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陷阱》:如何成為聰明的理財人?一個方法:避開8大心理陷阱

2020-04-04     流浪世界

"如果你堅持跟著牛群往前跑,很容易就會發現自己正在徑直走向屠宰場。"——《增值陷阱》

每每提到學習,眾人的第一反應則是像高手學習。

學習什麼呢?學習人家的好習慣。

前幾天,我看了一篇列舉了10牛人的好習慣的文章。看完之後,我突然想到這些所謂的習慣自己早已養成了。但為什麼學會了那麼多好習慣之後,我依舊未能像牛人一樣賺大錢,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人生?

細思極恐。這種學習模式本身就不太對勁。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所謂的乾貨知識、好習慣和好方法,全是別人總結提煉出來的。然而,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你。即便是適合你,換個使用場景,其效果可能就變了。

用歷史上著名的典故來說,那就是「東施效顰」。你看大美人捂著胸口皺著眉頭走路,就因此認為這是美的象徵。結果呢!當你模仿、學習之後,卻成了一個笑話。

所以對於學習,我向來並不是學別人怎麼成功的,而是去研究及學習哪些做法會導致失敗,從而避而遠之。

可以說,我唯一信奉的學習原則,是從錯誤中學習。

正因如此,每當我走進一個陌生領域,才會覺得費勁。因為我常會去整理一些常見的、致命的做法。學投資也如此。不過,在投資領域,有兩本書給予我極大的幫助,一本是《窮查理寶典》,另一本是加里·貝爾斯基的《增值陷阱》。

《窮查理寶典》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章節,就是25條人類誤判心理學。而多次讀完這25條人類在做決策時,常出現的錯誤思維陷阱之後,我還是處於一種似懂非懂,不能讀透的狀態。所以我就找了芒格審定,《華爾街日報》推薦的另外一本書《增值陷阱》作為輔助讀物來閱讀。

《增值陷阱》這本書更像投資路上的」點燈人「,用豐富的案例和精鍊的心理陷阱,將帶領我們走出花錢投資困境,直奔人生高峰,讓我們通過學會花錢投資,無限擴大個人才能,並實現財富自由人生。此書的特點是結合了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兩學科的知識,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答了一個問題:聰明人會理財也會犯傻。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人在花錢時,隱藏著這8大鮮為人知的心理陷阱。


01 心理帳戶

常見的3種現象

  • 你對微信上搶到的100元與自己辛苦賺到的100元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前者你更可能容易花掉,而前者你可能更珍惜,或者存起來。
  • 意外得到一筆5000獎金之後,你更可能用來一次性獎賞自己,如買一台幾千元的電腦或是換新手機。而如果讓你用這筆錢,去買幾十塊的書或者幾百元的東西,你可能會更偏向先把這筆錢存起來。
  • 購買某個10件套的大禮包,你需要一次性付999元。和每次買大禮包裡面某個產品,你需要支付99元。前者你會覺得太划算了,自己賺大了;後者你會覺得太貴了,每次都要自掏腰包。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你的心理帳戶常在作怪。「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的理察塞提出的。後來人們把這個概念定義為根據錢的來源、所存之處及其花費方式,將錢分成不同的類別,並區別對待的傾向。

也就是說,你會在無意識中將不同來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費傾向,或者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不同數量的收入,甚至是以不同方法,存放不同的錢等等。問題是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是你在無意中,自動完成的。

用一句話直白的話來說,該死的「基因」。

既然如此,我們就得讓這個壞蛋「基因」,隨意作怪,然後肆無忌憚地的揮霍金錢嗎?其實不然。

想消除心理帳號,想打死這個壞蛋「基因」,我總結出3條萬能應對措施。

  1. 忘記金錢的來源,並一視同仁地對待金錢。這筆錢,是血汗錢也好,是撿來的也罷了。對你來說,都一樣是錢。
  2. 花錢時要「三思而後行」。特別是網購中,你完全可以先把商品加入購物車,直到第二天再次確定是否有必要購買,然後再下單。
  3. 明確花錢目的。比如,為了紀念,年輕人會選擇在結婚前後花錢拍結婚照。但在照相館裡面,銷售員會讓你買大小不同相框等等。這時,你要考慮的不是支付多少小錢就能得到什麼東西,而是要想真的有必要花這些錢嗎?

