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里「獨自怎生得黑」的「得」是什麼意思?

2020-04-11     談藝錄

李清照《聲聲慢》里有一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一句話有難點,就是這個「得」字,在這裡,「得」,是等到的意思,「得黑」,就是等到天黑、挨到天黑。得字的用法非常多,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得」,這是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的第300課(是啊,已經到300課了),就只講一個字,即「彳」部的「得」字。「得」字收在1988年國家語委公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是高頻常用漢字,所以要認真記憶。

得。讀音有三個:

(一)d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得,行有所得也。從彳,㝵聲。䙷,古文省彳。」《說文解字》認為「得」字是形聲字,但考察早期字形,得字應當是會意字。如圖:

(《字源》所載的字形發展)

我們看,不管是上面《甲骨文》的字形,還是下面的金文字形,「得」字最早的字形都是手持貝殼之形。會意「得到」之意。羅振玉《增定殷墟書契考釋》:「甲骨文從又持貝,得之意也。或增彳。許書古文從見,殆從貝之偽。」漢字中有很多貝字演化為目字的例子,得只是其中的一個。

不管是形聲字還是會意字,得字的本義都是得到;獲得。《玉篇·彳部》:「得,獲也。」比如《易·乾》:「知得而不知喪。」只知道得到而不知有得必有失。又比如《詩·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中的得,用的都是本義。也引申指有收穫;有心得。比如漢晁錯《論貴粟疏》:「(商賈)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前面是手中實物有得,後面是心中有得。

(褒禪山風光)

本義之外,得字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一下:

(1)貪得。比如《論語·季氏》:「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得,貪得。」孔子認為:人到了老年,血氣衰微,要禁戒貪得。

(2)採用;採取。《呂氏春秋·順說》:「今大王萬乘之主也,富貴無敵,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高誘註:「得,猶取也。」現在大王您是大國的君主,富貴無比,卻喜歡拿鎧甲讓老百姓穿,我不贊成這樣(採用)。

(3)相遇;遇到。比如柳宗元《童區寄傳》:「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因為區寄是被捆後逃脫的,所以強盜嚇壞了。很多譯本這裡的得也譯作「抓住」,是不準確的,這裡是再次遇到。

(連環畫《神童區寄》)

(4)控制;駕馭。比如《韓非子·孤憤》:「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為重人也。」力能得其君,就是能力大到可以控制君王。執大權者,無視法令而擅自作為,違背法令從而有利於自己,耗費國力以便宜自家,他的權力能夠控制君王,這就是執掌大權之人。

(5)便利;有利。比如《呂氏春秋·淫辭》:「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禪緇也。以禪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高誘注稱:「得,猶便也。」往日我丟的是紡絲的黑衣服,如今你的衣服是麻葛製成的單面黑衣服。用麻葛製成的單面黑衣抵償紡絲的黑衣服,你難道不占便宜(有利,得利)嗎?

(6)投合;投契。《字彙·彳部》:「得,又合也,人相契合曰相得。」比如《左傳·桓公六年》:「少師得其君。」就是少師得到國君的信任。又比如白居易《贈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白居易一生知交不多,元稹算一個。

(三游洞裡的白居易兄弟與元稹像)

(7)適合;適當。《禮記·郊特牲》:「陰陽和而萬物得。」鄭玄註:「得其所。」萬物調合,各得其所。比如《水滸全傳》第十七回:「得他的丈夫歸來得早,見了洒家這般模樣,又看了俺的禪杖戒刀吃驚,連忙把解藥救俺醒來。」

(8)曉悟;了解。《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鄴,今臣得矣,願請璽,復以治鄴。」(西門豹說):「我過去不知道治理鄴地的方法,現在我懂了,希望發還官印,讓我再去治理鄴地。」

(9)完成。比如《紅樓夢》第十六回:「已經傳人畫圖樣去了,明日就得。」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五:「一切講好,她自己趕了身紅綢子的上轎衣;在年前趕得,省得過破五就動針。」

(《紅樓夢》插圖)

(10)足;滿足。比如《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也。」又比如茅盾《子夜》六:「在這批心滿意的人們面前,他真感得無地自容。」都是用的這個意義。

(11)及;到。比如李清照《聲聲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得黑,就是挨到天黑。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12)可;能夠。比如《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聖人,我是不能見到了。

(13)用於結束談話的時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多用於口語,比如老舍《駱駝祥子》九:「得,咱們二十七見,不見不散。」又比如《龍鬚溝》第三幕第一場:「得,得,先別拌嘴。」都是北京地方的口語。

(14)用作副詞。有兩種用法:其一,表示反詰,相當於「豈」、「難道」;其二,表示著重,特舉,相當於「特」、「僅」。

別外,得還通「德」。《易·剝》:「君子得輿,民所載也。」陸德明釋文:「京作『德輿』,董作『德車』。」

(二)děi。這個讀音出自《廣韻》(舊讀dé)。必須,應該。比如《史記·滑稽列傳》:「得更求好女,後日送之。」必須調換一個漂亮女孩,後天送她來。又比如《紅樓夢》第九十四回:「這件事還得你去,才弄得明白。」

(三)de。讀這個音時,用作助詞。(1)用於動詞後面,表示可能、能夠。比如,這個房子還住得。偷來的鑼鼓打不得;(2)用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連結表示結果或程度的補語。比如:跑得快;累得很;風大得很;(3)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完成。相當於「了」。比如《水滸全傳》第五十一回:「到得滄州,入進城中,投州衙里來。」(4)用於句末,表示語氣。比如杜甫的詩《絕句漫興九首》之二:「恰如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折花。」

(杜甫詩意)

實際上,得字最常用的卻是第三個讀音。因為的、地、得在現代漢語交替使用的原因。

得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得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00,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eHrcHEBiuFnsJQVQG_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