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鮮明地區特點和民族風格的名勝古蹟,古老的浩齊特王蓋廟

2020-08-13     獨往者

原標題:有著鮮明地區特點和民族風格的名勝古蹟,古老的浩齊特王蓋廟

廣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既有一望無際、空曠幽深的寧靜美,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態美。不僅有著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牧人策馬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還有一處處矗立在歷史長河中的人文景觀。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歲月的更迭中,留下了眾多的歷史人文古蹟和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藏傳佛教是蒙古族的傳統佛教,隨著蒙、藏兩地文化交流的加深,到了清朝中期藏傳佛教在內蒙發展到了鼎盛,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錫林郭勒大草原中很多廟宇也由此而發展起來。

從錫林浩特到西烏珠穆沁旗的路上就有一座最值得去看一看的古老寺院,那就是浩齊特王蓋廟。浩齊特王蓋廟,又名「浩齊特廟」(也有將其稱為:浩其德王廟)。這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位於西烏珠穆沁旗的吉仁高勒鎮。「浩齊特」漢語意為「最古老的」。

浩齊特部是元太祖後世的一個著名部落。清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浩齊特部族歸附滿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部落王博羅特額爾德尼被封為札薩克多羅貝勒,保留額爾德尼號。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晉升為札薩克多羅郡王,世襲統治浩齊特左翼旗。至此浩齊特部之名成為了旗名,並分為左右二旗。1956年重新劃歸成為今天的東、西烏珠穆沁旗。

浩齊特廟建成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由東浩齊特部第三代王阿來松的長子特爾木台建立,由大小不同的七個小廟組成,總占地面積達3026.4平方米。歷史上滿清皇帝曾賜御匾「廣祥寺」,鼎盛時期,該廟有一百多名喇嘛誦經。1928年九世班禪曾來此廟訪問。

浩齊特王蓋廟處於錫盟烏蘭五台景區內,「烏蘭五台」中的「烏蘭」蒙古語譯為「紅」,烏蘭五台屬歷史上的「五個五台山」之一,與山西五台山齊名,當時五台分為紅黃藍綠白,山西為黃五台,烏蘭五台為紅五台。烏蘭五台曾經有佛經石、閻王路、猿人石、搖籃石、金蛙石、再生石、黑龍石、成吉思汗拴馬樁等多處著名景點,還有寺廟、殿堂和敖包等眾多宗教活動場所,浩齊特王蓋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寺廟。

浩齊特王蓋廟就位於我國五個「五台」山之一著名的「紅五台」山下,居大吉林河東岸,小吉林河西岸。距西烏旗巴拉嘎爾高勒鎮西南45公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浩齊特王蓋廟曾受到嚴重破壞,但該廟的大殿仍保留至今。大殿平面呈長方形,經堂與佛殿共設,沒有都綱法式,沒有耳房。

浩齊特王蓋廟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繕,該廟至今保存比較完整,是一處有著鮮明地區特點和民族風格的名勝古蹟,極具保護價值,也是西烏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點遺憾的是我們這次來的比較匆忙,未能提前與寺院聯繫,無法走進院內的那七座小廟。但從寺院的占地和設施已可知它當年的壯觀和輝煌。有機會還想再來這裡,走進寺院大殿分享寺廟的濃郁的佛教文化信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r3k6HMBURTf-Dn5u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