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不易,所以可貴。

2020-04-13     劉潤商學

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784篇原創文章


瑞幸像一捆炸藥,點燃了大批公司的信任危機。

兩個月前,渾水公司做空了瑞幸咖啡,發布了89頁的做空報告,說瑞幸收入數據作假。

瑞幸一開始矢口否認,結果在幾天前,瑞幸承認財務造假22億。董事長陸正耀也出來公開道歉。

瑞幸的事情還沒過,今天,又有公司被曝出造假。

做空機構Wolfpack Research發布研究報告,指稱愛奇藝虛增營收,並且稱愛奇藝早在2018年IPO(首次公開招股)前就存在欺詐行為。

愛奇藝則回應說,報告中引用的數據與結論嚴重失實,與實際情況不符。

而另一家公司,好未來教育集團,更是自曝「員工行為不當」,懷疑員工與外部供應商合謀等問題,誇大了銷售數據。

我們目前尚不知道更多細節,不敢妄加斷論。

但我有一個判斷,未來一段時間可能還會有大量公司被曝光,造假的指認會像雪片一樣洶湧而來。

如果真是如此,會是巨大的信任危機。

我感到既憤怒,又悲哀。

憤怒,是因為我們從歷史中學到唯一的教訓,就是永遠無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中國概念股,是指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的稱呼。

2011年,就有大批中概股公司遭到公開質疑,被曝財務造假。

2011年的前11個月,大約每10家中概股公司,就有一家退市。全球證券公司都對中概股極不信任。

這些年來我們好不容易重建的信任,卻可能因為今天的瑞幸事件,和未來可能的造假事件,把我們拉回到那個寒冷的冰凍期。

悲哀,是因為無力辯駁。

當特朗普把新冠肺炎叫做「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企圖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時,我們還能據理力爭,指責回去。

但是未來別人說中概股公司造假時,我們可能無話可說。

說什麼呢?

說你是為了做空我們,為了賺錢,為了利益,所以來汙衊我嗎?

我們當然希望這不是真的,希望能在法庭上告回去,但是當瑞幸承認造假之後,我們一點脾氣也沒有了。

所以我感到憤怒和悲哀,然後,只能痛罵一頓。

但是,在痛罵之後,也許還應該冷靜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從造假事件中認真反省自己,給自己敲響警鐘。




1.


我想問你幾個問題。

下面幾種情況,是造假嗎?

假如你要去談一筆生意,客戶要求你提供資質證明。但是你沒有,怎麼辦?

你相信自己只是暫時拿不到資質,你也相信自己的水平比那些有資質的人更高。

你甚至覺得,這個制度太不合理了。本來就應該按照真實水平評估公司,為什麼一定要看那張資質呢?

於是你偽造了一份證書,蓋了幾個有關部門的蘿蔔章,最後拿下了這筆訂單。

請問,這是造假嗎?


假如你新開了一家網店,你發現消費者喜歡根據「按銷量排序」來選購商品。

但你是新賣家,按銷量排序,你只賣了20單,排在最後。而第一名那個,賣了2000單,怎麼辦?

你可能覺得自己的商品質量更好,還更便宜,憑什麼他排第一,這不公平。

於是你為了把生意做好,也為了讓消費者獲益,雇水軍刷了3000單,衝到第一名。

請問,這是造假嗎?


假如你是做直播平台的,你發現每次只有那麼五六個人觀看主播的表演,主播一點熱情都沒有。

為了激勵主播,你設置了2000個機器人觀眾。當主播看到這2000名觀眾時,果然表演得更賣力了,還吸引到更多真實觀眾進來觀看。

之後甚至你都不用機器人了,直接把直播間的觀眾人數乘上20。

原來100人看的,顯示2000人觀看。原來2000人看的,顯示40000人觀看。

主播高興,用戶開心,平台獲益,何樂而不為呢?

請問,這是造假嗎?


假如你是開線下門店的,但是門可羅雀,無人光顧。

這時有個人跑到你跟前,說他是專業服務公司的。

只要你付給他一筆錢,他就能找人來你店門口排隊。男的、女的、年輕的、年長的,都能找來,幫你爆店。

如果你願意的話,甚至可以幫你改系統,讓系統通過跳號的方式來叫號。

上一個是105號,下一個就是108號。一天本來做了500單,系統能操作成1000單。

你花錢雇了這家公司的服務,後來的生意果然很好。

請問,這是造假嗎?


