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小不愛讀書,後來卻嗜書如命?

2019-09-04     流浪世界

每天閱讀500頁,然後你會發現知識是如何起作用的。他的威力就像是複利。——巴菲特

每天閱讀500頁?什麼概念呢?

一般書籍一般是300頁左右。每天閱讀500頁的書約等於讀完一部大部頭。

《原則》一書有530頁,約4百萬字;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500頁,約6百萬字;

很多人必會說:「天吶!每天讀那麼多書,這不是正常人做的事吧!」之前的我,也是這麼想的。在校期間,除了教科書,我沒碰過其他書籍。什麼四大名著,什麼外國經典書,通通與我無關。

可是,如今的我,一天不讀,感覺缺少什麼;兩天未讀,渾身不自在;若是三天還沒碰到書,我就會懷疑自己是否白活了!

這看起來挺神奇的,是什麼讓我從小不愛讀書,長大後卻嗜書如命?

答案先拋出來,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收穫讀書的三大好處。

讀書的三大好處

1.讀書是自我審視的過程,是認清自我最佳途徑。

前幾天,一位小夥伴在讀書營分享了一篇叫《我希望你一進大學就知道這些事》的文章。她說自己很贊同作者講到兩個獨特觀點:

  • 所有的專業都是垃圾專業
  • 求職從大一開始

看完第一眼,我覺得說得很好,挺現實的,但仔細一想,卻發現不太對勁。作者想表達的是大學生要用社會人士的心態去讀大學。雖然立場沒有錯,但觀點絕對化了。芒格多次強調,「我們要客觀再客觀」。讀大學,不僅僅只是為了讀專業,而是在專業中讀自己啊!

2014年,我拿著本科的成績讀了廣東最好讀專科中最高分的專業。三年後,我決定放棄職場路,選擇走「在路上,寫文字」的路。

從表明上來看,我讀的專業也無用,但仔細思考一下,大學究竟是讀什麼呢?無非是這三個字:讀自己。

羅曼羅蘭說:「沒有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大抵如此!也就是說,無論你讀什麼專業,終究都是為了讀懂自己,知道自己屬於什麼層次,想要什麼,還缺什麼。用一句話來說,書籍如鏡子。

讀書是一個照鏡子過程。透過書籍,我們直視自己,不斷自我審視,這才是閱讀最為關鍵之處。

2.知識變現靠讀書

很多人認為靠寫作建立個人品牌,知識才能變現。其實不然,知識本身就可以變現。你想!我們從小奮發圖強就是為了考到好大學;上好大學,最終為了找到好工作。有人還願意用盡洪荒之力拚進體制,只為了得到穩定工資等等。這些本質中都是靠知識變現。

但許多人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卻沒掌握多少知識。只有經過大量閱讀之後,把零散的信息轉變為知識體系。這樣的知識,才有可能變現,而信息不行。

用一條公式表示即是知識變現=收集信息+閱讀+知識+變現途徑。

如果沒有讀,那就沒有所謂的知識變現。所以,不是讀書沒用,而是你無用。

2017年底,我開始關閉朋友圈,把刷圈的時間全花在看書上。因為讀書是賺錢的快速通道。它除了能讓我升職加薪,還能讓我靠寫作賺外快,以及獲得一些獎項(如去年得到某平台「文化類特等獎」)。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讀書變現的好時代。任何人能通過讀書實現變現,又能用錢反過來激勵自己,形成學習獎勵的良性閉循環?如何建立這個良性循環圈,進行五問五答。

  • 你每天閱讀量多少?
  • 信息不值錢,知識才值錢,你儲備了多少知識?
  • 在某領域的處於什麼水平?含金量多少?
  • 通過這些知識,你能幫助什麼人?
  • 以什麼方式,能讓你的知識與金錢兌現呢?

3.讀書能提升幸福感

眾所周知,北歐人幸福指數高,這與他們喜歡閱讀密切相關。

《這麼慢,那麼美》描寫了一段這樣的場景:「不管在飛機上、火車上、電車上、輪船上、夏日的草坪上、冬日的咖啡館裡,處處留下人們歲月靜好的閱讀場景。一杯咖啡、一本書,便是絕大部分北歐人休閒的意義。連去赴約,也不忘口袋裡塞一本書。」

而我們呢?在公共場合,要麼大聲喧譁,要麼低頭玩手機還時不時發出令人煩躁的聲音。而北歐人以書為友,不吵不鬧,安靜地閱讀。我亦如此。我出門必帶三件物品:手機、紙質書和Kindle。閒暇之時,我便獨自安靜地看書。漸漸地,我再也不會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煩躁了。

埃莉諾·羅斯福說:「無論外部環境多麼嘈雜,都能保持這種內在平靜,這是一種內心的力量。它大大減少了精神上的損耗。」也就是說,閱讀如一顆「定心丸」,它能使人平靜,心靈愉悅,這樣的人,不幸福,誰才會幸福呢?

古人說:「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人為什麼讀書好呢?無非就是讀書這三大好處!這也是我從小不愛讀書,後來卻嗜書如命的主要原因。知道讀書好以後,我們該如何才能讀好書、好讀書呢?

