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有句老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孩子的人生里,家庭的影響始終是第一位的,在很大程度上,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成就什麼樣的孩子。
之前看過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 一名22歲的男孩晨宇,從小性格孤僻,不愛與人交流。後來父母送他出國留學,留學2年敗光了家裡200萬還沒能畢業。
不僅如此,他每天躲在家打遊戲,就連吃口飯都需要奶奶端到跟前喂食。 活生生成為了一個「廢物」。
但每一個孩子,都不是生來如此的。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晨宇成了這樣,和他的家庭密不可分。
晨宇10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他和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一輩的人總是對孫子輩的孩子格外寵溺, 而晨宇的父母自從離婚、各自組建新家庭後,就對孩子疏於管教。
晨宇媽媽後來怨恨自己:哪怕事業上再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上的失敗。
可惜孩子的人生無法重來,在他最重要的前20年里,奶奶溺愛,父母都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
其實,現實生活里,不負責任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有些父母崇尚所謂的「快樂教育」,孩子想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從不認真思索怎樣的教育方式才真正適合孩子,一味放任自流,到最後卻怨孩子不優秀。
還有些父母把手機當作「代理保姆」,因為很多孩子只要拿上手機,就可以安靜下來,但長此以往,孩子得了手機依賴症,父母才開始著急心慌。
沒有孩子想成為「廢物」,也沒有哪個家庭一開始就打算放棄孩子的人生,但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只有父母真正承擔起教育的責任來,不在思想和行為上偷懶,才是最基本的態度。
48歲的大衛,從小就是學霸,大學985,國外名校碩士,但自從他6年前歸國後,就開始宅在家,從不出門工作。 家裡所有的經濟來源只有82歲老母親的3500元退休金,其中2000元母親還要用於尿毒症的治療。
老母親苦勸兒子不成,無奈之下,把兒子告上了法庭。 然而母親很快發現,即便自己勝訴了,兒子還是不願意出去工作。
老母親抹著眼淚說:「都怪我,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太令人辛酸。 明明已經48歲,普通人早就結婚生子,做起家庭的頂樑柱,開始接手為人父母的責任,而這名「巨嬰」,光明正大地花著老母親的退休金,不以為恥。
有人說,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造成這種悲哀的源頭是父母,而最終受害的人,卻是父母和孩子兩代人。
「巨嬰」現象在我們的生活里並不少見。 一味地想著要孩子成才,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顧得無微不至,哪怕他已滿18周歲,早已成人,卻總覺得孩子還小。 結果沒養出人才,反倒是培養出了吸血的巨嬰。
英國小說家洛克·W·J說過:越早把你的兒子當成男人,他就越早成為男人。 如果習慣性地為孩子包辦一切,孩子永遠也長不大。
如果樣樣順著孩子心意來,孩子也永遠成為不了一個真正的大人。
前段時間,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刷爆朋友圈。 他以語文14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綜290分,裸分730分獲得了總分第一。
還創下了廣西自恢復高考以來,理科總分最高分的歷史記錄。
早在去年,楊晨煜已經在第3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全國總決賽上,以廣西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廣西唯一的一塊銀牌。 重點是學霸成績好就罷了,顏值還高,就連文體愛好也很廣泛。
楊晨煜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對書法和畫畫也有濃厚的興趣。
網友紛紛感嘆:「這是什麼樣的神仙家庭才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 記者電話採訪,楊晨煜的媽媽談到養育孩子的經驗:
孩子肯定要從小培養,所有的習慣必須要在他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全部幫他打好。
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 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
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丟個孩子在那裡拿著手機就OK了。 平和穩定的家庭,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其實這些事,任何一個普通家庭都能做到,但不是每一對父母都能逼自己去和孩子一同成長。
我們習慣了口頭上督促孩子努力學習,卻鮮少能在行為上給孩子實在的引導。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要想孩子成長為一個學業、工作、品德各方面都優秀的孩子,背後都少不了家庭的奮力托舉。 優秀的人,先讓自己成為一等父母,讓家庭成為一等家庭,孩子才會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