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形勢再迎變局。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截至2019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而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
總人口首次突破14億人,而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卻創出新低,老齡化率創出新高。
這是2020年代中國人口的基本面。這些現象,意味著什麼?
01
中國大陸人口首次突破14億人,繼續坐穩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之位。
70年前,中國總人口僅有5.4億人,經濟總量僅有358億人民幣。
到2019年,我國大陸總人口增加到14億,GDP為99.0865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台階。
這無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奇蹟。
從全球來看,中國繼續坐穩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之位。
不過,人口自然增長量一直處於放緩態勢,1999年全國人口增長超千萬人,2018年凈增長530萬,2019年僅增長467萬人。
如果這一態勢持續,未來有可能出現總人口負增長的情形。
在中國之後,印度以13.5億的人口位居全球第二。需要提醒的是,印度生育率依舊高企,未來十年內總人口有望反超中國。
在中國、印度之後,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日本。
然而,根據聯合國發布的報告,全球正在普遍面臨人口增長放緩的問題。從2010年起,全世界有27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的數量至少下降了百分之一。
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日本。
2019年,日本出生人口僅為86.4萬人,創下1899年以來的新低。而當年死亡人口高達137.6萬人,這意味著日本當年人口負增長51.2萬人。
這已經是日本人口連續9年負增長,總人口已從2008年的1.28億下滑到如今的1.26億。
這無疑是包括我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需要警惕的現象。
02
與總人口再創新高相比,出生人口卻再創新低。
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與2018年的1523萬相比減少58萬人。與2016年全面二孩放開之後的1786萬人相比,整整減少321萬人。
從人口出生率來看,形勢更為嚴峻。
2019年人口出生率為10.48‰,不僅低於放開全面二孩之前的2010年代,與作為人口出生高峰的1980年代相比,更是出現大幅腰斬。
這意味著,全面二孩的政策紅利已經基本釋放完畢,再一次證明,僅靠現有的政策,難以逆轉既定的人口形勢。
事實上,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著出生率下滑乃至人口減少的危機。
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其一,隨著經濟高度發達、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男女平等地位的實現以及城鎮化的日益推進,子女經濟價值下降而撫養成本增加,養兒防老的需要弱化而子女獨立性增強,低生育就成為普遍現象。
其二,加上社會發展日漸成熟,觀念進步,女性地位相對提高,結婚年齡不斷推遲,丁克族不斷增多,離婚率不斷攀升,由此帶動生育率下滑。
其三,生育成本高企,在養不起的重負之下,生育意願大幅下滑。
03
老齡化率再創新高,人口結構問題業已成為全社會難以承受之重。
2019年,我國的老齡化率已經達到12.6%,相比2018年的11.9%,再增0.7個百分點,離14%的深度老齡化門檻越來越近。
一般而言,65歲以上人口比例在7%以上為老齡化社會,14%以上為深度老齡化,20%以上為超級老齡化。
老齡化加劇,不僅意味著勞動力減少、儲蓄率下降,更意味著養老金壓力的與日俱增。
早在2016年,青海、吉林、內蒙古、河北、湖北、遼寧、黑龍江7省份養老金就已出現收不抵支,而黑龍江更是耗盡所有歷史結餘。
在所有省份中,只有廣東、江蘇、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依舊有養老金結餘。
正因為這一點,前不久,《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出台: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
可見,應對老齡化,已經成為新的國家戰略。
04
人口,關乎未來。
人口不是負擔,而是資源。無論人口增長態勢放緩,還是出生人口不斷下滑,無論是勞動力人口占比減少,還是老齡化率再創新高,對於經濟和資產投資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對城市來說,當人口紅利不復存在,搶人大戰就成為必然選擇。從爭搶高學歷人才到爭搶勞動力人口,搶人大戰只會越來越白熱化。
對個體來說,隨著人口增勢放緩,人口流動的去向無疑更為重要。勞動力往哪裡去,年輕人奔向哪裡,哪裡就是經濟產業乃至房地產支撐之地。
對於社會來說,無論是為了經濟長遠發展,還是為了緩解老齡化壓力,抑或為了防範資產泡沫,提高生育意願、優化人口結構都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