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14課:「始齔」為什麼可以指男孩8歲和女孩7歲

2020-05-24     談藝錄

原標題:《說文解字》第314課:「始齔」為什麼可以指男孩8歲和女孩7歲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我們講「齒」部的前兩個漢字:齗、齔。因為「齒」字在現代漢語中簡化為「齒」,因此,這兩個字對應有簡化字,分別為齗、齔。兩個字詳情分別羅列如下,只對標題中的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第一個字閱讀本文。

1、齗。讀音有三個:

(1)yí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齗,齒本也,從齒,斤聲。」形聲字。 本義是牙根肉。段玉裁依據《玉篇》、《廣韻》及玄應引補作「齒本肉也。」這個補充很有價值。當然,所謂的牙根肉,實際上就是牙齦,齦字《說文解字》也有收錄,但給的本義是「咬」,與現在的「齦」字有差別。

(牙根肉)

另外,齗還有其他意思,都跟本義有關,我們可以參照理解一下:

(1)露齒貌。能看到牙齦,就等於是露出牙齒的樣子。一般疊用,即「齗齗」,單用義同;

(2)爭辯。露出牙齦,一般是嘴張的比較大,多是與人爭辯,因此齗也有爭辯之義。《集韻·山韻》:「齗,齗齗,爭訟也。」比如《史記·魯周公世家》:「太史公曰: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齗齗如也。』」意思大意是:太史公說:我聽說孔子曾說「魯國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極了!洙水、泗水之間人們爭辯計較不已。」

(爭辯)

(3)忿嫉。這其實也是人在露出牙齦時的情況之一。《漢書·楚元王傳·劉向》:「朝臣齗齗不可光祿勛,何邪?」顏師古注稱:「齗齗,忿嫉之意也。」

(二)yǐn。這個讀音有兩個出處,一是《廣韻》,意為犬爭鬥。《集韻·准韻》:「齗,犬爭謂之齗。」柳宗元《天對》:「犬齗於德,終不克以噬。」指舜的弟弟像瘋狗那樣張牙舞爪的對著舜,但卻終究不能傷害他;二指上齶。《集韻·隱韻》:「齗,口上肉。」

(三)yǎ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齴」。笑的樣子。

齗的小篆寫法如圖:

(齗的小篆寫法)

要注意它跟「斷」字的字形差別。

2、齔。讀chè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從齒,從。」會意字,本義是換牙,即兒童脫乳齒換長恆齒。注意「齔」字右邊的這個「」字,它不是「匕首」的「匕」。在《說文》里,「」的字形從「倒人」,義為「變化」,現在寫作「化」。 一個牙齒的齒加上一個「」,合在一起會意牙齒髮生了變化。許慎說的「毀齒」並不是毀掉、毀壞牙齒,而是換牙。

(兒童換牙)

民間風俗有「八歲八(讀bá),換狗牙」的說法,指的就是許慎說的這個「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因為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子到了8歲就開始退掉乳牙,換成恆牙,女孩子則較早,在7歲就開始換牙,因此,始齔也可以指8歲的男孩或者7歲的女孩。

(始齔)

這個字最熟悉的用例是《列子·湯問》有句:「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用的就是本義,愚公移山時,鄰居家剛換牙的小孩子去幫助他。清代楊芳燦有《賣女謠》:「幼女齒方齔,稚兒發覆眉。父母牽就市,相望何累累!」用的也是本義。

(愚公移山)

此外,齔還有引申用法,如:

(1)乳齒。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王城西北大河南岸,舊王伽藍內,有釋迦菩薩弱齡齔齒,長餘一寸。」指的是佛牙乳齒,並不指換牙這個動作。

(2)年幼或年幼的人。比如《後漢書·皇后紀下·閻皇后傳》:「顯、景諸子年皆童齔,並為黃門侍郎。」再比如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呀,將俺一家兒不留一個齠(tiáo,與齔同義)齔,侍從軍又怕辱沒了家門。」用的都是這個意義。

齔的小篆寫法如圖:

(齔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1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UmvR3IBd4Bm1__Yfz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