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怎麼辦?關閉孩子的「暴力門」,試試這些方法

2019-10-06   樂陪娃

程程爸被幼兒園老師請到了辦公室,程程又惹事了。前幾天因為搶玩具把班上的一個小朋友打哭了,這次兒子又惹什麼事了,程程爸忐忑不安地走進老師的辦公室。

「程程爸,最近程程頻繁打人,已經把好幾個小朋友打哭過,我想咱們聊聊怎麼幫助程程改掉打人的毛病?」

程程爸一聽,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越來越不像話了,等回去我好好收拾他。」

老師忙說:「程程爸,孩子有不對,但也不能打他,以暴制暴也不是解決的好辦法。」

程程爸無奈地說:「這孩子太讓人生氣了,有時候我被氣急了,就給他兩巴掌,可是現在挨打多了,打了也不聽話。」

老師勸程程爸不要打孩子了,越打越沒法糾正孩子的毛病,反而助長了他的行為。

這次,程程爸沒有打罵程程,但是他對程程的行為百思不得其解,也發愁孩子這麼小就這麼暴力,長大了怎麼辦啊?

像程程爸一樣,很多媽媽也發現,自己的孩子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暴力寶寶:攻擊同伴、爭搶撕咬、摔打玩具、拍打家長。

01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攻擊行為是一種必然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威拉德.W.哈特普曾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即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常在年齡小的兒童身上出現,表現為爭搶玩具和其他物品,這種攻擊性行為會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消失。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第三期,梅婷的女兒快快,在超市因為氣球被一個小朋友搶走而出手打人,不僅如此,在面對爸爸媽媽要求給小朋友道歉的時候,快快很認真地拒絕了。

在車上,梅婷和快快溝通「打人」事情的時候,快快說自己沒有打人。

為什麼呢?

因為在快快看來,氣球是自己的,別人來搶,自己動了手就不是打人。快快這個「打人」背後隱藏的是她那些沒有說出來的話。

但有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表現出以人為中心的攻擊,這種攻擊不是為了搶奪物品,目的是對人造成傷害。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是敵意性攻擊。比如,開頭故事中程程因為看別人不順眼而打人的行為就屬於敵意性攻擊。

敵意性攻擊顯然比工具性攻擊更加惡劣,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不管是哪類攻擊行為,都不能列為品德問題。

從兒童心理學來看,這種行為是一種必然。

兒童兩三歲時,處於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自我意識較強。這一時期,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好玩的玩具與美食都是自己的。因為不懂得分享、合作,所以,爭搶玩具與美食的事時有發生。在爭搶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產生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

在這個時期,孩子學著與人交往、摸索和探究與人交流的方法,在與小夥伴一起玩耍的過程中,難免發生矛盾,出現爭吵,甚至有攻擊性行為。隨著孩子的長大、經驗的增多,以及語言能力的增強,自然會減弱。

02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

像開頭程程這樣頻繁出現攻擊行為,家長要具體分析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1.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就像開頭程程的爸爸,當程程犯了錯或者打人後,他就打程程,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不僅能不能減弱孩子的攻擊行為,反而會助長這種行為。

父母對待孩子的行為也是孩子對待小夥伴的行為。

在一段採訪中,包貝爾回憶起自己唯一一次打女兒的經歷:

「遊樂園已經關門了,她還要繼續玩。阿姨想要抱她,她打了阿姨的臉,我一秒之內也打了女兒一巴掌。」

包貝爾說,想通過這一巴掌告訴女兒:「第一,打人是不對的;第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

有很多人為包貝爾的教育方法和三觀超正點贊,認為餃子不尊重阿姨就該打。

出發點沒有錯,但我認為以暴制暴的教育方法有些欠妥,「因為打人是不對的,所以我打了你」,這樣的邏輯有點說不通,這樣對待孩子的行為也許會成為以後孩子對待其他人的行為。

2. 父母缺乏對孩子的關注

有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也有可能是因為他長期處於缺少接納、關愛、讚揚和肯定的環境中。時間長了,必然會心理失衡。比如,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感或忌妒心理,進而引發攻擊性行為。

比如,一個孩子受到老師或父母批評時,心裡覺得很委屈、失落,並由此產生自卑感。而此時,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讚賞,他必然會對得到表揚的一方產生忌妒心理。如果得到表揚的小朋友再嘲笑他,就可能誘發孩子深藏在心底的自卑,進而對對方大打出手。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的目的不是要攻擊對方,而是不知如何與其相處。尤其是1~3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不知如何與對方溝通,或向對方表示友好。於是,就喜歡用肢體語言表達。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用手拍小朋友一下,或撞小朋友一下。他的行為看上去很像打架,其實,他只是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而已。

3. 父母給孩子的打人標籤,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小宇3歲,是個調皮的孩子,平時和小夥伴一起玩總是會拍別人或撞別人,因為這樣已經有不少幼兒園的家長跟小宇媽媽告狀,小宇媽媽很無奈,為此還給小宇換了幼兒園,但到新園後,小宇媽媽跟幼兒園老師說,小宇愛打人,你們要多注意一下,搞得班裡老師都認為小宇是個愛打人的孩子。

在社會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自我實現預言也叫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它是指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並最終影響他們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其他人怎麼樣產生一個預期,這會影響他們如何對待他人,而這種對待方式又會導致那個人的行為與人們最初的預期相一致,使得這一預期成為現實。

小宇的媽媽給小宇貼上「愛打人」的標籤,孩子更加會出現愛打人的行為。你對待別人的方式,決定了他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促使他朝著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03 如何引導孩子,糾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3歲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正常行為。3歲後,如果孩子還有這種行為,父母就要多加引導了。如果還孩子的攻擊行為聽之任之,既會影響個性的發展,也會影響其人際交往。

1. 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間或與親戚、朋友有了矛盾,一定要注意處理方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大聲爭論。特別是愛爭吵、打架的父母,先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爭執,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犯了錯誤,不要打罵或體罰孩子。對於孩子錯誤行為的改正,打罵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通過講道理,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為為什麼錯了,正確的行為應該是什麼,這樣才能使孩子獲得進步。


著名的思想家馬克思曾經說過:為了孩子,我舉止必須非常溫和慎重。

爸爸媽媽平時要多用平和溫柔的語言和寶寶交流,儘量為他提供語言表達和申辯的機會。多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意願和需求,鼓勵寶寶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讓寶寶體會到用語言表達的效果和樂趣。

2. 增強孩子的同理心

對於3歲以上的寶寶來說,家長可適時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孩子出現暴力行為時,家長要告訴他,用力打小朋友,小朋友會很疼的,就像你自己不小心摔倒或撞到桌子上那樣疼。

3. 巧用「愛撫效應」

心理學上有「愛撫效應」,是指愛撫產生的感覺,可以讓人神經系統中的一些化學物質發生奇妙的變化,從而緩解緊張,改善人的不良情緒。

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爭搶玩具而生氣或與小朋友發生爭執而暴躁不安時,父母可以借用愛撫效應,撫摸一下孩子的頭或者抱抱孩子,這樣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緒。而孩子的情緒穩定了,就不會再打人了。

4. 「轉移法」讓孩子平靜下來

心理學上有個轉移法。當某事纏繞心際,難以擺脫,不良情緒瀰漫籠罩,不能直接排遣時,可借其他活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使精神鬆弛。

當孩子打人時,先抓住他的手或按他的肩膀,讓他感受到你的愛,同時找一些話題,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並主動控制住自己的暴力行為。

總之,孩子出現暴力行為時,巧妙引導讓孩子慢慢改變這種行為,理解他,信任他,耐心地幫助孩子糾正。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