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已近大結局,整個劇情有很多感人的地方,但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宋爺爺和江奶奶神仙般的愛情。他們相愛一生,到老了依然是初戀的模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說的大抵就是他們吧。不過雖然兩位老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結局卻讓人唏噓。他們膝下無子,只有一套長輩留下的老洋房,歷史原因不得不與兩位外甥共享。
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宋爺爺和江奶奶算是「丁克」。垂暮之年,雖然二老滿臉皺紋兩鬢斑白,但好在他們條件尚可,日子也算有聲有色。然而,宋爺爺突如其來的癌症將二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兩位老人為了彼此,不約而同都想到了賣房。但無奈被錢蒙蔽雙眼的兩個外甥,卻乘火打劫百般刁難,外甥的目的只有一個:想方設法拒絕賣房,拖死二位老人,分錢!
癌症的折磨下,宋爺爺帶著遺憾和不舍離開了。善良的江奶奶到最後也不明白,為什麼明明答應賣房的外甥,每到關鍵時刻就反悔,失望至極的江奶奶只能把房子無償捐贈給國家,也隨著宋爺爺去了。雖然自私的外甥沒拿到一分錢,但我卻一直在想,如果宋爺爺和江奶奶你有個孩子,這兩個外甥還會這麼囂張嗎?再退一步,即便兩個外甥本性難移,但如果江奶奶有個孩子,她還會那麼了無牽掛的隨宋爺爺去嗎?生活沒有那麼多如果,人生一旦做了選擇硬著頭皮也要走下去,不知道遲暮之年的宋爺爺和江奶奶是否因此而後悔過?
你知道嗎?中國「丁克家庭」已超過60萬!
「丁克」一詞是一個舶來品,來自英文DINK(Dual Income No Kids),特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主動選擇不生育的家庭。一項社會調查顯示,中國的「丁克家庭」已超過60萬。「丁克」成了不少一些階層的流行時尚,調查還表明那些文化水平更高,工作穩定的中產和精英階層更容易選擇丁克。
當然,我不反對這種生活態度,甚至還會為他們勇敢點贊。但我真心建議選擇丁克的家庭看看《安家》中宋爺爺和江奶奶的故事。無關乎房產,而是一方生病、離世後,身為丁克的另一伴該何去何從?
一直在想為什麼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丁克,我們的父輩好像從來沒有過這種困擾。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個性自由的當代,人們的追求進一步釋放。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繁衍後代」已不是最主流的價值觀了。很多年輕人在最佳生育年齡要面對個人發展、親密關係、職業規劃等關係人生路線的重要選擇,綜合下來「成為父母」這一需求會被逐漸弱化。再加上,懷孕、生子、教育整個過程又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投入。對比下來,自然會有人放棄選擇追求後代,而去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不僅如此,國外有項調查發現,和有孩子的家庭比,那些「丁克家庭」在娛樂項目上的支出要多60%,外出就餐的支出多101%;存款來看,「丁克家庭」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說,沒有小孩的家庭生後質量確實要高一些,這也成一些人選擇丁克的原因。
其二,適育女性,在職場上困難重重
適齡女性職場上被歧視的話題屢見不鮮,無論你在職場上多麼優秀,在職場上女生永遠是受歧視的一方。昨天同事還在說弟妹因懷孕被領導辭退,這不是個例,有些企業招聘條件甚至會直接註明,拒絕近幾年有生育計劃的女生。如果站在企業的立場上並沒有錯,畢竟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少養閒人,但這種環境無疑讓那些事業心強的女性,會對懷孕生子望而卻步。
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著名央視主持人康輝和妻子劉雅潔就選擇了丁克。1972年1月17日康輝出生在石家莊,妻子劉雅潔比他小兩歲,兩人於2000年元旦結束了8年愛情長跑,但從結婚至今20年,二人一直沒要孩子。在宣傳自傳《平均分》一書時,康輝回憶由於雙方忙於工作、彼此事業又處在上升期,兩人又無法放棄自己的工作,於是「從結婚第一天起,我和太太決定:不要孩子,組個丁克家庭。」。
其三,還沒做好當父母的準備,擔心自己無法對新生命負責
還有一部分家庭選擇丁克,是因為夫妻完全沒有做好迎接新生命的準備。比如很多我們熟悉的明星:朴樹、李建、鄭伊健等,都曾不止一次在節目中表示過這樣的想法。很多人奇怪,身為明星他們完全有能力撫養孩子,為什麼會沒做好準備呢?其實在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拒絕被同化」。
我們的社會有個隱形的「社會記錄表(social record)」,它告訴每個人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會按部就班地對照這個時間表,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干合適的事。在這張社會記錄表中,個人的意志變得不再重要,很多獨一無二的想法會被主流認知消除。這其中不排除會有一些人,為了表達個人意志,而做出與眾不同的選擇,比如,不生孩子。這類人有非常明顯的「個性化」標籤,他們拒絕隨波逐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追求。
就像舞蹈家楊麗萍所說: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一隻螞蟻可以是我的孩子,我的舞蹈也可以是我的孩子。
那些選擇丁克的家庭後悔了嗎?
