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刷屏:媽媽,你的愛讓我喘不過氣了

2019-08-20   樂陪娃

01 「我真的快喘不過氣了!」

最近,電視劇《小歡喜》熱播,大家紛紛感嘆,這部電視劇太真實了,戳中了當下很多家庭的教育現狀,很多網友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家的影子。

其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最讓人印象深刻。宋倩離婚了,一個人帶著女兒英子長大。為了照顧女兒,她放棄了重點高中老師的職業。

為了讓女兒安心學習,她把女兒的房間做成隔音室,安裝了透明玻璃,方便在外面看到女兒的一舉一動。

為了讓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給女兒制定了詳細了計劃,每天要做什麼都一清二楚。

為了阻止女兒參加天文館的演講,她和前夫鬥智斗勇,哪怕女兒已經開始了。

宋倩包辦女兒的一切,事無巨細地給女兒安排。

她的愛充滿了強烈的控制欲,是一種滿滿包圍的讓人窒息的愛。

英子和方一凡吐露心事

前段時間播出的《少年派》也有同樣的情況,林妙妙媽也有強烈的控制欲。有這樣一個情節:一開始林妙妙住校,林媽媽為了在高三更好地監督她學習,私自給林妙妙辦了走讀證,並且在沒有徵尋林妙妙意見的情況下就搬了家。當林媽媽給林妙妙「驚喜」後,林妙妙很生氣,認為這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她說「我最討厭的事,就是被別人安排了。」

林妙妙被安排走讀

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從小被父母安排,上各種興趣班、當眾表演節目、讓孩子做不喜歡的事,父母從不過問孩子願不願意,甚至當孩子嘗試跟父母商量時,很多父母以「我都是為你好」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選擇。

02 「我想為你好」是一隻看不見的牢籠

上大學時,有一個同學不願意回家,當別的同學盼著快要放假時,她卻在發愁。她說,高中時她最大的願望就是離開家去外地上大學,再也不想被「安排」了。

她跟我們訴說她的經歷,她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大事小事都由父母包辦,自己對父母千依百順,父母說一不敢說二。不僅如此,就連大學畢業後的工作都幫她安排好了。

其實,她根本不願意,表面上順從,內心很痛苦,覺得一輩子擺脫不了被掌控的命運,不能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放假了也不願回家,仿佛一回家就像進入被布置好的牢籠,很想掙脫卻又很無力。

父母的一句「我是為你好。」卻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從來不想一下孩子是否願意?

我是為你好,想想孩子願意嗎?

03 父母的控制欲,給孩子的巨大影響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研究人員追蹤調查5,362人,從十來歲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兒時父母對他們的行為限制,以及長大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長大後比較不快樂,獨立性較差。

父母控制欲強,可能給孩子帶來很大影響:

1.孩子沒有主見,獨立性差

知乎上一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父母的控制欲極強,對我可以說是溺愛,在物質上竭盡所能,滿足我們。可我似乎過得很不開心,從小到大,被他們過度控制,導致我沒主見,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導致我現在沒有一點主見。而且,做任何事,只要稍微不合他們的意思,引起他們擔憂或失望,我都會特別崩潰。我現在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著。

父母過度控制,導致孩子沒主見

長期處於母親的強勢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在生活中一切都由父母指揮、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放棄自己的承擔,解決問題和面對生活的能力逐漸減弱,形成對父母的服從和依賴。

2.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孩子失去「自己」

曾看過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極端案例。

一位母親照顧重病的女兒20年,女兒還很年輕,但無法獨立行走,頭髮和牙齒也快掉光了,智力水平停留在7歲孩子的水平。

在外人看來,這位母親樂觀堅強,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女兒多年毫無怨言,面對生活的殘忍,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然而故事的結局卻是,女兒和男友謀殺了自己的母親,原來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女兒一直很健康,她根本就沒有生病,一切不過是母親編織的謊言。

一直以來女兒都生活在母親用謊言編織的戲服下,母親謊報她的年齡,帶她看病、讓她吃藥,告知她有癌症,需要服用抗癌藥。

2016年7月,這位母親接受認罪協議,承認自己二級謀殺罪。

擺脫母親的控制後,她再也沒有吃任何藥,在監獄服刑的她留了長發,體重漲了十幾斤,身體狀況良好。

她說:「我覺得現在監獄裡的生活,都比之前跟媽媽一起生活要自由」。

心理學上有一種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或稱代理性佯病症。

母親和「患病」的女兒

這種罕見疾病患者一般是母親,受害者多為子女。患病母親捏造或杜撰孩子有病,甚至蓄意弄病他們,以取得同情,實現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位母親正是如此。