02 損失厭惡和沉沒成本謬誤

常見的3種現象

  • 相比老闆給你支付100元工資,扣除遲到罰金50元,你會更為心疼。
  • 相比免費信息,讓你自己掏錢為知識付費,你更加珍惜。即使你發現這些付費的知識,用處不大,你也會花時間學習。
  • 在考試中,相比把錯誤答案改成正確答案,把正確的答案改成錯誤,會讓人更加記憶深刻。

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相比得到,人更厭惡損失。這是刻在人類基因裡面的人性特徵。有兩個實驗可證明這個事實。一個是「前景理論」,另外一個是「稟賦效應」。前者認為相比得到同額的收益帶來的喜悅感,失去而帶來的痛苦更為熱烈。卡尼曼和特瓦斯基用實驗證明:失去100美元給你帶來的痛苦程度大概是得到100給你帶來的喜悅的2倍。

而後者的「稟負效應」認為人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擁有之物以非常高的價值,如紀念品。所以我們會誤以為自己擁有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如付費後的課程,你會認為含金量是最高,但實際上很可能卻相反。那些免費文章,含金量也可能不菲,對你的幫助可能更大。所以,面對這些現象,我們該怎麼辦呢?

有2種應對措施:

  1. 錢不是你的最大資產,時間才是。錯都錯了,你的目標是讓明天更幸福,而不是沉迷在昨天的悲痛之中,所以請把你過去付出的任何時間和金錢,統統忘記。例如,花錢買了一本書,但它是一本爛書,那麼就直接扔掉吧。
  2. 沒得就不會失,沒失也難以得。所以,你應樹立全局觀。用整體思維看問題,而不是鑽牛角尖。

03 決策癱瘓

常見的2種現象

  • 選擇過多,難以做出決定。比如,網購時,貨比三家之後,還是遲遲不肯下單。
  • 試用之後,你認為自己所選擇的東西是最好的,但用了產品以後,你又開始後悔了。比如,談戀愛時,你會認為自己的對象是最好的,而結婚後,你又會認為還是別人的老婆長得漂亮,別人家老公即有錢又貼心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決策癱瘓現象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在前面講到的「心理帳戶「、「損失厭惡」和「沉沒成本謬誤」等錯位心理傾向在作怪。怎麼辦?

我認為做出好決策的方法只有一個:用倒推法。通常,我們只能想到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結果,卻忽視了最為糟糕的一面。舉個簡單例子,大多人只知道不斷爬樹,去找到更多更大的果實,卻忽視了從哪兒摔下來,自己是輕傷的,甚至是無傷的。所以在做決策時,最好的方法是先思考結果最壞的一面和你能承受的能力範圍,然後再做決定。

04 大數偏差

常見的3種現象

  • 貴的東西,就是好的。
  • 不重視小錢,對於小筆額的錢任意揮霍。
  • 喜歡購買彩票,賭博,等等。

人之所以會出現「大數偏差」,是因為很多人「數盲」,對字沒有感覺,或者說看到數字就頭暈了。

用數學家約翰艾倫保羅斯的話來說:「人們在自如地處理數字和機率方面存在某些障礙,這是面對不確定性、巧合和如何表述問題時的一種十分自然的心理反應。」

也就是說,對於數字不敏感的人來說,出現「大數偏差」的現象,是尤為正常的。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人們時常會「無視基本率」。舉個簡單的例子,每一次投硬幣,出現正面的機率是50%。當第一次投出硬幣出現反面,第二次也是反面,第三次恰好也是反面,到了第四次,人們就會誤以為出現正面的機率大了。但事實上,無論前面三次出現正面還是負面,第四次出現正面的機率依舊是50%。

所以,在花錢或投資中,一旦出現「大數偏差」的錯位思想傾向時,你應該怎麼辦?

  1. 接受基本率。規則就是規則,不會隨著你的想法而改變。用老子的話來說則是「道可道,非常道」。
  2. 建立一個長期的儲蓄目標,少貸款,也不要一時頭腦發熱,花任意小錢。
  3. 在投資理財中,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打論「持久戰」,所以你要做的是相信「複利效應」,而不是被一時的成功沖昏了頭腦。

05 錨定效應

常見的2種現象

  • 商場中的打折扣:如特價、特惠半價等等
  • 對人和事第一印象,先入為主

為什麼會出現「錨定效應」,或者說芒格所講的「對比錯誤心理傾向」?

原因又是人本身的偏好。人會本能地去尋找相對的證據(如數據、事實等),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不是證明自己的不對。

大約在基督出生之前300年,古希臘最著名的演說家德摩斯梯尼說:「一個人想要什麼,就會相信什麼。」

所以行為經濟學又有一個專業名詞來說明,那就是「證實偏差」。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對於自己信念不吻合的事實,都是持否定態度。面對這類現象,我們又該怎麼辦?

