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說我不行,先別忙著鼓勵,很可能陷入了「自我厭惡」怪圈

2019-10-05     優米MaMa

十一假期許久未見的高中同學組了個局,這幫當年豪言壯志的少男少女,轉眼都已成了娃爸娃媽,儼然一副大型線下爸媽群聚會。同學琳琳帶著6歲的女兒一起參加了聚會,小姑娘扎著兩個羊角辮,穿著紅色小風衣,瞪著大眼睛怯生生的盯著我們這群中年老母親。琳琳說:「這孩子有點膽小,你們別管她。前兩天鋼琴考級不太理想,我剛批評完,鬧情緒呢!咱們吃咱們的。」

小姑娘坐在我身邊,問她喜歡吃什麼,她縮縮脖子往琳琳那挪了挪。酒足飯飽後,我們約著去唱K,小姑娘也跟著去了。五音不全的我實在無聊,就拿出剛給優米買的拼圖玩了起來。小姑娘看到後,悄悄站在一旁看著。我對這個一直處於防備狀態的孩子十分好奇,便順勢邀請她一起玩。不一會,小姑娘就和我熟識了。她很聰明,20片的拼圖很快就拼好了,為了增加難度,我給了她一份60片拼圖。果然這次小姑娘的動作慢了下來,10分鐘後:

她說「阿姨,我是不是很笨?連小朋友玩的拼圖都玩不好?」其實此時她已經完成70%了。

「沒有啊,阿姨覺得你很聰明呢,我和你這麼大的時候,20片那個都不會拼。」

「阿姨,我知道你是安慰我,我媽說了,我就是笨,關鍵時刻總掉鏈子!」

不管我怎麼安慰,小姑娘一直在強調自己太笨,做什麼都做不好,總給媽媽丟臉,她很討厭現在的自己。看著一旁正在搶麥的琳琳,突然好想抱抱這個小姑娘。

哪怕得到全世界的喜歡,也抵不過孩子的「自我厭惡」

心理學有個名字用來形容琳琳女兒最適合不過——「自我厭惡」。自我厭惡(Self-loathing)是一種對「自己不夠好」的主觀認定,自我厭惡的孩子內心深處仿佛存在著一個尖銳、苛刻的批評者,他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切中要害的質疑、貶低,甚至是羞辱

「自我厭惡」就像是固化在孩子腦海中的一種定式思維,面對一丁點小事,這種思維就會跳出來。它會阻止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哪怕目標實現了,也會讓他們緊盯著過程中出現的不愉快經歷,從而剝奪孩子本該擁有的「滿足感」、「成就感」和「自尊感」。這種感覺還會讓孩子們覺得不會有人真心實意地關心自己,哪怕有人表現出一絲善意,「自我厭惡」的孩子也會認為:這是錯覺或者對方只不過被自己的外表所「矇騙」。這種「自我厭惡」會嚴重影響到孩子幸福感的獲取,如果不能及時引導糾正,孩子很可能就會一直陷入負面情緒而無法自拔。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我厭惡」呢?

很多家長都不太相信自己的孩子會「自我厭惡」,那個平日裡調皮搗蛋的孩子怎麼可能自我厭惡?兒童行為研究人員做過一個調查,他們隨即選了1000名小學、中學的孩子,讓他們做了一份問卷。結果顯示有80%的孩子對現在的自己不滿意,這其中有10%的孩子對自己出現厭惡情緒。這個比例不算小,也就是說10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正在受「自我厭惡」的影響。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沒有人一出生就討厭自己,所以陷入「自我厭惡」怪圈的孩子,都是後天通過個人經驗習得了討厭自己這件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孩子大腦還在發育,很容易受「鏡像自我理論」影響。

不知你是否有淘寶買東西的經歷?如果有個商品,賣家再三保證質量很好,有任何質量問題可以直接退貨。但翻了評價後發現一水的差評,你還會買嗎?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買吧,哪怕質量真的如賣家所說,但真正購買的人絕對是少數。這其實就有些類似「鏡像自我理論」。

「鏡像自我理論」是由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提出的,它是指人們是依靠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對自己的認知。就像淘寶買東西,你對這件東西的認知,幾乎都來自商品評價一樣。孩子由於大腦還處於發育狀態,很少能有自己內在價值體系,他們無法根據價值體系去判斷自己所做的事,只好依靠外界他人的評價。倘若孩子收到的大多數評價都是「差評」時,他便會內化這些負面評價,負面評價越多越讓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在某些方面不行,逐步變得自我厭惡。

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是:遇到事情要「先從你自己身上找原因」,「別人可以做好,你為什麼不行?」,「小事都做不好,以後還幹什麼大事」等等,這種方式會讓孩子一遇到事就會自動歸類為是自己的問題,自己做的不對。家長的質疑越多,孩子積壓的負面情緒也會越嚴重。