讀好書、好讀書的兩大技巧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講到讀書的完整流程選書—購書—讀書—活用四步曲。閱讀前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書和買書兩個環節。

1.選對書

選書的如「相親」,要相中符合自身需要的書。選對書才能事半功倍;選錯書,白費力氣。前幾天,我又溫習了《梁寧·產品思維課》。有一課講到用戶體驗的五大大層次,這與我的選書技巧不謀而合。

  • 感知層——書籍封面介紹
  • 角色框架層——什麼類型的書,出版商是誰
  • 資源結構層——書籍的結構框架
  • 能力圈範圍層——作者是誰?
  • 戰略存在層——書籍的價值是否吻合自身需求

選一本書如同了解一個人,我們要從不同層次去看對方,選書也如此。選書的最終目的是書籍的價值是否吻合自身需求。所以,我們先要收集書籍的信息。

通常,我了解一本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在豆瓣看評分、書評、目錄;另一種是通過他人推薦如書單、聽書、參加讀書會等。

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書、買書。

在不同階段,每個人需要閱讀的書籍類型不同。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兩位作者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把書分為三大類。

主食類:知識類書籍;蔬菜類:工具類書籍;美食類:學識類書籍;

在飲食上,營養師會給不同人搭配不同菜譜。同樣,我們給自己練身定製的書單,最好方法就是用三問三答來選書。

  • 我的問題是什麼?(明確讀書需求)
  • 哪些類型的書,有利於什麼解決問題。這本書又講了什麼?
  • 讀完某本書後,我能改變什麼?

2.明確閱讀目的

閱讀目的有三種,分別是消遣、獲取信息、獲得知識。

如果是消遣閱讀,你喜歡怎麼的就怎麼讀,但如果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獲得知識進行閱讀,就需要採取功利性閱讀。如讀《知史》這本書,我以功力閱讀為目的,在書籍目錄旁邊寫下收集歷史素材和從歷史角度看問題兩大閱讀目標。

【小結】

讀好書、好讀書的兩大技巧,無非就是讀書前準備工作,一是選對書;二是明確閱讀目標。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讀書的三大好處和讀好書、好讀書的兩大技巧。不過,這樣還遠遠是不夠。優秀讀書人,還是需要掌握高效閱讀法。

高效閱讀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讀書在於質量,而非數量。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以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讀懂《資本論》這本書中的1-3頁內容,也可以花同樣的時間一口氣把《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完。這說明什麼呢?閱讀速度和讀書數量,跟書籍難度和個人閱讀能力有關。敲重點來了!別在盲目跟風,用一年讀了多少本書,來給自己貼標籤。讀書的方法,要麼是消遣閱讀,要麼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前者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後者需要做到:

  1. 讀書前,先明確目標,問問自己想解決什麼問題。
  2. 讀書時,邊讀書邊聯繫(經驗、案例等)做讀書筆記(提煉觀點、提煉方法)。
  3. 讀書後,應用知識,在行動中檢驗知識。
  4. 在行動中進行復盤,對知識進行批判或者補充,逐漸建立知識體系。

原則二: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在於培養自己的思考力。

前幾天,我看《知史》這本書講到,大文豪和詩人用錯典故。神童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我們一直以為馮唐命不好,可憐兮兮,但真正可憐的顏駟。

也就是說,《知史》這本書認為王勃這個典故用錯,但我去查看其他歷史書籍,又有論證此典故沒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誰的說法才是正確的呢?

對我來說,也許沒那麼重要,真正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懷疑歷史和求證歷史的過程,我知道王勃的古典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是對的。所以呢!讀書時,我要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看問題,他人的話,只信7分,3分留給獨立思考。

例如,我給《認知紅利》這本書寫短評,就用到批判精神。豆瓣er有人給5星好評,有人給1星差評,我卻給我3星中評。原因是這本書內容充實、實用,但是作者錯把知識整合當成原創,沒備註知識來源。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不好也不差。

原則三:以教為學,深讀淺出

美國學者艾德加·戴爾1946年發現的「學習金字塔」。這是模型主要想說明以教為學是最佳學習方法。

於是有了「費曼技巧」史上最強的學習方式。這個模式是找一位小白,把你所學到的新概念講給對方聽。如果對方無法理解,說明你理解不夠透徹,所以需要重新再學。

我試用了很多閱讀技巧,但是這個兩個方法是最高效的方法。例如,我把這兩個方法分享出來,講給你聽,其實做大的收穫者是我自己。

PS:你現在也可以試一試用「以教為學,深讀淺出」的方法,嘗試把這篇文章的精華內容講給家人或其他小夥伴聽。我敢肯定這樣的學習效果一定會比一鍵收藏便完事好得多。

【總結】

從不愛讀書,到嗜書如命,你需要知道、做到:

1.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你無用

2.知識變現靠讀書

3.除了消遣閱讀,閱讀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將知識轉化能力;讀什麼書很重要,選對書才能事半功倍。

4.高效的讀書法:以教為學,深讀淺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B2wcm0BJleJMoPMmO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