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娃聲淚俱下控訴爸爸,「你自己整天玩手機,卻天天讓我學習」

2021-01-07     父母堂

原標題:5歲娃聲淚俱下控訴爸爸,「你自己整天玩手機,卻天天讓我學習」

在滿分10分的前提下,大部分2分的家長想要養育出10分的孩子,然而2分的家長大機率只會養出2分的孩子,這才是現實。因為一般情況下,家長和孩子的分數是相同的。

前幾天刷到一個視頻,視頻的主人公是一個5歲的萌娃,一邊哭,一邊瘋狂吐槽自己的爸爸:

全家就你不學習,還玩手機,天天你都讓我們學習,就你沒學習,媽媽都在那麼認真地看書。
你自己有學過嗎?367的加減乘法口訣表,你都不會你還讓我讀這麼難的。
就你會在家裡那麼早睡覺,還晚起。
你還老玩你手機上的遊戲,你的手機沒收,不許再玩了。

萌娃的吐槽有理有據,視頻下方的評論也出現了不少抱怨自己父母的事例,與萌娃的遭遇大致相似。

這讓人不禁疑惑,為什麼父母自己不上進,卻要求孩子上進呢?

1

要求孩子上進是為了

彌補少時的遺憾?

為什麼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努力上進?我想在此分享以下一些案例。

知乎上一個爸爸表示,雖然自己沒有讀過研究生,但是只要孩子能讀得進去,他會供孩子到底。

孩子的媽媽是一生怕水,但還是希望孩子能學會游泳。

再者,這個爸爸從小就沒有上過早教班,但他現在會帶孩子去上樂高積木課。

因為他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厲害,少走彎路。」但同時,他也說到曾經自己的父母也要求過自己上進。

而諷刺的是,現在的自己並沒有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樣上進,終究是一事無成,住的房子也仍然是父母留給自己的。

另一個媽媽則表示:自己希望孩子上進,首先是出於愛孩子的心理。因為當孩子優秀的時候,他們就能從生活、社會上得到更多的收穫。

當然,她也表示希望孩子上進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面子問題,畢竟孩子優秀,作為父母是很驕傲的。

從這兩位家長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希望孩子可以上進,理由無非是:

1.彌補自己少時的遺憾,因為當時的自己想要做到這些,但是最終卻沒有實現,所以將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2.為了孩子將來就業時,能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不被迫生存或違背初心。
3.期望孩子不步入自己的後塵,能帶領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當然,不管理由是什麼,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一份「為你好」的心。

那為什麼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孩子卻不聽呢?有的還像片頭的5歲萌娃一樣選擇反抗。甚至有絕大多數的孩子,在長大後,還會漸漸活成自己不上進的父母的樣子。

其實這個關鍵點在於家長自身。

2

比起說大道理

不如做孩子的充電寶

經常聽到有人說,父母的教育是孩子的起跑線。其實孩子的起跑線應該是父母本身

現在有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早教班,那架勢恨不得將孩子醒著的時間全部都用來學習。那效果如何呢?

實際上收效甚微,因為對孩子而言,最好的早教老師其實是父母,而最好的早教場所是家庭。

家長要先轉變自己的觀念,家長自己認真學習一下《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專業的育兒書籍,比送孩子去一大堆早教班,可能來得效果更好。

畢竟每天24小時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是主要養育者,主要養育者了解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才能「對症下藥」去支持和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也會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更好的早期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意識和觀念等,而這些都是早教機構無法給予孩子的。

因為教育的本質其實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要知道當孩子在吐槽或者抱怨讀書太辛苦、太累時,他們的潛台詞其實是這樣的:

為什麼大人可以玩手機、看電視,只有我這麼辛苦?
為什麼你們只對我有這麼多要求?

所以比起和孩子說大道理,不如做好孩子的充電寶。

有個網友就分享了自己和爸爸的事例,來向我們很好地展示父母做好孩子充電寶的重要性。

因為她中考時差1.5分沒考上對口的重點初中,之後還懈怠了兩個月,導致了月考時數學差點沒及格。因此,老師找了她爸爸談話,希望能督促她提升數學成績。

而當時她家離學校很遠,補課也不現實。所以要想提升數學成績,只能自己擠時間。於是,她爸爸就和她商量:「要不我們每天早上5點起床?比別人多學40分鐘?」

她同意了。接下來她爸爸說了以下這段話:

她考慮過後,也同意了。

但是從此之後,不僅她早起,她爸爸也是如此,甚至還會比女兒起得更早。因為這樣可以叫女兒起床等。

中間她爸爸還會睡個回籠覺,但是到點就會起來給女兒做好早飯,等女兒6點晨習結束就能開始吃早飯。

就這樣一起堅持了三年。從初一下半學期開始,她的數學就已經能考到120分左右,之後更是一往直前,保持在年級前五名內。最後還以全年級第二的成績考入了全市最好的重點高中。

之後她也一直保持著早起和學習的好習慣。

這個爸爸在要求孩子上進的同時,自己也付出了相應的努力。

在我們要求孩子上進的時候,自己又做了些什麼呢?我們是否做好了孩子背後支持者的角色?是否也在努力呢?

3

育兒先育己

重視父母的榜樣作用

知乎上有個帖子是「有哪些父母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做的事」,總結了一下帖子下網友的經歷,大致有這些是最常見的:

讓孩子必須九點以前睡著,而自己卻每天十二點才睡覺。
和孩子說一天只能吃一根冰棍,可自己卻經常連著吃兩根。
不讓孩子玩手機,而自己每天見縫插針地玩。
要求孩子每天要按照計劃完成學習任務,然而自己卻做不到,並且理由還不重樣。
讓孩子學習要認真,結果自己在工作的時候常常開小差。
不讓孩子說髒話,但是自己卻控制不住自己。
讓孩子寫作業時要集中注意力,結果自己在一旁卻把手機或者電視的聲音放得很大聲。

看到這些場景,是否覺得很熟悉?

有多少父母是這麼做的?一邊數落著孩子的問題,而另一邊自己卻犯著同樣的錯誤。一邊要求著孩子上進,可另一邊卻自我放棄。這難道不是父母的問題嗎?

如果真想讓孩子上進,父母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育兒先育己,並不是一句空話。

有一個用戶就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育兒先育己的經歷。

在暑假的時候,她的孩子沒作業,但是被這個媽媽要求讀英語、練字、做數學題和學拼音。結果寫了幾天,孩子就開始抗議了。

這時,這個媽媽就給孩子看了她自己每天讀的英語、練的字以及讀書筆記。孩子就一句話沒說,立馬回屋繼續寫數學題了。

這就跟前段時間,成都的小男孩無意中看到媽媽的英語筆記而慚愧痛哭,並說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是一樣的。

這才是父母期望孩子上進的正確打開方式。自己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會是什麼樣的,父母要重視言傳身教。

我們和孩子一樣,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為人孩子,同樣都需要學習和成長。

不要以「我是大人」來搪塞孩子,育兒前,請先育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llH23YBur8RWXSAl-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