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散步時碰到鄰居和女兒妞妞,我倆聊起妞妞上幼兒園的事,剛提到幼兒園,妞妞立馬大聲說:我才不要上幼兒園,我不要離開媽媽。
妞妞媽媽說,這孩子,都不能提起幼兒園,一提起就反感,不讓說。妞妞媽媽還偷偷告訴我:「其實不只妞妞怕提起,想起她要上幼兒園,我也很焦慮。」
其實有入園焦慮的孩子和父母還有很多,眼看又要到入園季,又有一批小寶貝們要步入幼兒園,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小別離。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
有句話說的好:世上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每每這個時候,幼兒園門口都要上演一出「別離」的大戲:「媽媽,你別走,我不要離開你!」「不去,不去,我不要去幼兒園!」「媽媽,你不要我了嗎?」……從很遠路過,都能聽到孩子們在幼兒園門口的哭聲。
幼兒園門口「圍觀」的家長們也是一道風景線。
「圍觀」的家長們
有人說,其實可以不用上幼兒園,直接上小學,我們小時候也沒上過幼兒園啊。
那幼兒園可以不去上嗎?
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個故事: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獲獎者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話很是耐人尋味。由此可見,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很深刻的。
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很深刻的
有人說,我們在家裡也可以學到這些啊。其實不然,有些事需要孩子自己去經歷,有些困難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把孩子隔離在一個真空環境中,不如讓孩子去接觸真實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去經歷、去歷練。幼兒園正是這樣的一個小環境。
當孩子經歷一些事情後,孩子的適應能力也會不斷變得從容。
《幼兒園是孩子人生第一堂社會課》一書中說:幼兒園對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無法替代的。
「分離焦慮」是指孩子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傷心、痛苦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以表示拒絕分離。
入園分離是孩子的焦慮,畢竟孩子要從一個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自己一個人面對陌生的人。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幼兒園新生入園三天內,有分離性焦慮情緒的孩子占60%以上,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新入園孩子,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焦慮情緒。
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環境的巨大變化。孩子從家庭邁入幼兒園,接觸到陌生的成人、小朋友還有活動空間,周圍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些都會讓幼兒失去安全感,由此而產生了與親人的分離焦慮。
其實,入園也是家長們的焦慮,記得我第一天送孩子入園後,一天工作都心神不寧,總是在擔心孩子是不是適應,能不能吃飽,會不會受欺負。
入園是孩子的焦慮,也是家長的焦慮
一位在幼兒園工作過20年的老師說:「入園焦慮對於初次邁出家庭的幼兒而言很正常,但家長在能否在家庭里給予孩子正確指導,則是影響孩子入園焦慮長短的關鍵。」
充分的孩子入園準備工作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度過分離焦慮,具體可以這樣做:
1.提前接觸幼兒園,讓孩子憧憬上幼兒園
入園之前,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提前了解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逐步引導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嚮往之情。
比如我家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上過一段時間的親子班,是由家長帶著一起上的,讓孩子了解幼兒園內部的環境,在上課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去幼兒園操場上去玩,那裡有很多滑梯、遊樂設施,不知不覺,孩子覺得幼兒園很有意思,並憧憬自己能早點上幼兒園。
有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在外面看幼兒園上課的小朋友們,讓孩子看著小朋友們上課和玩耍,並告訴孩子,這就是你以後要上的幼兒園,讓孩子有所期待。
提前讓孩子接觸幼兒園
2.共讀繪本,提前認識幼兒園
有很多關於幼兒園的繪本,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下,讓孩子了解上幼兒園的流程,有時候,不了解就是焦慮的原因,當通過繪本了解了幼兒園,對於緩解入園焦慮會有一些幫助。
比如《湯姆上幼兒園》:湯姆的故事是每個即將步入幼兒園寶寶的真實寫照,寶寶不高興,不想去上幼兒園。去的時候,媽媽給湯姆一塊手絹,「在你傷心的時候,就看看手絹,想想媽媽。」湯姆真的適應的很好,不僅自己適應了,還安慰身邊的小朋友。
《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要告訴孩子的是正確對待自己的玩具和物品,逐漸脫離戀愛物,慢慢融入新的集體生活。
還有《我愛幼兒園》《幼兒園一點都不可怕》、《我喜歡上學》、《第一天上學》等,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給孩子選擇閱讀。
