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越多越好,孩子的大腦發育就會持續進步

2019-07-08   蜜糖罐

我們都知道,嬰兒出生以後,大腦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完成發育過程,其中尤其以 0~3 歲這個階段為大腦發育的最快速時期。人在 3 歲時的大腦重量,會比出生時多了至少兩倍,而增加的重量不是因為腦細胞的生長,而是因為大腦神經細胞之間要建立錯綜複雜的網絡連結。

這個網絡連結建得越複雜,人的腦力活動就越豐富,時下坊間流行給嬰幼兒的「全腦開發」教育,無外乎是想幫助嬰幼兒建立一個豐富而複雜的腦細胞連結網絡。所以爸媽們,如果我們能了解一點大腦發育的基礎知識,不但可以更好的辨別坊間的全腦開發教養資源是否真的有科學依據,從而為孩子選擇比較可靠的資源,更重要的是,這能幫助我們引導寶寶,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走得更長更遠。

外界刺激是大腦發育的關鍵

大腦要發育,最重要的是腦細胞需要外界的刺激,腦神經細胞接收到外界刺激以後,會將這新的刺激加入到大腦既有的網絡中去,孩子受到的外界刺激越多,他的大腦活動就越豐富,網絡建設就越活躍。什麼樣的刺激呢? 一切事物,聲音、語言、顏色、溫度、人、地方、天空、火車、搖擺......生活中所有點滴,都是對嬰兒的一種刺激,嬰兒的大腦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種刺激。

對絕大多數父母來說,「刺激」嬰兒是一種本能,爸媽抱著寶寶,輕輕搖動他,親吻他,對他講話,帶他出去散步,給他念書,父母這些出於本能的照護嬰兒的行為,都是在刺激他的大腦發育。如果爸媽了解到這個事實,更加有意識的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刺激」,對他講更多的話,堅持經常性的帶孩子出門、給他念書,放音樂,帶他隨著音樂搖擺,給他指認各種顏色,等等,你做這些除了可以加強親子紐帶,同時也是更多的刺激孩子的大腦,幫助他的大腦發育。

科學家們早就通過實驗數據證實,刺激越多,大腦活動越旺盛。如果我們比較一個在正常家庭里成長的幼兒和一個在孤兒院或者其他缺少照料環境下的幼兒,我們利用現代大腦影像手段來檢測他們的大腦活動,就會發現正常幼兒的腦部活動遠遠高過未得到適當照料的孩子。未得到適當照料的孩子,往往生活在比較孤立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缺少外界刺激,發育過程就會比較平緩。

過猶不及

但是,一切都有一個限度,雖然我們說刺激越多、腦發育越旺盛,但是,這越多越好的刺激是指生活中自然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一些信息量巨大、速度很快的刺激,比如電視。相信爸媽們都知道給小孩子看多了電視 (或者計算機、手機上的影像節目和遊戲) 不好,但是你是否知道這對孩子的大腦來說,到底是怎樣作用的?

你以為電視的訊息量大,對孩子的大腦刺激過多,從而造成某種潛在的傷害? 錯了,是孩子根本沒有用到腦!科學家是做過實驗的,同樣用腦部影像手段來檢測大腦活動,當幼兒在看電視時 (不是成年人觀看的節目,僅僅是比較簡單的影像節目),他的大腦活動其實非常非常少。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在視頻網站上隨便找一段兩三分鐘的幼兒節目,螢幕上同時出現的訊息量有多大,顏色、影像、變化的速度,都遠遠超過真實生活。人的大腦發育過程,是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生物演化結果 (並不僅僅是人類自身的演化史),而電視的出現才幾年?

雖然現在的我們已經非常適應螢幕上的訊息了,還經常嫌畫面不夠刺激,但是我們的孩子,當他的大腦在經歷發育時,那是由億萬年的演化史決定的過程,而在億萬年間,所有生命的大腦都沒有見過螢幕上那種數量級的信息量同時出現,所以發育中的大腦不具備處理這些訊息的能力。

不會處理怎麼辦? 那就不要處理,於是大腦就顯示待機狀態。所以啊,如果父母寄希望於利用一些節目或遊戲來「刺激」幼兒的大腦發育,恐怕是要失望了,與其浪費時間讓孩子看一些所謂的幼兒益智節目,不如把時間花在真正能有效刺激大腦的活動中去。

豐富的環境,簡單的玩具

能夠有效刺激大腦發育的環境,是不需要高科技的,很多簡單的玩具就足夠引發爆炸性的結果。比如積木,人類恐怕玩了上千年了,但是它的作用非常突出。科學家們也做過很多實驗,來探索諸如積木這類簡單玩具到底有多大的效果。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美國西雅圖的一家兒童醫院做過一個測試,他們把 200 個幼童分成兩組,一組在實驗開始時送了一套原木積木給他們回家玩,一組在結束時才得到積木。半年後,有積木玩的那組孩子,語言的發育水平大大超過了沒有積木玩的孩子。

我們知道大腦的發育不是單線程的,每一種刺激都可能誘發大腦整體的發育,玩積木看似同語言發展無關,但是它帶動了大腦在很多面向上的發育。想想看,父母如果能夠提供類似積木這樣的「刺激」,越多越好,孩子的大腦發育就會持續進步。

所以,如果爸媽想要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就給他提供一個豐富的「自然刺激」環境,這刺激不是聲光電,但是你可以經常性的發柔和的音樂,給他隨時可以拿到的積木、畫筆,對他說很多很多話,帶他出去看外面的世界,讓他隨意跑跑跳跳,他的大腦就會發生多到你無法想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