第二,「自我厭惡」其實是孩子的保護色

心理學家Joseph Burgo認為,自我厭惡是一種應對自身脆弱的防禦機制。Burgo博士發現,自我厭惡的人會特別擅長自我批評,而自我批評的背後則是他們無意識的憤怒。這類人一般都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和期待,一旦未能達到自己預期,就會對自己產生厭惡的心情。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孩子本來一直成績很好,但只要一次考不好,後面就會頹廢很久,甚至自暴自棄。因為一次沒考好,這些孩子會對自己產生質疑,甚至對自己「不夠好」的表現有點憤怒,而這種感覺往往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可控。為了重新獲取對自己的掌控感,這類孩子開始趕在父母厭惡之前先厭惡自己,「考不好沒關係,反正我都這麼討厭自己了,爸媽討厭我也很正常」,從而重新獲取掌另類控權。

第三,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存在「自我偏差」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人的思維力其實存在三個自己,分別是:本我、超我、自我。而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會因為這三者不同的比重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自我偏差」。

「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著人類最為原始的本能,比如我們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餓了、渴了等等,是我們的現狀。

「自我」則是指一個人有意識的部分,比如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夢想等。

「超我」則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也是被道德化的自我,是由社會規範勞動力道德價值觀內化而成。換句話說,「超我」就是我們認為自己必須擁有的,不可失去的特徵。

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體驗:「自我」決定假期是看完一本書,但「本我」從早上開始拿出手機一直攤在床上刷小視頻,一抬頭一天過去了。慢慢地「本我」意識到「自我」實在太難實現了,也許終其一生自己也不會成為「自我」心中理想的那個人。於是「本我」決定放飛自己,而「自我」又覺得這樣的自己很容易讓人討厭。

不僅如此,當「本我」和「超我」有差距時,我們也會「厭惡自己」,「超我」會認為我們竟然連最基本的道德規範都無法遵守,簡直太差勁了。

總之,多方面的因素才會讓孩子產生「自我厭惡」,雖然比例僅為10%,但如何引導卻是每一位家長必備的技能。

如何引導孩子打破「自我厭惡」的死循環?

第一,利用正向心理學「ABCDE」法則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oid)在「自我厭惡」中有這舉足輕重的作用。杏仁核不同於其他大腦部分,它從人一出生就已經完全發育成熟了,大腦主要靠它控制人類的情緒。研究人員發現,當人陷入「自我厭惡」時,杏仁核會異常活躍。基於此,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一個「ABCDE方法」,用來幫助人們打破「杏仁核」的控制。

A(adversity):不好的事件

B(belief):自己的念想

C(consequence):念想的後果

D(disputation):自己的反駁

E(energization):受到的激發

家長可以教孩子寫下每一個步驟,比如:

  • 不好的事件:這次期末考試成績不太理想,心情很糟糕。
  • 自己的念想:我真是無藥可救,怪不得同學看不起我,老師也不喜歡我,我就是廢物一個。
  • 念想的後果:越來越看不起自己。
  • 自己的反駁:一次考不好能說明什麼呢?人生難道只有一次考試嗎?這次考不好就代表以後永遠考不好嗎?
  • 自己的激發:我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學習是自己的事,我每天都在進步,下次一定會考的更好。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ABCDE法則適用於中學以上年級較大的孩子。

第二,告訴孩子,別太拿別人的眼光當回事

人類是群居動物,想獲得更多的人喜歡這是我們的本能,但畢竟每個人只能體驗屬於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口水,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有對自己失望和無能為力的時候,要學會原諒自己,要學會允許自己失敗。別人的評價、眼光就當錦上添花即可。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眾心捧月」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要他們忽略別人的評價、眼光,其實很難。這時候家長可以藉助繪本、故事等,讓孩子學會專注自己。

第三,利用「優勢視角」換個視角評估孩子。

家長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教育用語,比如: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我發現你有很多不足需要彌補。可以換成:雖然你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但我看了試卷,發現你的基礎概念部分基本滿分,這說明你對概念都已掌握,剩下的就是靈活運用的事情了,下次我們爭取拿下這一塊。

引導孩子用優勢視角發現自己的潛能,學會不斷發掘自己的優點。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即便在糟糕的情形中也能夠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優勢,給自己足夠的自信。讓孩子積極地看待自己,從中感受優勢視角的力量。

很多家長不確定孩子是否「自我厭惡」,其實要判斷孩子是否自我厭惡很簡單。如果孩子習慣用負面的激勵詞激勵自己,喜歡批評自己,經常羨慕別人,聽不進去別人是意見,那麼孩子很可能就陷入了「自我厭惡」狀態,家長不妨試試本文說的那幾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zhUnG0BMH2_cNUgSo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