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初學:為什麼一定要認真理解丁敬?

2019-11-11     談藝錄

今天跟篆刻初學者認真聊一聊浙派宗師丁敬。

初學篆刻,只要稍稍讀一點篆刻史,就一定會談到浙派,因為浙派是中國篆刻史上發展時間長、影響深遠的大流派,他在中國印壇風靡一個多世紀,現在篆刻界最有影響篆刻組織西泠印社,也基於「西泠八家」奠基的環境基礎,現在西泠印社內還有一座丁敬拄杖高坐的坐像。

(西泠印社裡的丁敬坐像)

今天要說的丁敬,是浙派的創始人。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硯林、鈍丁、龍泓山人等(我們羅列這些名家的名、字、號,是為了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這些名號時,不至於搞不清楚),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我們看生卒年份,丁敬生於康熙年間,經雍正朝,至乾隆年故世,他活過了71歲(篆刻家和其他藝術家一樣,取得大成就的,都是長壽者,因為長壽,才有更多的時間用於鑽研藝術),丁敬一生雅好金石碑版,精於鑑別,家中極富收藏。後來因為學問出色,被舉博學鴻詞科,但他推辭不就,丁敬善書工畫,而尤其以篆刻最為有名。

(丁敬畫像)

對初來者來說,細細理解丁敬,其重要性有以下幾條:

一、理解丁敬的印風淵源,浙派並非只是簡單的切刀刀法
丁敬的篆刻風格淵源有兩個:

一個是篆法,承接「四鳳派」而來,以復古為宗,印中文字,以繆篆為主,這實際上還是漢印的底子,漢印的「個中見全、平中求齊、亂中見整、熟中見生、寓巧於拙」在浙派印(特別是在丁敬的印中)體現的極為充分,所以後世稱「浙派印」實際是「有個性的漢印」。

(丁敬「王德溥印」及邊款)

理解了丁敬(浙派)這一點,對於篆刻初學者來說,要明白篆刻藝術萬變不離其宗,「印宗秦漢」是篆刻學習的正道,乍一初學,最重要的堅定以秦漢印打底的信心,腦子裡有300-500方秦漢印為底子,再複雜的作品都能找到入手之處了。就好比學唐詩,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漢印實物)

真正理解了丁敬(浙派),初學者最初上手而又暫不知如何入手時,就靜下心來,扎紮實實地把漢印臨起來;如果能有機會見到漢印的實物,一定要認認真真把玩;條件差一點的,沒有實物,遇到品相好點的圖片,也要認認真真觀察體會。

(印面與印蛻)

第二點說丁敬(浙派)的刀法,淵源於明代朱簡的切刀刀法。即以「碎切徐進」為刀法完成線條,切刀沒有長刀程,每一個施刀動作都相對較短,理解了切刀「積點成線」的原理,更利於初學者在篆刻學習中學會對線型、線質的控制與塑造。

(拍賣130多萬的「容大」一印實物)

理解了丁敬(浙派)的刀法淵源,對於初學者的意義在於藉此更容易理解長程沖刀自有沖刀的挺勁魅力也可以體現在短線條上,因為長線條是延長了的短線條。切刀「積點成線」的澀感與長程沖刀的暢感放在一起對比認識,也更容易理解刀法的細節,亦更容易理解刀法學習除了長期練習,別無其他門徑和方法,只有把刀法練習到讓人驚嘆的純熟,才算掌握了刀法,而刀法最終的境界也是不拘沖切。而長期的刀法練習,最初不妨從切刀開始著手。這就好比練書法,一橫一豎的長線條練習,最開始可以從練習短線條開始。

(沖、切刀法的差異)

二、丁敬崇古又不泥古的創新辯證思維

丁敬創立的浙派印風被稱為「有個性的漢印」,但他並不是單純的漢印。要理解丁敬,可以從他的《論印絕句》十二首開始,其中前二首極為有名,值得細說:

(丁敬「文章有神交有道」)

第一首:《說文》篆刻自分馳,嵬瑣紛綸炫所知。解得漢人成印處,當知吾語了非私。其實這是說的字法篆法,學習篆刻當然要先識篆(一定要記住),識篆當然必須從《說文》開始,但《說文》是文字學的經典,篆刻是藝術,藝術有藝術的規則和原理,在篆刻用字之中,《說文》並不是唯一經典,也不是最高準則。他舉例說漢印就不用《說文》里的篆法,其實,我們現在已經明白,漢印里用的文字,是繆篆,它本身就與《說文》小篆不同。

(《說文解字》書影)

對於初學者來說,理解了這首詩,實際上就理解了不同印式的不同入印文字,刻漢白文與漢朱文用的是繆篆,刻古璽印式用的是戰國文字,刻元朱文用的是小篆,這是基本原理,理解丁敬要更進一步活學活用,認識到這些規矩也並不是鐵定的死規矩,能在規矩里學會變通,能在舊模式之下有所創新。

(《漢印文字征》的內頁)

第二首: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又作自註:吾子房議論不足守)。吾子房就是吾衍,《三十五舉》的作者。這首詩實際是上一首的否定之否定,上一首說《說文》不是唯一原則,漢印就不用《說文》文字,這一首又說,六朝唐宋的精彩,並沒有墨守漢印字法。

在丁敬的眼裡,篆刻藝術創作要有獨立思考精神,不能墨守成規,要善於從那些前人未能發現的地方去探求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在藝術旨意上要勇於擺脫前人的創作局限,發揮自我的藝術個性,敢於「思離群」。

(丁敬款的一方印)

對於初學者的意義是:學丁敬,要先入規矩,但又不能困於規矩。規矩既見於秦漢古印,也存在於近古的印作,初學者要學會博學旁收,注重消化吸收。

(丁敬「嶺上白雲」及邊款)

既要入古,又要出古,這是「一對兒」矛盾,初學者常有的疑問是:「入古」多久才算足夠,「出古」又向何處出?其實,當真心學古,「出古」的臨界點到了,自然就找到了「出古」之路,初學者要緊的是記下一句:「不停學,不停刻,好作品自然就會選擇我們的刀!」

(【老李刻堂】之33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I7EXW4BMH2_cNUgYV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