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老爸寫了篇給兒子起名的文章,蘇軾作了首給兒子起名的詩

2019-10-29     中華人APP

唐宋八大家,蘇家父子(蘇洵、蘇軾、蘇轍)就占了三席,號稱「三蘇」。一戶人家甚是了得。

蘇洵為子取名,深有講究

慶曆六年(1046年),蘇洵赴京趕考。儘管蘇洵的才學可以成為「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環境下還是落榜了。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

「三蘇」塑像

第二年返鄉後,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當時,蘇軾11歲,蘇轍8歲。

《名二子說》文如下: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插圖

這文章的意思是:

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蘇東坡從小生性曠達,其父告誡他要像「軾」那樣放低身段,注意「外飾」,而不要自以為是,鋒芒畢露

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這樣好啊,車毀馬亡,也就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蘇洵的小兒子性格平和,他為其取名「轍」,覺得這樣很好,可以免禍

蘇家二子果然了得

明智的蘇洵,希望二子首先要學會生存,然後再尋求發展。

蘇洵主張既要多讀書,又要多走路(即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所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蘇洵自己在青年時代幾乎將蜀中山水走遍。在蘇軾、蘇轍20歲左右時,蘇洵帶領他倆兩次出蜀赴京(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一次走陸路(金牛道/褒斜道),一次走水路(三峽/江陵),讓二子大開眼界,大長見識。走水路那一次(嘉祐四年,1059年),他們父子仨途中作詩100首,後彙編為《南行集》,其中蘇軾作品就有40首。這是現存蘇軾詩歌中最早的一批作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每當春天來臨、草芽破土之時,蘇軾兄弟就跟隨大人外出踏青,利用各種機會觸摸自然山水。後來蘇軾宦遊在外,仍保持著踏青習慣。天地的靈氣、山野的風雨、草木的神韻成為蘇軾走向成熟、完善自我的無言的老師。蘇軾最終能圓融儒、釋、道三家以處事應物,從剛直執拗、不避鋒芒轉向寵辱不驚、隨緣自適,應得益於父親的教誨,亦得益於他遵從父囑而去與大自然一直做親密的接觸,從而悟出淡定、平和、包容、曠達之道。

良好的家風家教特別是家長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子女的成長尤為重要。蘇洵在《祭亡妻文》中曾提到夫人程氏對蘇軾兄弟的影響:「二子告我,母氏勞苦。今不汲汲,奈後將悔。」

程夫人相夫教子(雕塑)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在所上《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中說:「其要不出六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勤,四曰慎,五曰誠,六曰明。」這是他總結的為君之道,也是他向自己提出的為官之道。他在從政為官的40年間,以此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無論是身居廟堂之高,還是遭貶謫遠渡澹州(今屬海南省),蘇軾都始終關心民生疾苦,盡力為民多辦實事、好事。每履一職,每到一地,都留下清廉、正直、勤政、愛民的美名。所以,蘇軾不僅以詩文書畫傳世百代,而且還以好官、清官流芳千古。而這一切的原點、起點,則在其父蘇洵、其母程氏營構並踐行的立志勤學、自強不息、廉潔清白、愛國親民的家風裡。

蘇洵寫《名二子說》10年後,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6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於壁間密窺。

兩人得題後,即各自思考。18歲的蘇轍有疑問,指以問21歲的蘇軾。軾舉筆倒敲几案,意為「管子注」。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並無出處,開始答卷。

考完後,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蘇軾為兒子起名,也是一波三折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中進士,曾任鳳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出為杭州等地方官。後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獄,釋放後,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宋哲宗時,召為翰林學士。後又出知杭州,而後一再遭貶,先後貶到惠州、瓊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蘇軾有篇《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語言淺白易懂,僅28字,情感卻跌宕起伏,表面上是為孩兒寫詩,而實際上既諷刺了權貴,又是「似訴平生不得志」。一個「望」字,寫盡了人們對孩子的期待;一個「誤」字,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詩中幾處轉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蠢,一轉折也;人聰明就該一生順利,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轉折也;愚魯的人該無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到公卿」,三轉折也。蘇軾的牢騷全在這些轉折中。

惟願孩兒愚且魯

《洗兒詩》短短四句,語氣戲謔,基調反諷,實乃事出有因。

「人皆養子望聰明」,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只是蘇軾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

我被聰明誤一生」,也是實情。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又在詩文中譏諷「新進」,被對方構陷入獄。一場「烏台詩案」,震驚朝野,幸有元老重臣營救,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

在黃州期間,侍妾朝云為蘇軾生下一個男孩兒,《洗兒詩》即為此男孩兒而作

剛剛經歷一場大磨難,詩人「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點不難理解。

公卿」還是要當的,只是希望「無災無難」而已;「愚且魯」不過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內核。

蘇軾給孩兒取名,用的是「辶」

蘇軾給大兒子取的名,叫「蘇邁」。這個「邁」字,就是邁步,帶有一股豪情之氣,也表現出他年輕時的一股昂揚的朝氣

伴隨著他生活閱歷的豐富,也伴隨著他遭遇厄運的增多,他給後來的幾個兒子取名,就顯得中庸與平和。他給第二個孩兒取的名字叫「蘇迨」,迨的字義為「等到,到達」。能夠平順地走完人生,也是一件幸事

蘇軾給他的第三個兒子取名叫「蘇過」,過的字義為「經過,度過」。安然度過人生的春夏秋冬,就好

元豐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22歲的侍妾朝云為蘇軾生下第四個兒子。蘇軾為他這最小一個孩兒取名為「蘇遁」。此時蘇軾正遵照父親的遺命,為《易經》作《傳》,「遁」取自《易經》中的第三十七卦「遁」,是遠離政治旋渦、消遁、歸隱的意思,這一卦的爻辭中說:「嘉遁,貞吉」,「好遁,君子吉」。可見這個名字,既寓有自己遠遁世外之義,又包含著對兒子的諸多美好祝願。

侍妾朝云為蘇軾生下第四個兒子

遁兒滿月之時,蘇軾想起昔日自己名噪京華,而今卻「自漸不為人識」,都是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因而感慨系之,自嘲了《洗兒詩》。這時候的蘇軾,已到了鉛華落盡只向禪的境界

在躓踣的人生路上,蘇軾是真正領略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要義

後人學了些皮毛

從「車」字旁」到「辶」字旁,寄予了蘇家兩輩人對後代子孫人生平順的願望。雖然人生的境況難以預期,但是,許下個願望,總歸是好的。前程有個暗示的曙色,往往會添加前行的動力!

明代文學家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身居杭州一位先輩瞿存齋寫過一首詩,與蘇軾唱反調——

自古文章厄命窮,聰明未必勝愚蒙。

筆端花與胸中錦,賺得相如四壁空。

明代楊廉也有意與蘇軾唱反調——

東坡但願生兒蠢,只為聰明自占多。

愧我生平愚且魯,生兒哪怕過東坡。

明末清初文學家錢謙益寫《反東坡洗兒詩》,跟蘇軾一樣直抒胸臆——

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

但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xYFFm4BMH2_cNUghsQk.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