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與家長的交流接觸越來越多,許多家長當面向我表達了對於兩本格局書的喜愛。還有家長留言說,會將兩本書放在床頭作為枕邊書,有問題時翻一翻,從中找尋答案。
衷心地感謝大家,我今後也會在解答家長的提問中,把孩子們學習、生活中的具體難題與書中的理論相結合,協同家長們將兩本書學以致用,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今天,我繼續回復公眾號後台的家長提問。其中有兩個問題很有相似性,兩個孩子年齡相近,都比較在意輸贏。我進行合併回答。
說到獎狀,誰會不喜歡呢?想想我們小時候,尤其到了寒假前的學期末評選,總是眼巴巴盼望著也能得上一張三好學生獎狀,美滋滋地帶回家貼在床頭,爸媽看了,不僅會口頭表揚,還能多給一些新年壓歲錢作為獎勵。
如果誰家的孩子學習好,各方面表現優秀,獎狀也就越貼越多。那滿牆的獎狀就是孩子階段性「勝利」的標誌,也滿足了家長向親朋好友炫耀的虛榮心。
有形的獎勵,
不能成為唯一的精神寄託
所以,第一個問題中的孩子想得到獎狀,當然是好事情;第二個問題中的孩子堅定地想贏,也同樣值得鼓勵,說明兩個孩子都有好勝心。
好勝心強證明孩子已經對自我有要求,對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有一定的認知。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自信。對自己要求高又做得比較好,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強。如果他繼續做得更好,令自己滿意,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好,慢慢地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既然是好事,為何又會出現兩位家長所描述的問題呢?第一個孩子就怕沒有獎狀,上課什麼也不敢說也不敢做;第二個孩子輸不起,哭鬧發脾氣。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兩點:
孩子把獎狀視作唯一的精神寄託
孩子把獎狀看作自己學習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成功標誌,這本沒有問題,代表榮譽的獎狀是對孩子進步的激勵。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有形的獎狀成為孩子唯一的精神寄託,一旦失去,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會崩塌。孩子內心缺乏積極向上的、無形的精神支撐,他會不斷挑自己毛病,不斷對自己失望,害怕犯錯,拒絕新的嘗試。
孩子還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概念
小孩子在八歲以前,對於因果邏輯的感受還不強烈,他不會覺得我現在要贏,是因為只有贏了,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他更多的感受就是,我贏了,我覺得很快樂;我輸了,我感覺很不開心。孩子不明白輸了以後還有機會贏,贏了以後還可能會輸這個邏輯關係;更不會去想雖然我現在不開心,但以後還是會很開心的相互轉化道理。
正因為此,孩子總是喜歡跟別人比較,一旦不如別人就會自己生氣,也會造成對自己無比苛刻的完美主義了。
精神支柱,
應包含多元維度
每個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它是成長的源動力,但精神支柱不能只是有形物質,形式要多樣化,包含多個維度。
獎狀是一個看得見的維度,但孩子如果把獎狀看成唯一的標準的時候,我們就要檢討,是不是我們對孩子成功的定義太形式化了,孩子的生活是不是太單一了?能不能找到另外一些看不見的維度,幫助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內驅力呢?