康輝在《平均分》中寫過一段對丁克的自白:「如果能重來,我想我一定會早早如了她的心愿。讓她膝前多一個冰雪可愛的孫子,那也是她生命基因的復刻,會在未來她在或不在的日子裡、在這個世界裡留著她的或深或淺的印跡。」這是康輝對母親的虧欠,言語間多少有些悔意。
這份虧欠來自於2013年康輝上《魯豫有約》時,母親寫給她的一份信,「你爸爸唯一的遺憾是,沒有見到孫子,所以希望你們儘快要個孩子,完成我們的心愿。」孩子是兩位老人唯一的願望,隨著年歲的增長,兩位老人仙逝,康輝的這份愧疚也只能通過文字傳達出來。
所以你要問「丁克家庭」後悔嗎?不用想,肯定有些回答是「不後悔」,比如結婚多年的劉青雲和郭藹明、劉嘉玲和梁朝偉、張衛健和張茜、李健和妻子孟小蓓,他們都很幸福。確實明星的生活充實而豐富,即便到了宋爺爺和江奶奶的年歲,也不需要賣房治病,我也相信他們的晚年生活一定很豐富多彩。
但我們普通人呢?可能也有「鐵釘們」過得很幸福,不做過分評價,就說說身邊的例子吧。我的三伯算的上最早一代的「丁克」了,爺爺奶奶嘴皮子都磨破了,絲毫沒讓三伯放棄丁克的想法。爺爺放下狠話「不孝子,以後我死了,也不要來掃墓!」,三伯也是犟脾氣,爺爺百年後竟然真的多年不去掃墓。奶奶臨走前拉著大伯說,「勸勸你三弟,不行抱養一個也行!」,我們都知道兩位老人放心不下三伯。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也都默默接受了三伯丁克的想法。三伯夫妻兩沒事看個電影,去個西餐廳,過得比我們小一輩都潮,曾經我以為他們真的很幸福。近幾年去拜年,三伯都會嘆著氣說:「人老了就喜歡熱鬧,只有你們來才感覺像個家。」,見了優米更是喜歡的不得了,看著被姥爺抱在懷裡的優米,我在三伯的眼裡看到了太多的東西,羨慕、懊悔、失落種種都有。
我曾問父親:「爸,你說三伯後悔嗎?」,「能不後悔嗎?有什麼用?沒事你們就去多看看他!」是啊,能不後悔嗎?別人家兒孫滿堂、歡歡樂樂,自己家清清靜靜。也許這些年輕時的稜角,只有時間才能撫平!
如果有可能,就生一個吧,哪怕就一個呢!
其實身邊「丁克家庭」不止三伯,父親兒時的班主任李老師也是「丁克」。幾年前,李老師老伴因病去世,後事是李老師拄著拐杖一手操辦的,他對幾位學生說「走了也好,起碼我還能看著下葬,以後我還不知道咋辦呢?」從那時起,父親和幾位同學約好,幾個人輪流每天給李老師打個平安電話。2019年6月的一天,李老師電話突然打不通了,誰都聯繫不上。等父親他們趕到時,老人已因腦溢血倒在了廁所,醫院診斷死亡時間是前一天夜裡10:30左右,李老師後事也是幾個學生操辦的。
可能因為三伯的原因,從未想過要「丁克」。很多人會說,不是因為有孩子生命才有意義!是啊,沒有誰可以給出生命意義的標準答案,但孩子的到來確能為生命帶來另一種可能。英國《太陽報》曾做過一個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的家長會後悔生下孩子。既然只有5%會後悔,那麼不妨試試呢?也許孩子帶給我們的驚喜大於麻煩呢?
當然,不做道德綁架,只是如果有可能就生一個吧,哪怕只生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