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學生陸續進入開學模式,神獸回籠終於已成定局。前幾天和嫂子通話,明顯感覺她聲音中透著喜悅,終於不用天天盯著微信群看作業了!
不過,小侄子最近的表現卻讓嫂子有些抓狂。為了讓熊孩子收心,她買了幾套題冊。小侄子正確率還挺高,本來是件挺開心的事,但嫂子卻發現好幾道比較難的題小侄子根本就不知道怎麼解,問他就說「蒙的」。嫂子認為學習這麼嚴謹的事,會做就是會做,不會做就不要做,為什麼要瞎矇?這明明就是學習態度有問題。
說起來,小侄子還挺冤的。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刷題,不會做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瞎矇,上升到學習態度確實有點上綱上線了。其實,「蒙」是我們人類應付未知事件的一種本能,心理學家稱其為「直覺思維」。
與「理智」相比,我們更擅長「直覺」!
從小我們就被告誡「三思而後行」,長大後做事也經常提醒自己,「要有理智,不要衝動!」。長期以來我們都習慣肯定理性思維,貶低直覺思維,但事實上「直覺」早就是印刻在了我們的基因中。
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教授基思·斯坦諾維奇,提出了人類大腦「雙系統」理論。他說人類大腦是兩套系統共存,一套是自動化的、類似人類本能的直覺思維繫統;另一套是需要消耗大量大腦資源的理性思維繫統。在人類的生活中,兩套系統常常協調作用,不過很多時候「直覺思維繫統」才是主導大腦的一方。斯坦諾維奇教授指出:在人類的基因裡邊沒有理性,所謂的「理性」不過是大腦強制消耗能量帶來的結果。
就比如開車這件事,剛學會開車的人每次上路,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方向盤上,腦子裡想的全是剎車、油門,這時我們啟用的就是「理性思維」。大腦會調用理智去判斷到底此刻該給油門,還是剎車,這會很累。然而對於老手而言,基本是不用思考的,只要坐在駕駛室,一切都會自然進行,這時「直覺思維」就起了作用。而人生中有98%的決策是關於吃喝拉撒、打掃衛生等日常瑣事的,此時只要「直覺系統」就足夠了。
愛因斯坦素來以其「理性」的大腦文明,但他卻說:「直覺是我們神聖的禮物,推理是我們的忠實僕人。但是,我們的社會卻把榮耀給了僕人,而忘記了神聖的禮物。」
啟用直覺系統,是人類進步的必要條件
首先,從生物學看,直覺是我們的本能基因。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很擅長直覺:剛會走路的孩子,碰到行駛過來的車子會停下或躲開;剛學游泳的孩子,本能地會抗拒水;見到面部不友善的人,孩子會主動逃避等等,這些直覺沒人教他們,但卻與生俱來,都是寫在我們基因里的。
遠古時到,我們的祖先生活的環境複雜多變,經常與猛獸爭奪食物,迅速的直覺反應在關鍵時刻能保命。優勝略汰下,那些能迅速反應的基因被保存了下來,並逐步發展成了我們的直覺。換句話說,這些基因是為了保障人類個體的延續,容不得分析和權衡。
「理智」大部分通過後天習得而來,影響的是人生高度,而直覺則影響的是生存。一個人得不到成功不要緊,但是不能識別危險就是最大危險。
其次,從腦科學看,直覺系統更加經濟節約。
大腦作為人體的中樞,雖然重量只占人體的2.1%,但耗能占比卻非常高。成年人,大腦消耗人體能量約占20%;0~10歲的孩子,腦消耗的能量占全身總能量的一半。人體的能量非常有限,所以如何經濟有效地利用能量,對大腦而言就非常重要。在這個層面來看,人本來就是懶惰動物。
與理智相比,直覺思維直接、簡單、迅速,不需要調用意志力和「理智腦」,這對大腦而言就是節約能量的最佳辦法。所以我們人類天生就具有惰性,對大腦而言能直覺思維就絕不願費勁心力去啟動邏輯思維,能偷懶抹滑就絕不吃苦耐勞。大腦的運作模式決定它最推崇的思考方式,便是企圖用最少付出獲取最大收穫,甚至不勞而獲。
「直覺」有時比「專家」 更有用!