我的提議是,弱化有形的獎狀作為精神支柱的占比,讓孩子的閒暇時光豐富多彩起來。
1.培養孩子更多面的興趣愛好,比如學習一些才藝,進行公開的藝術類表演,讓孩子感受到不完美的表現是一種常態。
2.多做有輸贏評判的事情,比如引導孩子參加競賽式的體育活動,在比賽中感受輸贏是循環的過程,這一次輸可能會換來下一次贏。
以上這些,都是增強孩子自信心、進取心、責任心等無形的精神支柱的重要方式之一。
講講我二個孩子的一點經歷吧。
我的小兒子喜歡音樂,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他也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他發現自己每次上台表演,如果自己練習得多了,熟悉了,他在舞台上的掌控感就很好;如果哪次練習得少了,就免不了會慌張,但是慌張不要緊,他通過自己的臨場發揮進行「破解」,但下次一定會好好練,重新奪回對舞台和自己的「掌控感」。
我的大兒子喜歡擊劍,這項運動帶給他的輸贏感更為強烈。有一次,他在美國參加少年奧林匹克錦標賽,在抽籤淘汰賽中,巧遇了排名一號的冠軍種子選手。這位選手是俄羅斯裔,長得又高又大,比我大兒子高出整整十幾公分。而我大兒子學習擊劍的時間並不長,技藝也沒有很高,這就等於一個擊劍「小白」去跟「大拿」正面抗衡,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我大兒子並沒有因此服軟,他決定要拼一下。我就跟他講一個道理:你這次打輸了,但是你比分跟他拉近就是贏,只要咬住比分,輸了也是勝利,這就叫雖敗猶榮。結果沒有懸念,他輸了,輸了這場擊劍賽,但是他也贏了,贏在哪裡呢?他自己的段位從最低級提到了D級,一下子躍升了好幾個層次。通過這次比賽,大兒子充分地理解了,有時候公眾眼裡的「敗」,卻是自己的「贏」,這就是成功。
孩子的這些表演或比賽不一定都能獲得獎狀,但每一次過程和結果,其實都是讓孩子知道今天沒有那麼好,明天可能會好;今天非常好,明天也可能會變差了一點點。經歷多了,孩子就會明白:只要有競爭,就有輸贏,輸與贏的關係組成了一個連綿的波浪線,有起伏高低。
人生的路很長,目前的成績也不代表將來。家長帶領孩子走出去,看到更多,接觸到更多,獲得更多。當孩子的視野開闊了,孩子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肯定自己,發現更大的人生價值,也就不會拘泥於一張獎狀和一次輸贏上。
藉助思維模型,
領悟「無效成功」和「有效失敗」
家長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會擔心焦慮。但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倒覺得這恰好是一個機會,現在就可以藉助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有效失敗」思維模型,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眼裡的輸和贏。
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是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早在2006年,卡普爾教授就提出了「有效失敗」的新概念。他把成功分為有效成功和無效成功,失敗分為有效失敗和無效失敗。
變「無效成功」為「有效成功」
從上面這張示意圖可以看出,即使一個孩子把一項任務順利地完成了,這份成功還存在"有效"或"無效"的結果。
再回到文章開始第一位家長的提問,孩子即使上課時不敢說話不亂動,確保不違反紀律,最後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一張獎狀,但孩子失去了在課堂上與老師積極互動的機會,失去了勇敢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成功」阻礙了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未來無法起到推動意義。
家長想讓孩子改變這種行為,變「無效」為「有效」,可以嘗試與孩子交流:
我們上課時舉手發言,跟隨老師的思路積極開動腦筋,是不是更有成就感?老師看到課堂氣氛那麼活躍,講課是不是也更有勁頭?
上課時如果不和老師互動交流,那有不會的問題無法立即得到解決,再去占用課下的時間問明白,那時間不就浪費了?
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沒得到獎狀的同學,他們是不是仍然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喜歡的事,也很開心很快樂?
家長傾聽孩子的心裡話,逐步引導他領悟無效成功和有效失敗。
變「無效失敗」為「有效失敗」
同樣,文章開始第二位家長的提問中,對於執著於要贏的孩子,結果卻輸了,情緒不好。這種情況下,我一般會推遲一點時間,待孩子心情平復後再與孩子討論,讓他看到自己的脾氣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從而做出改變。你看,這就是一次有效失敗,家長通過共情,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可以閱讀《孩子凡事愛抱怨,我能怎麼辦?》,參照其中關於情緒管理的小方法。
日常生活中,我和我兩個孩子也是通過用這樣的思維模型來自我修正和訓練,一起慢慢習慣了更理性、更辯證地來看待犯錯和失敗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不再害怕與我談論犯錯,他覺得自己能分析錯誤, 並由此改正錯誤,是值得大家為他鼓掌的。他也不怕失敗,他會總結「有效失敗」的經驗教訓,在下次比賽中減少失誤,發揮得更好。
家長們可以把這個「有效失敗」思維模型小工具列印出來貼在牆上,面對孩子的失敗,一起分析其中有效成分,從中借鑑;面對孩子的成功,一起分析其中有沒有無效的成分,加以防範。
這就是家長和孩子一起理性應對犯錯和失敗所帶來的良好結果,父母寬容理性,孩子就能從錯誤和失敗中得益。相信孩子,也祝願孩子們都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8SCW3YBetPpsA5IlC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