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總經理周素娟:認知症人本照護實務分享

2019-11-12     昱言養老

10月29日,第五期「實幹家·分享會」成功舉辦。100多名觀眾與分享嘉賓一起,就此次主題——《國際認知症照護模式的中國化應用》進行了深度探討與交流,嘉賓們的演講更是有經驗、有實料。為方便大家學習,我們將各位嘉賓的演講整理出來,後期會陸續刊登在「昱言養老」公眾號上,歡迎大家關注。

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的是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總經理周素娟的分享——《用「生命故事」照護認知症長者——認知症人本照護實務分享》

01

什麼是「以人為本」

首先我先分享一組數據:據2018年統計,我國內地60歲以上長者認知症的發病率已經達到5.3%,西部地區更是高達7.2%。而中國香港65歲以上長者認知症發病率為7.2%,中國台灣則為6.0%。由於中國香港在認知症照護研究方面走在前列,所以我跟在座的不少嘉賓曾一同前去學習「以人為本」的照護理論及方法。回來後,就對燕達30餘位核心骨幹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系統培訓。

那究竟什麼是「以人為本」?首先要了解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其個性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不同的,乃至每個人的記憶、理解、健康情況等等都是不同的。這些特點綜合起來,就是我們的人生故事。只有理解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認知症長者(D)=個人性格(P)+生活背景(B)+身體狀況(H)+認知能力(NI)+社交心理(SP)的結構組成。我希望這個結構可以印刻在每一位養老人的腦海里。

哪些因素會對認知症長者產生重要影響?例如他們的興趣、友誼、工作生活、所愛或者曾愛過的人,他們居住過的和探訪過的地方,學校生活和後期學習經歷、希望和恐懼、喜歡和不喜歡的等等。

「以人為本」的照護概念是什麼?PCC=V+I+P+S,V代表珍惜其價值,I代表個別其特性,P代表從其角度看,S代表積極其社交。即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價值觀、如何去關注每一位長者的個性特徵?是否從長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當長者出現反應式行為時,採取應對長者反應式行為的方法是否正確?是否積極得讓長者參與社交活動?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人本照護」的重要含義便是:在於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所能做到的事情,而非做不到的事情。它基於每人皆獨特,一切由此時此刻出發。

總結起來,「以人為本」的理念,正是個人性格(P)+生活背景(B)+身體狀況(H)+認知能力(NI)+社交心理(SP)這5個緯度的延展。生活經歷會影響著認知症長者如何適應自己及如何應對別人。他們的「生命故事」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做出某些特定的事情,或者說出某些特別的話。因此,了解一個人過往的經歷,對理解長者現在的行為有非常大的幫助。

認知症長者「生命故事」只與認同認知症長者的人分享,這涉及到長者的隱私及尊重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將認知症長者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不要以第一印象來為其「貼標籤」,更不要去隨便假設他們處事能力的強弱,而是要真實的去接觸、去了解。每位認知症長者都有其獨特性,強調在一個人身上有效的介入和方法,未必適用於其他人。

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認知症長者也可以有貢獻,照護人員要認可不同長者可以具備不同的技能,協助個人識別對其重要的人際關係並加以維持,同步鼓勵他們開發新關係。同時還要以彈性看待認知症長者,在他們不斷變化的需求中,制定相關的有效措施。

02

從哪些方面評估長者

個人性格:

生活背景:

尤其是過往的成就,我們的團隊在照護長者過程中發現,他們在聊到這個話題時認知症長者往往會非常開心。

身體狀況:

口腔問題也是認知症長者不容忽視的一點。我們工作人員在實際照護中發現有位長者吃飯時候會吐掉一半,檢查後發現是其咀嚼功能出現問題。我們針對此做了相應的飯食調整。這個案例也告訴我們,在很多認知症長者描述困難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全面的評估。

社交心理:

燕達有一位入住長者,我們尊稱其為「吳總爺爺」,他本身並不是企業老總,但他兒子這麼稱呼時老人家非常開心,所以我們就延續了這個叫法。這位爺爺有個特點,在用藥過程中,越是熟悉的人越不容易喂藥成功,但對不熟悉的人反而比較客氣,因為他認同自己「老總」的身份,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很有「范兒」,會對不熟悉的人保持足夠的尊重。所以我們採用照護人員輪流照護的方法,很好解決了喂藥難的問題。

03

案例分析

案例1:

某長者86歲,是一名老護士長。該長者最大的特點是愛跑動,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我們的護理人員與之聊天時,她經常會說:「你的牙齒很好啊」,當護理人員看手機時,又會說:「經常看手機對眼睛不好的」。在聊起這些之前從事的工作內容時,她會顯得很開心,感覺很有成就感。而在日常其他對話中,該長者的表達其實是不清晰且帶有情緒的。

所以我們在探望離開時,經常會對她說:「老護士長,我們要去開會了,您去不去呀」。老人會說:「我就不去了,你們去吧」,這種對話是非常順暢且清晰的。這些所有的表現,都與老人既往的社會角色緊密連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老人的「生命故事」。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老人。

案例2:

某阿姨是家庭主婦,有4個孩子。該長者的特點是:特別喜歡娃娃。會在晚上給娃娃蓋上被子,放在床上摟著入睡。在三個娃娃中,她最不滿意一個小女孩娃娃,因為又瘦又小,最喜歡一個胖娃娃,喜愛到出門都會抱著。我有時遇到就會說:「阿姨,您這個娃娃真漂亮。」她聽到後會非常開心。

我們在了解其「生命故事」時發現,阿姨自己本身以及她的孩子們,都是白凈且富態的,這也是她如此喜歡那個白胖娃娃的原因。

案例3:

該長者剛入住時已經半年沒有洗澡了。她的孩子在外出時就將其獨自留在家裡,所以老人與外界幾乎是沒有交流的。所以當我們照護人員為她服務時,老人反應十分強烈。入住一周內我們為其進行了評估,包括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等。

通過評估了解到老人之前是一位財務工作者,做事情一絲不苟,並且將錢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在外衣的內兜里會放一些備用錢。因此導致在入住第一天,照護人員想為她脫衣清潔時,她才會產生如此大的反應。所以我們採取將她衣物放在能看到的地方再協助其洗浴的方法,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上午時我剛去探望了這位老人。當我誇她:「您今天好漂亮」時,老人也對我說:「你今天也好漂亮」。這就說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照料以後,老人已經不再懼怕外人了。

04

【來認識我吧】評估

當長者入住機構時,我們首先要進行評估,從長者角度出發就是「來認識我吧」。從姓名到老人最喜歡的稱呼,再到宗教信仰等等,都需要了解清楚。

機構要根據評估來確定認知症長者的各階段照護重點。

初期:能力為主、居家為本、準備為先

中期:協助為主、社區為本、維持為先

後期:照護為主、機構為本、品質為先

————————————————————————

更多原創文章

請關注昱言養老的微信公眾號(ID:Yuyanyanglao)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ygG4BMH2_cNUgft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