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起源,顛覆你的歷史知識

2019-06-23     喜馬拉雅

來源| 喜馬拉雅的精品課《名家開講·中國歷史大變局》

編輯|雲間

代表了中國考據學全盛時代的乾嘉學派,有一個基本學術主張,叫循名責實,也就是根據對事物的命名,去追尋它的實質意義。那麼,我們的祖國,我們被稱作「中國」這個名稱,究竟是從哪裡起源的呢?


武王的「中國心」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鑄成於西周初葉的著名青銅器「何尊」的銘文內。銘文記錄周成王追溯他父親武王的話說:「余其宅茲中國」,且讓我安頓在這個稱為中國的地方。

周武王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今天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知道了,但至少這個名稱在周成王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已經流行了。這裡的「中國」是指今天的洛陽及其鄰近地區,大體上與後來把那一帶視為「土中」,也就是「天下中心」是一個意思。這是「中國」的第一層含義。

「中國」的演變歷史

中國的第二層涵義指以黃河中下游平原為主體的中原地區,大略包括今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但是這個意義上的「中國」要靠做概念的減法推演出來。什麼叫概念上的減法呢?就是我們看古人把哪些地區不算在「中國」的範圍內,通過減掉這些地區,反推出當時古人認為的「中國」究竟是一個什麼範圍。


中國的第三層涵義,把關中也包括進去了。《史記》列舉天下的八座名山,說它們「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位於關中的華山被列入「中國」之內,可見司馬遷所說的中國,也就是距今大概2100年左右的西漢時代所理解的中國,已經把北部中國的核心地區全部都包含在中間。

與此同時,「中國」又有了第四層含義,也就是用它來指以華北核心地區作為它的統治基礎的中央王朝。在後來,甚至也可以指在南方立國的中央王朝,比如說建都南京的東晉、建都杭州的南宋。當「中國」被用來命名這樣一個疆域範圍時,它當然就經常會遠遠地超出漢地社會和漢文化所達到的邊界。

「中國」的第五層含義,是隨著漢語人群向華北以外地區的大規模遷徙流動而產生的。它指的是在國家版圖內,不斷地向外拓展它的生存空間的那個主體人群,以及他們的文化,也就是漢語人群和漢文化的地域。

「中國」與漢族的關係

萬斯同主編的《明史》的稿本,在講述雲南各個土司轄區時概括說:「大抵諸夷風俗,與中國大異。」意思是:大體說起來各個非漢族的人群的風俗與中國大不一樣。

明代的雲南早已經在「中國」的版圖之內,所以很清楚,這裡的「中國」是指有別於當地各種土著人群的漢族和漢文化的地區而言。

「中國」的最後那兩層含義,就是一個統一帝國的全部版圖,以及這個帝國內部的漢文明所覆蓋的地區,這兩層含義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所以英語中的Chinese才會既指「中國的」,又指「漢族的」。這並不是外國人的誤讀,它確實反映出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這個詞,曾經長時期地擁有兩個互相有聯繫,但又絕對不能互相混淆的不同意思。

關於主播:

主講人姚大力,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家,參與編撰了韓儒林主編《元朝史》、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等,著有《漠北來去》、《北方民族史十論》、《讀史的智慧》等書。來自復旦、南大、社科院等名校的10位史學大家,用180集課程為你解析中國歷史大變局,探查其中的成敗原因,理清中國3500年發展的根本脈絡。

關於喜馬拉雅:

中國第一音頻平台。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9a6zmwBJleJMoPM3Ux1.html


我算是看透了

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