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開啟,你準備好了嗎?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時代。5G新時代好在將會提供新一批就業機會;壞在又將有一波人捲入時代潮流,娛樂至死。
新時代新特點是網速更快了。我們再也不要擔心「卡殼」問題了。這必將帶來VR攝影師、導演、直播策劃等全新職業崛起,但你也別高興太早。
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里,這個社會的一切都在成為娛樂的附庸。
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所著的經典暢銷作品《娛樂至死》,儘管出版20餘年,但這本書卻能準確無誤地揭示當今社會現象。網際網路作為媒介,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我們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由此可見,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有一種極為稀缺能力,那就是「深度工作」的能力。為此,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不遺餘力寫下《深度工作》一書。這本書之所以能成為當下「網紅」暢銷書,是因為此書旨在呼喚國民深度工作,並好好享受工作帶來的樂趣。
所以,若想讓自己避免成為娛樂時代的附庸,我覺得現代人手上必須持有兩一本書,一本書《娛樂至死》,另一本書是《深度工作》。
01
娛樂至死時代,你還敢成天浸泡在網絡世界?
據報道,截至2019年3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每天花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間為349.6分鐘(約6個小時),同比增長36.8分鐘,而2019年3月份,用戶月總使用時長里有36.6%花在了短視頻上。
這說明什麼?
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把時間花在網際網路中,尤其是在短視頻之上。
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問題是大多數人不懂得利用好網際網路。
以作者這個身份為例,作者屬於「知識工作者」。知識工作者想出創造出偉大的作品,必須花大量時間進入深度工作(創作)。
聞名天下《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在一次採訪談到:她在家裡寫小說,有干擾很多。一會狗叫,一會擦窗戶的人來了,以致於她越來越難做到全神貫注了。
於是,她決定每天支付1000美元來到愛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爾默勒爾酒店一套豪華別墅,進行寫作,最後順利完成《哈利波特》最後一部小說。
類似於J·W羅琳的創作模式有梭羅、麥可·波倫等人。
卡爾·紐波特說:「很多作家都會在自己的園子裡建造——通常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和精力投入——寫作小屋,一年四季模仿這種經歷。所有這些例子中的人物,並非僅僅是靠環境的改變才實現了更深度的工作。其中主導的力量是嚴肅認真致力於手頭任務的心理。」
但是據我所觀察,當今許多給自己貼了一系列標籤的「優秀作者」,大部分人無法全身心投入寫作中。
為什麼呢?
因為絕大多數作者時常抵不住各種誘惑。為了多賺點錢,「優秀作者」願意打著導師的旗號,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開社群、開課等等,這將導致作者們精力分散、重心轉移。影響這部人開展深度工作的禍害是一會手機響了,一會編輯發通知,一會學員有疑問,一會腦袋卡殼了,又立馬上網搜資料……。
在我看來,這類浸泡在社交網絡的「優秀作者」連最基本深度工作能力都不曉得,更別說能寫出偉大的作品來了。
尼爾·波茲曼說了一句特別對的話:「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這聽起來似乎是危言聳聽,但是真實世界確實如此。
02
娛樂時代,我們急需培養深度工作能力。最簡單、實用的操作方法:三問三答。
我不是想否定網上「優秀作者」寫作能力,而是我個人覺得作者們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作品之中,而不是成天泡在網絡之中,努力保持與讀者互動,以此來獲得讀者的認可。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講到:「當工作中沒有明確目標時,圍繞膚淺工作的表面忙碌會成為一種本能;還有在我們的文化中已經形成了一種信念,認為與「網絡」相關的行為都是好的,不論其對我們創造與價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響。」
所以,我個人認為讀者們,請別再盲目相信浸泡在網絡中貼著一系列標籤的「優秀作者」了。你要是有時間想學習的話,那我建議你多看書,少看網文。
而創作者應該應當想方設法讓自己進入深度工作模式。努力創造優秀作品是創造者的首要任務,而非到在全網到處發布文字垃圾。如果創作者能適當地遠離社交媒體(如關閉朋友圈、少加入低質量社群等),這將更有利於「作者」這個身份的個人發展。因為深度工作有有別於膚淺工作。
膚淺工作難度不大,通常也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比如,網上那些隨便複製粘貼他人的文字、洗稿的「偽作者」。
相反,深度工作模式是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 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比如,JK羅琳、村上春樹等人的創作力。
所以,卡爾·紐波特又說:「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幾乎同時,其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也日益提升。因此, 能夠培養這項技能,並將其內化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
很多人會講,只有偉大人物,才可以進入深度工作模式。其實不然,每一普通人,都能開展深度工作。
具體怎麼操作呢?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詳細講解了深度工作四大哲學和四大準則。我把它提煉總結為更容易操作的「自我三問法」。
- 我將在何處工作?工作多長時間?
