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極強的家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節目《不好說特想聽》中,27歲已成年的天天表示,打小母親對他的控制欲就極強。
小時候,他房間的門鎖是被拆掉的;現在獨住,也被迫給母親門鎖的指紋;日記和手機,母親都會偷看;甚至有時候他在洗澡,母親也會推門而入;因為擔心他的工作,還會選擇用跟蹤的方式來了解他。
但當他對母親所做的這一切,表示不滿時,母親卻反問:「我想知道兒子在做什麼,難道不該那樣去做嗎?」
母親對他,是愛,也是控制。
習慣了傳統社會家長的專制,又不了解當今社會孩子的權利。
這便是現如今絕大多數家庭中所謂的專制教育。
在專制教育的家庭中,父母處於絕對的強勢地位,孩子的一切活動都由父母決定和安排,孩子必須無條件地服從。
朋友小葉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
高中文理分班,父親一句「文科不好找工作」,逼著文科成績拔尖的她選了成績不好的理科。
之後的她,念了一所普通的大學,做了一份平凡的工作。 在父親看來,她一點出息都沒有,甚至罵她:白讀了幾年大學。
殊不知,在不適合的賽道里,小葉辛苦追趕,也只能淪為背景板。 如她當年選了成績更好的文科,一切應該與今天不同吧。
如果專制教育是一場遊戲,很顯然,父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孩子是遵守者,父母完全控制著整場遊戲。
專制教育下的孩子,心理需求被完全地忽視,很多孩子因此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缺乏安全感、膽怯自卑、內心壓抑,嚴重者甚至會被毀掉整個人生。
專制教育的家庭,父母與孩子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 孩子就像是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無時不刻都在被父母控制著。
為什麼父母習慣控制孩子呢? 歸根結底,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習慣控制孩子的父母,擁有很強的封建家長觀念。
雖然人生活在21世紀,但思想卻停留在大清朝。
他們認為:孩子必須屈服在父母的權威之下,遵從父母的指令,按照父母意願行事。 但這不僅剝奪了孩子表達自我的權利,而且這種思想往往伴隨著暴力。
父母總是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為了你……」
這樣的父母幾乎用整個生命去「愛」孩子,完全沒有自我,總想替孩子做好任何事情。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選學校、選工作、選對象等。 但是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問問孩子想要什麼。
教育孩子應該是建立在愛、尊重和規則之上的。 如果察覺到自己有控制孩子的傾向,應該如何改變呢?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他們渴望得到尊重。 父母的尊重會讓他們覺得被重視、被理解。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隱私,允許他們有自己的小秘密。
知乎網友軟蘇分享自己和媽媽的故事:
有段時間,她喜歡寫日記,學著同學的樣子,故意把日記本擺在書桌上,用頭髮絲上了道暗鎖。
但是,一個多星期過去了,沒人動她的日記。
媽媽對她說:「日記是你的隱私,你要自己收好。你外婆從來不會看我的日記本,我也不會偷偷去看你的。」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儘量避免情緒化,應該客觀冷靜地去處理問題。
陶虹在節目《你好媽媽》中說:
有一次,她女兒要做一個夏日特飲,然後去拿玻璃瓶,沒拿住,掉在了地上,結果弄得玻璃碎片到處都是。
陶虹先是冷靜下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第一時間去處理地上的玻璃碎片。
在那個過程中,陶虹並沒有指責孩子,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解決這個事情」上,但是她感覺到女兒已經意識到錯誤了。
就像她說的:「我應該控制好我的情緒,如果我是理智地看待這件事,我不會吼我孩子的。」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父母送我去車站,上車的時候,母親要幫我把行李拿上車。
父親卻「冷冷」地對母親說:「讓她自己拿,以後的路都要她自己走,你還能幫她拿一輩子?」
那一刻,父親的「狠心」讓我很難受,後來才明白,因為當初「狠心」地放手,才有今天我的獨立自主。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父母,很多的路需要自己走,很多的問題需要自己去解決。 學會對孩子放手,就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教育孩子其實就像放風箏: 如果抓得太緊,就永遠飛不高,用力過猛時,還容易扯斷。
專制教育,往往帶有反人性的色彩,父母用絕對的權威壓迫著孩子的天性。
如果真心愛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成長為核心,收起作為父母的「專制」,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尊重和民主。
希望在教育的道路上,父母能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改變,讓教育變得更加科學和人性化。
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