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愛你的兒子,就讓他多做家務

2019-10-07   黃勇樂說育兒

最近熱播的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讓許多網友瘋狂吐槽:

和名字恰恰相反,節目裡,最後做家務的還是——女人。

比如魏大勛一家,媽媽在屋裡腳不沾地忙前忙後,邊洗菜做飯,腦子裡還惦記兒子的衣服。

而魏大勛和爸爸則是赫赫有名的「沙發二子」,魏爸爸在節目中向觀眾展示了各種花式躺沙發的妙招。

媽媽如同陀螺般旋轉個不停,而本該做家務的兩個男人卻一動不動,真是名副其實的「爹不動我不動」。

曾經看過這樣一組數據:

中國男性做家務的時間排名世界倒數第四,女性平均做家務時間為2小時6分鐘,男性為45分鐘,女性比男性多81分鐘。

看到這組數據,不勝唏噓。

有太多的人都想著功成名就,卻沒有人想幫媽媽洗碗; 有太多的人想著出人頭地,卻沒有人願意幫辛苦勞累一天的媽媽遞一杯茶水。

我們到底要教育怎麼樣的孩子? 是白天在寫字樓金光閃閃卻不願意幫媽媽洗個菜的精英,還是一個體貼孝順的兒子、一個有責任感的男朋友、一個懂得關懷家人的丈夫?

哈佛大學有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

愛做家務與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也曾對全國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家庭教育調查,結果表明:

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里,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92%; 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足足相差了27倍。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談及自己的家庭教育時,他說: 「從小就被媽媽灌輸要學會自己做飯的意識,每次上學也會帶著自己的飯與同學分享。」

他還在採訪中說:「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開冰箱,拿冰箱中僅有的材料下廚,能做出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求好。」

正是因為有這種經驗和能力,使得他在科學研究中面臨瓶頸問題時,總能進行科學有效地思考。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培養男孩動手做家務的能力,不是為了使喚孩子,而是為了讓孩子更懂得從小事中,從生活中學到生存技能,悟出人生道理。

孩子從小若能「掃一屋」,那「掃天下」豈不是易如反掌嗎?

愛做家務的男孩,更懂得愛人。

曾經在《少年說》中看過這樣一段對話,一個男孩質問媽媽為什麼總是逼他做家務?

媽媽的回答,令人動容: 「作為一個男孩子,你長得很帥,但是你將來如果能泡得了書房,下得了廚房。 能擔當,有責任,那麼你的未來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一定會很幸福。」

是的,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願意主動幫家人分擔家務的辛苦,攬下家務,就會養成良好的家庭觀念。 既培養了動手能力,也會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更懂得愛人。

媽媽還講了一個關於爸爸的故事:

「媽媽那時候身體不好,一直到你10歲那年,媽媽都沒有擦過地。那是因為爸爸有擔當,他做家務。

而且姥姥生病的時候,爸爸24小時在醫院照顧姥姥,這是你親眼目睹的。

所有的一切都讓媽媽特別感動,我嫁給你爸爸,我沒有後悔。 我希望你將來找到另一半的時候,她也會在大家面前說,我沒有後悔嫁給付軒昂。」

爸爸心疼媽媽身體不好,主動承擔家務活,還24小時盡心盡力地幫忙照顧姥姥。

這一切的真心付出,都讓媽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幸福感蔓延千里。

我想孩子如果從小生活在做這種氛圍良好的家庭,那麼他一定更懂得關懷家人,分擔家務。 青年時期父母為男孩埋下愛的種子,定能在孩子未來的婚姻中結出碩果。

爸爸愛做家務,家庭更幸福。

曾經看過印度的一個短片《家務事》,短片中的老父親去探望已經結婚生子的小女兒,沒想到看到是這樣一幅畫面: 女兒邊接電話處理工作,邊整理地上散亂玩具,洗衣做菜,而女婿卻悠閒地坐在沙發上等著妻子端茶倒水。

老父親感觸頗深,臨走前還給女兒留了一封信: 我很抱歉,是我從來沒有幫助過你的媽媽,讓你看在眼裡,也學習了。

你的丈夫肯定也是向他的父親學習的,我替他的父親說聲抱歉,替每個做了錯誤示範的父親說抱歉。

但還不遲,我意識到要努力,也該幫你的媽媽也做一些家務了,我雖然不會成為一名大廚,但至少可以幫忙洗衣服,這麼多年來我錯了,是時候做一些對的事情了。

老父親回到家裡後,主動幫妻子晾曬衣服,妻子儘管略感吃驚,但依舊掩蓋不了臉上的笑意。

一個家庭越來越好的跡象,就是不把家務活當作累贅,而是彼此學會互相分擔一切。

一個人的活兒,不叫家務,只有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才能稱為「家務」。

家的溫度,正是由「家務活兒」這種看得見的方式來決定的,它在無形中既塑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圍,也增進了家人之間的親密度。

所以,真正愛自己的兒子,就讓他多做點家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