- 我將如何開展工作?
- 是什麼動力讓我堅持做這項工作?
以我自己為例,每天上午9:00-12:00,這個時間段是我進行專注讀書和寫作時間段。在閱讀之前,我會先手機調為處于飛行模式、然後準備一杯水和一本書。時間一到,我就迅速回房間開始閱讀。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是邊讀邊做筆記。讀累了,就開始定主題寫作。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一直堅持讀書、寫作呢?
原因如下:
- 我自己喜歡用這種方式獨處。
- 讀書、寫作是自我反省、自我成長的方式。
- 金錢獎勵
當我明確讀書、寫作確確實實能給我帶來好處時,我完全能享受心流式的學習給我帶來的快樂。因為我很喜歡也一直在踐行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這一句話:「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03
深度工作並不苦差事,而是一種幸福。
我曾經問過一位設計師:「你那麼累,為什麼還一直為工作加班加點。」
他說:「故天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眾人覺得我很苦,但是我樂在其中。因為我可以享受自己設計出來的作品,以及被別人稱讚的快樂。」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說過一句話:「當一個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關愛一個人時,幸福便悄悄來臨了。」
可見,從幸福的角度看,人要是能努力去做一件自己認為重要事,並享受其中。這便是人生一大樂趣。
全球知名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經做過類似的研究。這個研究就是「心流」。
他說:「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這讓我想起我剛畢業時,也十分迷茫。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後來,導師跟我講了一句話,做什麼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找到一份你能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並享受其中給你帶來的快感。這樣的工作,就值得你全力以赴去做。
離開學校那一天,我在收拾行李。舍友說:「我真的很少看見一個女孩子的書多於衣服。」這句話瞬間讓我恍然大悟。眾人皆覺得讀書累,而我卻能樂此不疲地堅持讀書。未來我能否選擇一份跟讀書相關的工作呢?
我又想到一句話俗話:「讀寫不分家」。於是,我誤打誤撞走上了讀書兼寫作這條路。
漸漸地,我才明白無論我們從事何等工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深耕於工作,並享受在其中樂趣。這就如卡爾·紐波特所說:「那是因為任何支持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質的還是認知上的——都可以帶來一種神聖感。」
這種神聖感的感覺非常微妙。它就如同一位工匠,即使每天重複做著同一個動作,但卻能樂著其中。因為他們能享受藝術品呈現瞬間帶來的快感。
所以,如果把你的工作是一門手藝,那麼能否打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就看個人本領了。倘若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領,心懷敬意,謹慎應用,那麼你就可以像熟練的匠人一樣在日常職業生活中創造出非凡的意義。
總之呢!在自己的事業中擁抱深度工作,通過深度工作培養個人技能,這種努力可以使自己把一份看似簡單、無聊的工作變成一件令人滿意的事情。深耕其中,享受工作帶來快感,何樂而不為呢?
相反,膚淺工作只能讓你成天胡思亂想,陷入各種情緒中去。而這種深度工作卻能讓你累但樂著,累但值得。
可見,不論從何種角度審視,深度工作並不苦差事,而是一種幸福。
【小結】
通過這篇文的分享,我希望你能收穫以下3大要點:
1.在短視頻崛起的時代,眾人只顧著娛樂至死。人類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不過,有一批人將會脫穎而出,那就是深度工作者,因為深度工作將成為一種極為稀缺的工作能力。
2.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詳細講解了深度工作四大哲學和四大準則。我把它提煉總結為更容易操作的「自我三問法」,即為工作時間、環境、開展深度工作的形式和驅動力。
3.深度工作類似於心流活動,有其內在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當人們全心投入工作中,更容易產生幸福感。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