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爽口的"扯糍粑

2019-10-22     中華人APP

近來翻閱許多小吃資料,發現都記載有一款小吃——扯糍粑,說它是純正地道的武漢風味。於是我在武漢四處尋覓這種小吃,但久不見蹤跡。所以,我有些懷疑扯糍粑這種小吃已不存在。

直到一日經同事指點,我才品嘗到這種小吃。

在武漢新華路口一排水果攤當中,有一家賣扯糍粑的店,每天供應30斤糯米的扯糍粑,以饗慕名前來的好吃佬,據說,在偌大的武漢,售賣扯糍粑的店僅此一家。店主是年過花甲的周先國老人,九歲時學會學會了做扯糍粑。

吃著香甜的扯糍粑,聽周先國老人講這種小吃的故事,學到了許多知識。

做"扯糍粑"所用的糯米

扯糍粑這種小吃,屬甜食品種,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做糍粑,在長江以南農家生活中並不陌生,不說以往,就在今日,在裁種穀物的地域,每每到了春節,農民們都要拿出自己種的糯米做些糍粑,或作送人之禮物,或做速食品以饗前來拜年的客人。就是像武漢這樣的大城市,也有過年吃糍粑的習俗。早些年,每到春節,居民可憑專門發的票證去糧店購買。即令現在的許多農村鄉下依然保持著過年吃糍粑的習俗,當然,對農村而言,糍粑作為送人禮物的成分更重一些。

從清末到民國一直到現在,糍粑在湖北的紅安、黃陂一帶,是提親定情必不可少的禮物。男女定親,男家得挑40、50斤糍粑、糕點去女方家送禮,叫"要親粑",女家許可後,到中秋或重陽,男家又得挑上少則二百塊、多則千八百塊糍粑、衣服、飾物去女家,叫:"報口粑",女家接到糍粑轉送給自己的親戚,表示女兒要出嫁了,接糍粑因此被叫為"辣粑"。如此說來,糍粑與男女的愛情還連接得頗為緊密呢。居住在鄂西一帶的苗族同胞,在農曆二月初一有插糯糍粑的習俗,是日,苗族群眾將糍粑粘於樹枝遍插田間或園內,意思是用以粘住鳥嘴,不使毀傷谷種和菜秧——糍粑竟成了保衛勞動成果的工具。

糍粑誕生的歷史,想來應該是與粽子的誕生時間相去不遠,我的依據是兩者的做法大體相近。我手頭上沒有足夠的資料判定糍粑的起源及發展的歷史,作為小吃品種,扯糍粑在武漢的歷史至少有100餘年,雖沒有文字可稽,據飲食業的古稀老人說,他的上輩人就吃過扯糍粑。經過幾代人的經營,扯糍粑成為了武漢的風味小吃而載入地方"風味指南"——《武漢小吃》里了。

打糍粑

據記載,做扯糍粑時,需將糯米洗凈,放入清水盆內浸泡8小時(夏季4小時),撈出洗凈。芝麻炒熟去殼碾細,放入盆內,再放入熟黃豆粉、白糖拌勻。將糯米放入木甑內,上爐蒸熟,起甑倒入木盆內,放入開水攪勻,待水入米內時,用木棍撅成糍粑,置桶內蓋上木蓋保溫。案板和手上抹芝麻油,將糯米糍粑團揪成糍粑塊在盤內,撒上芝麻糖即成。

做好的"扯糍粑"

從扯糍粑的製法上看,是個手工活,很能考製作人的手藝。由於製作工序的繁複,今天許多人不學著做了。所以,筆者憂慮這個小吃品種將來在武漢會不會成為"絕吃"?會不會消融在無邊的歲月里,沒了蹤影?我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畢竟,有許多在史料上可以發現,在現實中卻已經消失的吃食品種,已經不是一款兩款了。

但願我不是杞人憂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EKHLW4BMH2_cNUghdbU.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