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宣究竟是文彭的弟子,還是何震的弟子,篆刻史上有兩種說法:其一,蘇宣先是何震的弟子,後來何震帶著蘇宣去拜見師爺文彭,結果文彭一見,喜歡不已,於是高其品,錄為弟子,這樣蘇宣又成了何震的師弟;其二,蘇宣年輕時因為報家仇殺人,遁跡江淮之間,為謀生至於混跡屠沽,事平之後,得遇文彭,終於「以六書之學,用精其傳」專於篆刻一藝為工,後又因文彭之故,得以游於公卿之間,遂後名聲漸起,最終與文彭、何震共成鼎足之勢,依此說法,蘇宣是先認識文彭後認識何震的。
這實際不重要,重要的是,蘇宣的篆刻最終與文彭、何震鼎足三分,他又有什麼成就呢?
(蘇宣畫像)
蘇宣(約1553-約1626)字爾宣,一字嘯民,號泗水等,安徽歙縣人,這跟何震算是安徽同鄉,只是他比何震小了近20歲(18歲),這實際上是隔了一代人。不管是如何拜文彭為師,總之,當他得拜文彭為師之後,在文彭的指點之下,刻苦攻藝,終成大家,說起來,蘇宣的成功,很得程度上得益於《集古印譜》。
不得不說的《集古印譜》
你看,何震的成名跟《集古印譜》有關,蘇宣的成名也跟《集古印譜》有關,《集古印譜》的情況,我們不得不細細說一下:
《集古印譜》有兩個版本,都出於大收藏家顧從德。他是上海人,字汝修,是當世聞名的大收藏家。
第一個版本的《集古印譜》,最早就叫《顧氏集古印譜》,是顧從德將家藏古印及部分借自友好所藏之印,委請徽州人王常編輯了一套《顧氏集古印譜》,印譜的製作方式是用原印鈐拓而成,一共6卷,收錄古璽計1700餘方,這是中國第一部原拓印譜(宋元之間還有一部叫《寶章集古》的原拓譜,但見者極少。學篆刻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就知道原拓跟印刷版的差別了),成書於隆慶六年(1572年)。
(《集古印譜》)
既是原拓,就天生有一個缺點,就是發行量少。這套最早的印譜,只印行了20部,我們前一篇說,因為文彭與顧從德的關係,文彭肯定得到了一部,於是何震得益親見這部印譜,得以朝夕研臨,從此篆刻水平大增,遂成一代宗師。
注意,何震得見的除了原印外,主要是這部原拓印譜。
後來,《顧氏集古印譜》大受歡迎,甘暘的《印章集說》里說:「隆慶間武陵顧氏集古印為譜,行之於世,印章之荒,自此破矣,好事者始知賞鑒秦漢印章,復宗其制度。」
「印章之荒,自此破矣!」足見《顧氏集古印譜》影響之巨大。但畢竟只有20部,於是,大概在三年之後,顧氏決定將這本印譜擴而充之,再次印行。
這次的版本,共計收印3400餘印,後人也稱其為《印藪》,《印藪》跟《顧氏集古印譜》的最大差別是它是以木刻翻印,而不是原印鈐蓋,品質差得遠了。
(《集古印譜》印藪版)
品質差歸品質差,但畢竟還是原印的摹本。據說,蘇宣實際上就是這版《印藪》的摹刻者之一,那麼,實質上蘇宣得以對照原印,一方一方的臨刻,刻印的數量動輒成百上千,這是高數量,高質量的摹刻綜合訓練,你看,蘇宣成為一代宗師,是他命運的機緣,他生的恰逢其時,恰逢其地。
(現行版本的《集古印譜》)
對於我們的啟示是,學習篆刻,大量的摹刻練習是必須的。
「猛利盡矣」的解析
關於蘇宣的印風,最權威的評論是周亮工的《印人傳·書沈石民印章前》里的這段話:
印章漢以下推文國博為正燈矣,近人惟參此一燈。以猛利參者何雪漁,至蘇泗水而猛利盡矣。