這種控制孩子的方式,充滿了高壓強制的味道,嚴重影響著孩子的身心。

控制型家長在無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也把自己的價值依附於孩子身上,但恰恰是這些付出,孩子無法正常生活,失去了「自己」。

3.孩子強烈的逆反

被控制過多的孩子,小時候沒有獨立判斷,會聽從父母。但長大後有了自己的主見,就如同斷線的風箏一樣,隨心所欲地飛。

還記得北大驕子拉黑父母的事件嗎?令多少人羨慕的天之嬌子,卻12年不回家過年,6年前拉黑父母切斷了與父母的所有聯繫。

傷害孩子卻不自知

究其原因,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干涉。小到穿長褲還是短褲,大到考學,所有的事情都逃不過父母的掌控,即使離開家出國,仍有父母的老朋友繼續「關照」著他。這樣密不透風的愛,讓他覺得喘不過氣,甚至到了壓抑的地步。

《小歡喜》中英子期中考試沒考好,她跟方一凡說:「好多題明明我媽都給我輔導過了,可我就是不想寫。」其實英子並不會不會,而是潛意識中對她媽媽的報復,你不是讓我考好嗎,你不是給我輔導了,我偏偏就考不好。

英子考試沒考好

可悲的是孩子的父母,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滿腦子的疑惑,一肚子的委曲。他們總覺得,己經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愛,換來的卻是兒子的不滿和控訴,殊不知正是他們的掌控引起孩子的強烈逆反。

04 幸福的家庭,父母懂得放手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說到底,父母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只是用例過猛,錯誤的方式只能讓孩子越走越遠。有遠見的父母,要學會放手和尊重。

要學會放手和尊重

1.敢於放手

張振鵬在《父親的榜樣》中說:對孩子的愛一定要有理性,要做「敢於放手」的父母。

大學好友露露,我第一次見到她的媽媽,是在大學開學第一天。露露的媽媽忙上忙下幫著鋪床、掃地、擦窗子,事無巨細,就連買日用品這些小事都要自己過問。

如今露露都結婚生子了,露露媽媽幫她帶孩子,育兒事上強勢定奪,家裡的一應小事也要插手干涉。露露有一次跟我聊天:「我雖然都做媽媽了,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但我覺得,活得毫無尊嚴。」

這些打著「我為你好」的越界,控制和掌控著孩子的生活,是不信任和不尊重。

我相信露露媽媽不是不愛她,但這份愛讓孩子感覺到反感和窒息。

放手吧,讓孩子自己走

蔡真妮老師在《用接納成就孩子一生》中這樣說:父母對於孩子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尊重」和「接納」,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意志,不是父母的附屬物。

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孩子之間的事情嘗試讓他自己去解決,做一個勇於放手的父母。

2.多些引導和耐心

孩子的成長需要不斷嘗試和犯錯。當他開始嘗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因為沒有經驗總會出現把事情做得亂七八糟的情況。父母不要急於干擾和責備孩子,也不要總想著自己來包辦,而是要多一點兒耐心,多一點兒寬容引導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不是長輩的斷然命令和晚輩的恭順服從,而是長輩和晚輩參與其中的緊張和複雜的共同精神活動。

馬伊琍曾經發微博說到自己在採訪中被問到的一個問題:「你是做朋友型媽媽還是家長型媽媽?」

馬伊琍回答:「愛馬小時候,我過於看重獨立,有三四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做家長型媽媽,現在在兩個女兒的成長中,我在慢慢學著做朋友型媽媽。」

不強迫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她

當7歲的愛馬想要打耳洞的時候,馬伊琍答應了女兒。又因為想到自己打耳洞後,耳朵化膿,詢問醫生是否會遺傳。

醫生的建議是有一定遺傳性,等孩子大了再打。馬伊琍把醫生的話告訴愛馬,讓愛馬自己做決定,愛馬決定長大後打。

在伴隨兩個女兒的成長中,馬伊琍也在成長。不強迫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她,相信她,懂她。

3.尊重孩子的想法,滿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

尊重孩子的想法,滿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使其擁有滿足感。如果現在孩子感覺到已經被滿足了,那麼今後在不被滿足的時候,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如若孩子的大事小事都沒有選擇權,他們就會和父母產生疏離感,那麼今後孩子就可能會出現更多問題。

比如父母和孩子商量事情的時候就可以這樣說:「你準備吃飯之前寫作業,還是吃完以後寫作業?」而不是自己替孩子決定:「趕快吃飯吧,吃完飯再寫作業。」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覺得父母在尊重自己,同時讓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獨立思考並做出決定。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紀伯倫有段經典的話:「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家長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相互包容、互相理解,讓自己和孩子都受益。

舒天丹說: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

願每個孩子都能溫柔以待,自由快樂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