和孩子共讀幼兒園繪本
3.培養基本自理能力,幫助入園後的自信建立
在入園前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入園後,老師會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自己洗手、吃飯、穿衣、睡覺、上廁所等。
因此,為了讓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我們可以提前教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4.入園前和老師溝通,讓老師迅速了解孩子
老師面對的是幾十個孩子,入園前可以和老師單獨溝通一下,對於孩子的生活能力、各項技能等有一個了解,幫助寶寶儘快融入集體生活。
也可以寫下來,把寶寶的詳細信息,自理能力、吃飯情況等全部寫下來交給老師,老師對孩子了解的越多,照顧起來也會越得心應手,對於孩子也會更快地適應。
讓老師快速了解孩子
《陪孩子順利走過幼兒園》一書中說,孩子進幼兒園通常只要堅持7~15天,孩子就不會再哭了。一般情況下,孩子在一個月內基本都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當然如果孩子連續哭鬧超過了一個月,哭鬧強度還不斷加劇,就要引起重視了,要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之後想辦法來解決。
我們要引導孩子,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入園焦慮。
1.讓孩子明白上幼兒園不過是短暫的分離
送孩子入園前一定要告訴孩子:早上送寶寶去幼兒園,下午爸爸媽媽會來接你的。這樣能讓孩子充分認識到:上幼兒園不過是短暫的分離,我們終歸還是要一起回到家裡來的。
因為有的寶寶很焦慮,以後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看著爸爸媽媽離開就會一直哭。
甚至有的寶寶在入園一周後才弄明白:「原來送幼兒園,不是爸爸媽媽不要我了,他們會來接我的!」
讓孩子明白上幼兒園不過是短暫的分離
2.允許孩子表達個人情緒
對於家長來說,其實在任何一個階段,交流都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他們情緒不穩定時的交流就要特別有方法。
我們最好不要厲聲訓斥孩子,不硬性壓制,更不能打罵孩子,等孩子平靜後告訴他什麼行為才是可以接受的。要知道,我們不冷靜的做法對控制孩子不良情緒是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的,只能讓孩子更加緊張、焦慮甚至還暴躁。
如果我們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溫柔地引導、耐心對待孩子,當孩子被忽視後,就會用情緒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耐心傾聽孩子,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思考了,對接觸的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們要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引導孩子把哭鬧變成語言。
允許孩子表達個人情緒
3.及時給孩子鼓勵
年幼時的分離,必定伴隨孩子的不舍和哭鬧。給孩子鼓勵,激發孩子的入園興趣。
嗯哼在《爸爸去哪兒5》里和爸爸杜江分開時,多次淚如雨下。
杜江處理嗯哼分離焦慮的方式,被很多媽媽稱讚,我們也可以借鑑來處理孩子的入園焦慮。
他先問嗯哼「上一次和爸爸分開,發生不好的事情了嗎」,嗯哼想了想後回答「沒有」。
簡單的引導立刻讓嗯哼放下戒備,從離開爸爸的焦慮中脫離出來。
然後杜江問「那這一次呢」,嗯哼這時輕鬆多了,說「這次也一樣」,看來已經對這次單獨行動充滿了信心。
隨後杜江又鼓勵嗯哼,「你是男子漢,要堅強」。在接下來的單獨行動中,嗯哼很快地融入了新環境中。
嗯哼分離焦慮
當孩子表現出分離焦慮時,不能隨意說「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關進幼兒園,再也不管你」之類的話,因為當孩子認為去幼兒園是種懲罰時,就會產生嚴重的牴觸情緒。
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寶寶,當發現寶寶入園後有了進步,就要及時表揚。例如:今天你跟媽媽笑著說再見了、你能自己拿杯子喝水了、如廁時能自己脫褲子了,等等,要適當地給予讚揚和鼓勵。
4.與孩子多溝通,引導孩子交朋友,強化幼兒園美好的回憶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等孩子回家就會問「今天又沒有哭啊」,「有沒有人打你呀」之類的話,這種消極的問題會讓孩子把幼兒園與痛苦聯繫到一起。
和孩子溝通時,問一些積極地問題,讓孩子覺得開心的問題,比如:「今天在幼兒園玩的開心嗎」,「有沒有認識新的小朋友呀」等。
這樣正向的溝通,很自然的強化寶寶對幼兒園美好的回憶,對緩解分離焦慮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讓孩子跟小朋友放學一起走或一起玩一會兒,孩子們一般都會很高興。
莎士比亞曾說:「交際,是人生的幸福。」
對孩子來說,交朋友是成長中的幸運,是成長必不可少的養分。
擁抱孩子,多說一些溫暖的話,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是我必須要做的事,早上去,吃完飯睡好覺下午就能見到爸爸媽媽了。
引導孩子交朋友
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保護孩子一輩子,孩子終有一天要走向社會、融入社會。
孩子初入幼兒園,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太過焦慮反而適得其反,把焦慮傳染給孩子。
我們只需適當地引導孩子,配合老師的工作,信任孩子的適應能力,相信孩子和老師,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孩子將會用不斷的驚喜來回報我們。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