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漲價,已經不是新聞了。
居高不下的豬價讓人人心惶惶,可另一邊廂的火腿腸,卻依然保持在一個相對便宜的價格。
要知道一包火腿腸的重量,就等於半斤豬肉了哦。
那麼,為什麼豬肉這麼貴,火腿腸還這麼便宜呢?
一些錯誤的猜測
這些年來,人們對於「火腿腸為何不漲價」的猜測,一直沒有停止。
猜測一
有人認為:「火腿腸不漲價,是因為加了許多澱粉,吃的時候能吃出澱粉味。」
當時這種言論很火,大家都認為火腿腸沒有漲價,是在用料上「偷工減料」了。
可這個猜測是錯的,因為火腿腸的製作,是有一套國家標準的:
火腿腸分特級、優級、普通級。
其中特級產品規定水分≤70%、蛋白質≥12%、澱粉≤6%;
優級產品規定水分≤67%、蛋白質≥11%、澱粉 ≤8%;
普通級產品規定水分≤64%、蛋白質≥10%、澱粉≤10%。
有了這些國家標準,商家幾乎不可能在用料上使壞:被查到了即違反《食品安全法》,輕則罰款重則入獄。
猜測二
又有人說:商家減少火腿腸里的豬肉配比,以降低成本。
這個也是錯誤的。
首先如今的火腿腸製作,都是全部工業化的,這就意味著製作配方,是必須確定好的。
一個企業更改配方,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準備。
一旦更改原料配比,不僅有可能會自砸招牌,更要面臨食藥監局的層層審核。
一個批次幾十萬的貨物,萬一配方出現問題,所有貨物立刻報廢,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是任何火腿腸企業所無法承擔的。
因此在配方上,這些公司不會輕易去動手腳。
那麼,導致火腿腸沒有漲價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原因一:火腿腸,不止是豬肉
首先我們要清楚,火腿腸的構成是怎麼樣的。
我們以雙匯其中一款火腿腸為例:
根據相關法律和行業規定,食品明確的配方表必須公示,順序為由多到少。
因此你可以很明顯看到在這款大骨腸的成分表中,豬肉的含量連雞肉都比不上。
不過請不要責怪雙匯,事實上,對所有火腿腸來說,豬肉都不是它們的主要原料。
在查閱相關資料後,我發現相關網站對火腿腸的解釋,是這樣的:
火腿腸是以畜禽肉為主要原料(主要是豬肉與雞肉),輔以填充劑(澱粉、植物蛋白粉等),然後再加入調味品、香辛料等物質。
之後採用腌制、斬拌(或乳化)、高溫蒸煮等加工工藝製成。
所以廣義上的火腿腸,是以豬肉+雞肉為主,以澱粉、調味料為輔製作而成。
火腿腸製作過程
火腿腸製作過程
那麼既然豬肉在火腿腸中的占比不大,豬肉升價對火腿腸的影響自然不大。
至於這些商家在宣傳中,將重點完全放在【新鮮豬肉】身上,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原因二:供求關係不對稱
有的人認為:「豬肉漲價了,那麼火腿腸也應該要漲價才對。」
這樣的觀點看似沒錯,但其實細細一想,還是有漏洞的。
因為像豬肉這樣的「生活必需品」、「餐桌上的常客」,是百姓一定要買的,所以商家敢於漲價,就是吃准了老百姓的心理。
可火腿腸不一樣:火腿腸並不是我們必需的,火腿腸一旦大規模漲價,消費者就會放棄這類食品。
因此火腿腸並不是不漲價,而是「不敢漲價」,哪怕真的漲價了,也只是漲了一點點。
總結來說就是:
豬肉是剛需,而火腿腸並不是豬肉的上位互換,它只是上升需求。你不吃豬肉不行,但你不吃火腿腸可不會死。
真相:漲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在豬肉漲價的大環境下,說雙匯、金鑼這些企業毫髮無傷,是不可能的。
這段時間,他們頻繁發函給各大經銷商,要求漲價:
截止發稿前,2019年的雙匯已經漲了5~6次的價格,只不過每次漲的幅度都不夠大,讓人很難察覺。
8月13日,雙匯發布財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54.34億元,較上年同期微增7.67%;凈利潤為23.82億元,同比下滑0.16%。
下滑速度已經加快
在凈利潤下滑的情況下,招商證券將雙匯成長評級由「強烈推薦」調低為「審慎推薦」。
為了提高凈利潤,雙匯只能走「提價」這條路,別無選擇。
如此,也難怪雙匯在十一月份,短時間就漲了兩次價。
一包雙匯王中王,原價就高達48.4元(也許是雙十一有刻意提價)。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雙十一的折扣價,才是我們原有觀念中,一包火腿腸的正常價格。
因此題目所說的「火腿腸沒有漲價」這個觀點,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也許我們多點去超市走一走,體會會深一些。
Anyway,儘管火腿腸確實是漲價了,但是他們依然不敢上漲太多,目前的價格依然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這次的非洲豬瘟對他們來說,日子同樣不好過。
你對【火腿腸一直保持低價】這事怎麼看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號外號外!
廚房人類要搞雙十一活動啦!!!
只要你關注本公眾號並在後台回復【廚人錦鯉】
按指示進行操作,即可獲得廚房人類帆布袋、廚房人類2020定製日曆等精美獎品!
很感謝大家一年來的支持,我們也將繼續努力,將廚房人類越辦越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rBacW4BMH2_cNUg_f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