方法有二

  1. 避免自視過高或者是過度自信。芒格說:「千萬別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我認為有一句話適合對所有講的話,就是人的死穴就是總是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其實在高手眼裡,自己low得很。
  2. 客觀再客觀,堅持事實求是的原則。具體的做法,以空杯心態看待事實,然後多聽、多問和多尋找理論依據再做判斷。

06 過度自信

常見的3種現象

  • 設定過高的目標
  • 給自己制定滿滿的計劃,卻永遠不能按照計劃完成任務」
  • 「贏了是我有本事,輸了那是運氣不好」,心理學艾琳蘭格如是說。簡單來說,把成功的戰績歸咎於自己,忽視了成功其實是靠天時地利人和。

人為什麼會過度自信,甚至是自欺欺人呢?原因很簡單。理想是美好的,而現實卻很苦。人們寧可相信「我是行的」,而不是「我是不行的」。因為如果你總是想著「我不行,我不會,我不能」,那麼你就真的就不行,因為你沒去行動。可以說,自信是給人實實在在的好處。但這種自信,又是過猶不及。這可怎麼辦呢?

方法有二

  1. 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其次是兼聽則明。前者是讓你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後者是讓你要多聽比你優秀的人的意見。
  2. 做任何事之前,都給自己列出一張檢查清單。檢查什麼?檢查你為什麼要怎麼做,理論依舊是什麼?在這裡,你可以對自己進行靈魂三問,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07 羊群效應

常見的3種現象

  • 商家願意砸錢在廣告上,如香飄飄奶茶,一年賣出7億多杯,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兩圈。
  • 自媒體人追求熱點寫作
  • 在投資上,別人買什麼股票就你買。消費上,什麼產品熱銷,你就下單

為什麼會出現「羊群效應」,當別人做什麼,你就去做呢?這猶如浩哥說的,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 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因為這是社會認同中的一種現象。在法律中,「法不責眾」。所以我們在潛意識中就存在一種錯誤的思想觀:跟著別人做就對了。

芒格曾說:「如果一個人自動依照他所觀察到的周圍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和行動,那麼他就能夠把一些原本很複雜的行為進行簡化。而且這種從眾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

問題是這種盲目跟著他人走,很多時候對方可能把事情做對了,也把錢賺了,而你卻不行。為什麼呢?齊白石曾經對關門弟子許麟廬說了一句很對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所以這可怎麼辦呢?

應對這種「羊群效應」的方法有三:

  1. 保持極度清晰的大腦,努力做到眾人皆醉,唯我醒。用芒格的話來說:「我們學會如何在其他人犯錯的時候別以他們為榜樣,因為很少有比這個更值得掌握的技能。」
  2. 少接收無用的信息,過濾掉雜音,聽從我心。我們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有時候你收到的信息越多,腦海中的想法越多,並不太好,用一個詞來說就是「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3. 是趨勢,就不要盲追求,但你要時刻做好準備。比如,當所有人都追趕上同一輛公共汽車時,你可以不要慌。因為下一輛更好更快的車,馬上就到來了。

08 情緒包袱

常見的3種現象

  • 心情不好時,你就暴飲暴食。
  • 「雙11」、「雙12」等購物節過後,你看到空蕩蕩的錢包時,十分後悔。
  • 看到股票的上下波動之後,十分後悔

做決定時,人為什麼會受情緒影響?因為人腦中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反應系統」,另外一個是「反射系統」。

「反應系統」更多的是理性思維,也就是卡尼曼所講的慢思考;而「反射系統」大多數時候是感性系統,也就是快思考。近年來,有相關研究表明,人會更加關注自己的直覺,使用快思考,而不是運用慢思考來做推理。

也就是說,人們更多使用的是「反射系統」,而不是「反應系統」。所以,這對我們的決策就造成極大的影響。簡單來說,相比理性決策,人們更偏向情緒化決策,畢竟人生感情,也是情緒化動物。怎麼辦呢?

我總結出3種應對措施:

  1. 保持好情緒頭腦,在情緒來臨之前,早早就做好決策,並相信自己,永不更改答案。
  2. 做好理性決策的三步法。一是寫下自己的目標;二是寫出這樣操作的理由(或依據);三是分析利弊,並預測最理想的結果和最糟糕的結局
  3. 提前先給自己寫出一張檢查清單。在準備做決策之前,一項一項檢查,檢查無誤之後,再按下確定鍵。

寫在最後

人們之所以認為學會花錢、學投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那是因為不懂得用逆向思維來學習。傳統的教學理論總是告訴我們,學習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學習別人對的做法。但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學習是一門藝術。相比學習正確方法,有時學習一些錯誤的做法,對我們的幫助可能更大。因為你一旦能避開錯誤做法,剩餘照著做不就是對了。有一句話說地很好:「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不去那兒了。」

所以呢!我在本文中不遺餘力地總結了:人在花錢時,隱藏著的8大鮮為人知的心理陷阱。

希望你能避而遠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YvwTHEBrZ4kL1ViJlb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