核心是「猛利盡矣!」,至少我們可以向兩個方向理解,其一:到了蘇宣這裡,「猛利」發展到了極致,即蘇宣的印風較何震的印風更加猛利;其二:到了蘇宣這裡,「猛利」走到了盡頭,終止了,印風復歸於平和。這兩種說法都說得通,但究竟是哪一種呢?只能藉助於對他的作品的觀摩再進一步下結論,來看他的作品:
(蘇宣的仿漢作品)
這四方仿漢作品,「陸弼之印」是典型的滿白風漢白文印風,「漢留侯裔」則略略有西漢鑄印的圓厚,「原谿草堂」是漢朱文風格下夾了書寫意味的作品,而「張灝私印」則基本就是漢朱文印的典型之作。顯然,蘇宣也是典型的「印宗秦漢」踐行者。
(猛利印風的作品)
這四方其實也是仿漢的作品,只是風格是猛利的,用刀爽勁奔放,頗有何震之風。「容安軒」足夠端正,但刀風爽勁;「爾宣氏」則於蒼莽勁辣之間仍有漢印的堂堂正氣;「江東步兵」則於不衫不履之中另帶果敢堅毅之味;「留心山谷」以刀犁石,直直爽爽,乾淨利落,真心猛利到了極致,猛利一了盡頭,但蘇宣卻不止有這些作品,他的風格多得還有:
(仿古印的作品)
這三方印,其實都是仿古印的作品,「百醉軒」刀法看似猛利,實際上,卻是收放自如的典雅作品;「左司馬」則顯然工穩平和與古雅並重;「嘯民」卻又有楚璽的詭奇之趣。顯然,蘇宣的風格,既沒有困在漢印里,也沒有僅僅以猛利面目示人。
(蕉露館)
這方「蕉露館」,如果不是在蘇宣這裡看到,大家一定會覺得這是清代浙派的作品。
(兩方書齋印)
「群玉齋」和「玄賞齋」兩方書齋印,早已不見了猛利的影子,更多地顯現文人的秀麗、典雅之姿。恐怕,後人的書齋閒章,風格多從這裡來。
(流風回雪)
這是蘇宣的代表作,「流風回雪」,既從漢白文印風格來,又施以爽勁的刀法,又額外有飄逸流暢的書法線條,更見筆畫相交處的刀石之趣……
(兩方朱文印)
「蝶庵」、「醉月樓」其實也是齋館印,只是這兩方,「蝶庵」一方介於唐宋朱文與漢朱文之間,又有額外的裝飾意味;「醉月樓」一方基本上就是元朱文風格的朱文印……
當然,他也有探索而又失敗的作品,如: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這方印,裝飾性強,但完全失去了印章屬性。難怪後來朱簡將它歸為「謬印」。
你看,蘇宣的風格可不僅僅是「猛利」到了盡頭而已,還有他變化多端的各種風格,正如蘇宣在《印略》自序中所說:「世不相沿,人自為政。如詩非不法魏晉也,而復魏晉;書非不法鍾、王。始於摹擬,終於變化。變者愈變,化者愈化,而所謂摹擬者逾工巧焉。」你看,蘇宣的印學觀點也是創新,這跟後世的大篆刻家們是一脈相承的。蘇宣的這段記述,實在是將「繼承」與「創新」、「摹擬」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講得既透徹通達,又簡明扼要。
(泗水派)
如果我們非要給蘇宣的篆刻風格簡單總結出來的話,他的風格該是「渾樸、雄健、典雅。」
蘇宣後來也有很多追隨者,他們共同沿著蘇宣開拓的道路高歌猛進,於是形成了嶄新的流派,這個流派以蘇宣的號為名,叫「泗水派」。
(【零基礎學篆刻】之1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1U95W8BjYh_GJGVzE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