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造肉"到"滷煮火燒

2019-09-17     中華人APP

滷煮火燒是北京傳統特色小吃。但是,它源自御膳"蘇造肉"。其間發生的演變過程,頗有說道。

曾幾何時,筆者作為一名北漂的程式設計師,免不了夜間加班,當時公司在勁松那一帶。看吧,一到夜裡十一點以後,勁松橋下人就多起來了。你會看到各色人等,比如剛聚完會的青年、剛加班回來的白領……他們來這裡,就是為了吃滷煮火燒,總得飽飽的來一碗才舒服。

滷煮火燒

滷煮火燒這東西真是不吃就想,那軟香的腸子,入味的炸豆腐,以及軟硬合適又吸足了湯汁的火燒,咸香美味,吃飽了能管一天。

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里舀一勺老湯往碗里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氣騰騰一大碗,勾人饞蟲。

作為北京傳統小吃的滷煮火燒,其實就是豬腸(一般為小腸)、豬肺、豬的肥肉塊、炸豆腐和火燒煮一起,可謂是最"草根"的小吃,更是一道早年被稱為"窮人樂"的吃食。它分量足,鍋底是用豬骨加上花椒、大料、血豆腐、肉皮、辣椒油熬煮的,又渾又濃,而且滾沸的湯上漂著厚厚的一層油花,這對於以前難得嘗葷腥的勞苦大眾來說太實惠了。當然名人貴胄喜愛這口兒的也不少,如京劇大師梅蘭芳、張君秋、譚富英、相聲大師侯寶林等人。

滷煮火燒,來頭可不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的前身是源自宮廷的"蘇造肉"

民國賣滷煮火燒的小攤販

何為"蘇造肉"?溥儀胞弟溥傑的夫人嵯峨浩所撰《食在宮廷》中寫道:"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浙江海寧鹽官鎮安瀾園。園主為陳元龍,其家廚張東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愛,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張東官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御膳。因張東官是蘇州人,這道菜就稱'蘇造肉'了。"

據說,光緒年間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改良與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因其物美價廉,就成了平民小吃。

北京老字號"小陳腸"

滋味兒地道的滷煮火燒店在北京城有很多,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年老號"小腸陳"。

"小腸陳"滷煮的豬大腸壁薄,肥油少,嚼起來筋道又香糯,叫人特別鍾愛;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肺頭、炸豆腐吸足了湯汁十分入味。如果再配上二兩"二鍋頭",吃得更過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rq5PW0BJleJMoPMBN_P.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