菲利普·E·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他曾做過一個有意思的實驗,這個實驗從1998年開始到2003年結束,長達15年之久。
菲利普研究了,一批耳熟能詳的專家和普通人對未來可能發生事件的預測準確度。他挑選了一些經常在電視、雜誌、權威媒體上出現的專家,這些專家中不乏向政府提供決策支持的人員。實驗中他記錄了這些專家的預測,菲利普讓他們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更偏重於政治和戰略,總共有27450項。
與此同時,他又找了一批毫無學術背景的普通民眾,一起參與了這個研究,同樣對這27450項紀錄做了預測,你猜結果怎樣呢?
公布的結果來看,那些所謂專家的預測準備度竟然和普通路人相差無幾!也就是說,憑「直覺」普通路人也能達到專家的水平。
在什麼條件下「直覺」會更有用?
在《如何成為專家》一書中,作者提到過關於直覺的一個實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專門研究了「心理學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
卡內曼教授通過研究發現,醫生、證券公司選股人員等從事複雜工作的人,使用直覺思維的機率會更小。但在另外一些人身上,直覺思維卻非常常見,比如:音樂家、遊戲玩家、西洋棋手、護士、消防員、警察等。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需要日積月累大量處理日常工作和突然狀況的經驗。所以,卡內曼教授提出直覺會適用於兩種情況:
其一是,直覺一般會出現在規律性較強的職業。這類職業通過積累本行業規律,會自然而然調動「直覺系統」。比如音樂家,他們經常會因直覺創造出動聽的旋律。
其二是,需要通過大量實踐的工作。比如,護士、消防員等。他們在工作時,經常能準確的預測危險來自何處。
諾貝爾獎和圖靈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曾說:「直覺就是認知,所謂專家就是通過一個線索能直覺給出答案的人。」簡單地說,當一個人沒有直覺的時候,記憶中便會丟失重要信息,他們無法通過直覺給出反應,只能通過分析與邏輯去重新尋找相應的信息,這會是很辛苦的一個過程。
那麼,我們到底什麼時候可以相信直覺?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都會疑惑,難道你是要我教孩子相信直覺,一切都憑直覺嗎?當然不是,並不是啥事都能憑直覺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格爾德·吉仁澤在《直覺思維》一書中,給了我們兩個區分要素:
第一,在一些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直覺。
緊急情況往往沒有多餘時間可以認真思考,那麼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靠直覺行事。
記得看過一些列危急時刻父親出手營救孩子的視頻,這種情況下根本來不及思考,出手就是一瞬間的事。就像圖片上這位父親,本來閉目養神躺在沙發上休息,但當孩子馬上就要翻下沙發時,他卻鬼使神差的出手接住了孩子。孩子母親事後問他如何做到的?這位父親回答就是靠直覺。
前後也就2秒,不靠直覺靠什麼?所以如果孩子們沒有時間思考,那就讓他們放心大膽的按照大腦中第一個出現的那個方法去做吧。
第二,在一些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直覺。
形式複雜多變時,往往思考也沒什麼用,總會有考慮不周的方面,那麼此時不妨靠直覺行事。
我有個非常理性的同事,他很少做計劃之外的事,身為理科學霸每天列當天計劃,每月列月度計劃、每年列年度計劃。但就是這麼一位同事卻做了件讓周圍人大跌眼鏡的事,一年前某天他突然辭職去創業了,而創業這件事從未出現在他的任何一張計劃表里。
他說,「就是直覺想去試試,大腦總有個聲音『再不創業就老了!』」,而一年後的現在,他的小公司從3個人已經擴展到了42個人,一切也都步入了正軌。他的口頭禪變成了,「人生何必那麼理性,直覺一次又何妨?」
創業這種複雜的事情,很難理性的想明白,往往是需要一點衝動,而這點衝動大部分都來自直覺。我們可以以此為鑑,告訴孩子:「如果人生碰到複雜的,無法想明白的問題,那就去聽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那個就是你最本能的直覺。」
最後想說,理智和直覺本就是一對孿生兄弟,真正的智者是把思維修煉成了直覺。我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從感覺到感性再到直覺直觀的思維方式,只不過近些年西方文化強調理性分析,讓我們開始逐漸放棄了直覺思維。但不同情況需不同對待,電光火石間的直覺思維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身為家長我們當然不否認「理智」的重要,但過分打壓孩子的直覺卻也並非明智之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VqTHEBiuFnsJQVlx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