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這個場景:孩子從 5 歲開始學習彈鋼琴,開始很喜歡,上手也快,你滿心歡喜的看著孩子迅速進步,也同樣為孩子在一些小型場合的表演感到驕傲。慢慢的,練習的曲目越來越難,每天的練琴時間變成一場戰爭,你覺得孩子總是在拖延練琴的時間,而孩子總是用吵鬧和淚水來和你對抗,只不過最後贏的總是你。兩三年以後,有一天,孩子突然宣布:我再也不想彈鋼琴了!而且他不只是說說而已,看起來他真是恨死了鋼琴。這下你陷入兩難:該不該同意讓孩子放棄呢?
這樣的場景大概或早或晚會出現在一個家庭里,故事裡的主角也不一定非是鋼琴不可,可以是小提琴、畫畫、舞蹈、圍棋、棒球……任何一種才藝活動。而爸媽面對選擇時,也總是會有些猶豫,就算一時堅持,如果孩子一再的要求放棄,那麼總有一天,你會開始猶豫,到底哪一個決定對孩子是最好的選擇?
當孩子說要放棄時,給出的理由往往不外乎是我不喜歡鋼琴、我討厭鋼琴這一類的情緒性反應,但這往往不是真實的原因,而真實的原因是什麼,需要爸媽和孩子好好溝通、包括平時細心觀察,在孩子還未提出要求時你可能已經了解到背後的原因了。
這原因有時候可能很簡單就能解決,比如小朋友和老師不投緣,同組/同隊的同學表現優異讓孩子產生了心理壓力,學的東西越來越難孩子的成就感下降了;也有可能是比較複雜的原因,比如孩子的日常安排得太滿,他不堪重荷挑了鋼琴作為發泄對象。爸媽必須根據這些背後的真實原因來處理。如果真是因為爸媽給安排的才藝課程太多,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那麼,也許放棄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有時候爸媽給孩子做的決定,其實未必是從孩子角度出發、為孩子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來的。比如我們決定讓孩子學鋼琴,我們當然有一大堆理由來說明這對孩子有多少好處,但是捫心自問,這裡面沒有我們自己的因素嗎?也許我們小時候想學沒有學、也許我們過早的放棄了現在又後悔、也許朋友的小孩都在學我們也不能落後…… 也許這個決定背後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孩子,而是我們的執著與尊嚴,那麼孩子反倒成了犧牲品。想清楚這一點,或者能幫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決定。
很多爸媽都給孩子安排不止一種才藝活動,往往從幼兒期就開始了,本著各種才藝都嘗試一下的態度,好盡最大可能的挖掘孩子的潛力、尋找他的興趣與才華。那麼這些才藝當然不可能一直都保持下來,在你帶著孩子嘗試的過程中,恐怕有好幾樣都是來了又去。最後,你固定下來一兩種、甚或三五種,想要長期培養,但是你必須要明白,隨著孩子長大,他的時間會越來越寶貴,非常可能你不得不逐漸放棄這一樣一樣的才藝活動。
那麼,提早給自己排一個優先級,考慮到自己的堅持和孩子的情況,如果鋼琴被你排第一位,那麼當孩子要求放棄時,你就應該咬牙陪他堅持下來;如果鋼琴在第五位,那麼放棄也許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