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完美,孩子才敢厲害

2019-09-18   黃勇樂說育兒

很多人,在有了孩子以後,持續學習,想要成為「完美父母」。

實際上,不完美的父母,更有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01完美的父母,會製造不完美的孩子

生活中常常會看到有這樣一些父母:

對待工作,他們追求完美,獲得事業成功; 對待孩子,他們也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同樣成功。

但在這樣家庭的孩子,不僅不會變得完美,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有個朋友,他和妻子都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住別墅、年薪百萬,孩子也從小聰明伶俐,日子過得很幸福完美。

但情況,在孩子上了初二後,改變了。 初二運動會接力跑,因沒綁好鞋帶,孩子摔倒了,導致輸了比賽。

父母就一直數落他,之後不管做什麼,都非要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檢查,防止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因一個馬掌釘丟了一個國家,因一個小失誤輸掉一場比賽,再不細心注意,你的將來就完了。」

孩子也比較乖巧,每次按照父母的要求做。結果,不僅養成了過度擔心的毛病,還有些強迫症。

中考時,孩子太過緊張,總疑心自己准考證號沒塗,或填錯了,第一場還沒考完,就崩潰了。

後續成績自然沒考好,孩子經此打擊,一蹶不振,還得了嚴重的抑鬱症。

完美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因為他們絲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說某種缺憾帶來的屈辱感,因此這種屈辱感會被加倍投射給孩子,讓孩子產生很嚴重的挫敗感。

他們總是希望把孩子打磨成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殊不知,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免不了有些瑕疵和錯誤。

但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完美,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認識孩子,當他們一廂情願地按照自己的要求來打磨,來挑除所有的瑕疵,那麼孩子就有可能因為承受不了而變得逆反、抑鬱、甚至墮落,這塊玉就有可能被你自己親手毀掉。

02父母不完美,孩子才敢聰明

父母太過完美,會遏制孩子的創造力。 父母有缺點,孩子才敢聰明。

偶然聽朋友提到,有一次她兒子參加幼兒園手工比賽,當孩子興沖沖地把精心準備的作品給她看的時候,她驚呆了,因為實在是太太太醜了,堪稱「後現代藝術」。

正當她想大肆改造一番,助力兒子奪得比賽冠軍時,轉念一想,還是跟兒子說:「寶寶做得很棒,媽媽就不會做,媽媽實在太沒用了。」

不出意料,手工比賽全然是家長之間的比拼,兒子自然是沒有獲獎。

但這反而激起了兒子的鬥志,他也不想在媽媽面前失去面子,於是每天回家抱著自己的小手工,獨自研究改造,做得也一次比一次好。

藝術和創造沒有統一的標準,那些幫孩子做好作品的媽媽,贏得了獎勵,卻輸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欲。

很多家長都怕在孩子面前暴露缺點,更多是怕孩子有樣學樣,或是失去在孩子面前的權威。 其實唯有坦誠,才能教會孩子對缺點正確的認知。

美國著名演講家理察·卡爾森的妻子克瑞絲在文章中寫道:

「我們明確告訴孩子,我們也犯錯,但我們願意改正錯誤。卸下偽裝,展示自己的弱點,不但能盡顯你的能力,同時也是告訴孩子,他也可以犯錯。了解我們的不完美之處,認同真實的自己。」

在承認自己的錯誤同時,也是在教會孩子為人處世之道。 如果始終讓孩子看到父母無所不能,反而會阻礙孩子去探索、發展更強大的自己。

03不完美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完整的愛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提出這樣一個著名的觀點: 「60分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為什麼呢?

以孩子為中心的完美父母,在費盡心力照顧孩子時,不但婚姻和自我成就不翼而飛,孩子也變得要求更多、更不易滿足。 60分不代表凡事做的差不多,剛剛及格就行了。

而是說,在態度上,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孩子;在對待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則懂得抓大放小,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地方,而不是事事都要抓。

父母不要求自己做到完美無缺,也不要求孩子變成一個完美的小孩,接受大家都是普通人的事實,再一起努力變好。

60分的父母,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環境。

做父母,不需要百分百完美。 因為不完美的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完整的愛。

電影《小偷家族》里,生活在底層的治和信代,都是不完美的父母。 但他們卻給了孩子們,最完整的愛。

雖然靠吃著偷來的食物飽腹,但整個家裡卻其樂融融。

媽媽信代收養被親生父母家暴的小女孩玲玲,細細撫平她身上的和心裡的傷疤,並告訴她說: 「打你的人,不是真愛你,真的愛你的人,會像這樣緊緊地抱著你。」

縱然母親信不能親自生育,縱然她和玲玲沒有血緣關係,縱使她自己一點也不完美。

但只要用心付出,也能給孩子們完整的愛。 父母愛孩子,是用心,不是用完美的條件; 孩子愛父母,是因為情,而不是因為父母多完美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