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公司馬上要上市了,在收入指標上需要一個非常漂亮的數據。

公司之前的發展都特別好,但是今年市場環境一般,收入突然掉頭向下了,怎麼辦?

為了那個遠大的夢想,為了之前全部的努力,為了上市最後那口氣,你想出一個辦法,決定做一筆交易。

什麼交易?

你拿出1個億的資金,付給了一家廣告公司,和這家廣告公司說:

其中的3000萬,是真的用來打廣告的。另外的7000萬,請你以各種方式發給我們的用戶,讓他們來買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於是用戶拿到了很多優惠券和補貼,真的來你這裡消費。

看懂了嗎?

左手倒右手,想辦法把花出去的錢,變成公司的收入。

最後你如願以償,成功上市。

請問,這是造假嗎?




2.


是的,剛剛提到的幾種場景,都是造假。

有的人會說,天啊,有些只是很小的事情啊,沒那麼嚴重吧,這也算造假啊?

是的,都是造假。

他們要麼是商業造假,要麼是財務造假,都會有巨大的危害。

商業造假的危害,是欺騙消費者,妨礙公平競爭。

比如剛剛提到的僱人排隊的例子。

本來是比誰的產品更好,讓用戶自由選擇的,但是你通過爆店的方式故意欺騙消費者,讓他們以為你更好,這就影響了別人真正的競爭優勢。

這就是造假。

財務造假的危害,不僅僅是欺騙消費者,更是欺騙投資人。

比如剛剛為了上市偽造收入的例子。

也許有人說,這家公司怎麼那麼傻?

拿出1個億的資金,最後只做了7000萬的帳,有3000萬相當於給廣告公司的高額手續費,這成本也太高了吧。

是的,看起來很不划算。但更重要的是,他必須讓投資人有信心。要讓他們看見公司一直在「增長」。

這是一個「增長」的遊戲。只有當公司走出一條完美的增長曲線之後,大家才會相信這是一家有潛力的公司,才會有更多人買進持有更多的股票,融到更多的錢。

可是公司一旦被曝光財務造假之後,這家公司的股價可能就會暴跌,投資人就會面臨巨額損失。

可能有人會說,「我是一家好公司啊,不這麼做我就死了。」「如果不這麼做,員工就會失業了。」「你看看那個誰,別人也是這麼做的啊。」

但這些只是他們自認為合理的理由,為了讓自己心理平衡,邏輯自洽。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造假,都是對消費者和投資人的巨大傷害。




3.


所以我想說的是,我們應該好好認真反省自己。

因為剛剛舉的那些例子,不僅發生在遙遠的納斯達克,更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當面臨兩難,面對誘惑時,我們可能會產生動搖,甚至可能會倒向造假的那一邊。

有人也許會說,「我現在還小啊。」「就這一次,我以後不會這樣做的。」

即使如此,我也建議不要。

不要種下造假的種子。這樣的種子長大之後,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我們都覺得自己可以抵擋誘惑,覺得自己不會是下一個瑞幸,不會是下一家造假的公司。

但是如果我們不從這些事件中反省自己,我們長大之後,可能就是下一個瑞幸,下一家造假的公司。

所以當我們痛罵瑞幸,痛罵這些造假的公司弄壞了我們的名聲之後,我們更應該告誡自己,不要變成我們自己曾經痛恨的樣子。




最後的話

朱鎔基總理曾經去國家會計學院視察時,留下一句題詞:

不做假帳。

不做假帳,這不是最基本的事情嗎?為什麼要專門題詞呢?

現在想來,也是一件挺諷刺的事情。

在商業世界,有太多太多東西讓我們動搖。我們會面臨無數兩難,會面對無數抉擇,但希望我們每一次都能拒絕誘惑,堅守真實。

真實不易,所以可貴。

商業方法,可以決定你飛多高。商業道德,才能決定你飛多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pQYhHEBnkjnB-0z-p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