古書中記載的「背上發疽」,是什麼病?為什麼患上後就無藥可救

2022-03-25     適應生活

原標題:古書中記載的「背上發疽」,是什麼病?為什麼患上後就無藥可救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靈樞·癰疽》

中國古代的醫學文化,博大精深,能治療不少西醫無法根治的疑難雜症。但它也存在固有的弊端,即基礎理論是現代科學無法證明的「經絡學說」,解釋病因則是利用帶有一定迷信思想的「陰陽五行」,再加上中醫學是建立在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積累的經驗總結而成,古代沒有系統的科學實驗和理論作為支撐,因此被不少民眾所懷疑。

懷疑歸懷疑,但中醫能存在千年而不滅,到現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依舊幫助不少人走出了病魔的困擾,說明它的實用價值是非常高的。我們常說「西醫治急,中醫治緩;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短短的十六個字將中西醫之間的區別描述的十分明晰,說明中醫在一些長期折磨人的病症與西醫相比有天然劣勢,這主要是因為中醫藥的藥效較為緩慢,西醫相比起中醫,在急診和要人命的病症方面存在一定優勢,特別是在控制病菌進一步對人體的外部感染。

「背上發疽」對於西醫而言,根本算不上什麼大病,只要用抗生素控制住其進一步發展即可,但在醫療衛生水平較低的古代,傳統中醫卻因為天然劣勢無法治療該病,導致它成為了歷代傳統醫學名家都無法攻克的疑難雜症。古書中記載的「背上發疽」,是什麼病?為什麼患上後就無藥可救。

歷史上有不少人因為「背上發疽」而亡,其中不乏有一些名留青史的文學和軍事大家。孟浩然,是唐代大詩人,風格偏向于山水田園之樂,描述悠閒自得的農村生活。孟浩然於公元740年因病而逝,而導致他死亡的病正是「背上發疽」。

這一年,孟浩然的好友王昌齡路過他所居住的襄陽,於是前來拜訪,二人多年未見,相談甚歡,一高興孟浩然就忘記了自己背上發疽,不能暴飲暴食。他擺酒設宴,同王昌齡在席間作詩吟樂,好不痛快,二人的感情是增進了,卻成為了二人之間最後的一餐飯。兩位知音相別之後,孟浩然就此一病不起,背上發疽越來越嚴重,遍訪名醫都沒有辦法對其進行治療,沒多久便離開了人世。

徐達,明朝開國大將軍,朱元璋手下的得力幹將,不僅幫助他推翻了元朝的統治,而且在討伐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的戰鬥中屢立奇功,幫助朱元璋除掉了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還在明朝建立之後鎮守邊關,穩固了國家的統治。俗話說得好「鳥飛盡,良弓藏」,徐達不懂得隱退之道,沉浸在功勳之中,朱元璋表面對他尊敬不已,心底下早已是容不得他存在。晚年時期的徐達同樣患上了「背上發疽」的病症,醫生建議他一定要在飲食方面注意,忌口那些辛辣重油的食物,徐達平日裡非常注意,一直都是清淡飲食,但朱元璋卻打算從這方面入手,將其除掉。

公元1385年,朱元璋故意給徐達擺了全鵝宴,請徐達來吃。如果徐達沒有患上背上發疽的病,這場全鵝宴會讓他大飽口福,可偏偏他不能吃這些食物,否則會有性命之憂。如此看來,朱元璋就是故意找藉口擺下了這場鴻門宴,目的就是奪走屬於徐達自己的性命。古代社會,天子的話就是金科玉律,作為臣子只能無條件去遵守,這就是所謂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過,歷朝歷代的皇帝想要除掉某個人,如果沒有徹底的翻臉,是不會直接下令處死的,總會找這樣和那樣的藉口。朱元璋這麼精明的一個人,當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如果自己直接派人殺掉徐達,那後世對他的評價必然是暴君,所以從徐達忌口的角度入手,就能夠免於後世口舌。他假裝不知道徐達的病,不能吃這些燒鵝,下令讓徐達必須全部吃完。對於皇帝賜給自己的燒鵝,徐達當然知道朱元璋的實際用意,可他一天作為大明的臣子,就不可能忤逆朱元璋的意願,乖乖的將這些燒鵝全部吃掉了,自此踏上了黃泉之路。

總而言之,無論是孟浩然還是徐達的例子,我們都可以明白在古代「背上發疽」都是無法被治療的疾病,一旦患上,人們只能夠在生活飲食方面嚴加註意,稍有不慎恐怕就會產生性命之憂。

參考資料:《癰疽診療思路探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1d443680d3d8d3fb6ddafb002edc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