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想吃地道湘菜,就來曲園酒樓

2019-07-11     中華人APP

好的飯館,都是各家有各家的特色菜,特色菜是一個館子發展的根本,也最能突顯後廚的手藝功底,尤其是這些吃風味的老字號,雖說基礎菜都不錯,但立店之本還是那幾款特色。曲園是北京以湖南風味為代表的老字號,但並非起根兒就是北京的企業。

曲園酒樓

當年,曲園是湖南長沙的老牌名店,可惜在1938年的時候毀於日軍的戰火。1949年新中國建立,那個時候的北京還沒有湘菜館子,為了豐富北京的餐飲風味,又能解決很多湖南籍老革命的思鄉之情,特意重開了這家當年最有名的湖南風味館子。1955年,曲園還專門承辦了共和國的元勛宴,至今還保留在菜單上。

除了當年的元勛宴,要說曲園的菜品特色,其實跟我們現在常見的湖南菜並不是很一樣。現今很多餐廳也說自己是主打湘菜,但其實基本都是紅燒肉、剁椒魚頭、臭豆腐一類的湖南家常菜,跟湘菜經典的宴席菜是有著不小的差距的。湖南人素有"怕不辣"之稱,民間飲食多以酸辣為主味,但其實湘菜的宴席菜里卻以"不見辣"而出名。曲園作為主打精品湘菜的老字號,他們家的特色菜,也是別家沒有的經典,都是不辣的。

我覺得曲園有三個菜是不得不說的,咱先說說湯泡肚尖,這是湘菜當中的一款名品,是個湯菜,主料就是豬肚尖和高湯,做法就是把豬肚尖汆熟,然後泡在熬制好的竹蓀高湯里,聽著很平常,但吃起來自會明了它的美味。這個菜吃起來又脆又嫩,而且隨著咀嚼,會越嚼越香,不僅有豬肚本身的鮮,更有高湯的濃郁,由於沒有特別重的調味料,感覺是在清淡中吃出了濃郁,當然,最突出的就是一個鮮字。

相對於湯泡肚尖,現代人更熟悉的可能是酸辣肚尖,酸辣肚尖吃的是調味和火候,酷烈酸辣的重口味更加下飯,也更符合當今人們的口味,而湯泡肚尖則更突顯了舊時宴席菜的中正平和的口味,以食材的本味見長,孰高孰低不好說,不過我的體會是酸辣肚尖更解饞,湯泡肚尖吃下去更舒服。

曲園內景

不過我想店家也會更喜歡做酸辣肚尖,一方面,口味酸辣的東西現在更容易受歡迎,而且菜色紅艷艷的,拍出照片來更喜人,食客們發到朋友圈或微博也更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兩個菜的主料都是豬肚尖,而且技法也類似,不過一個是油爆,一個是水爆,但湯泡肚尖的高湯,這個成本可就比酸辣味的高多了,竹蓀高湯的用料成本、時間成本,包括長時間占灶眼,都是一點泡菜湯可比的,而且比起酸辣,湯泡的肚尖一定要格外新鮮,做成清淡口兒,但凡有一點雜味兒,這個菜就算"砸鍋"了,不但不好吃,而且會很難吃。

所以,店家對外推的總是酸辣肚尖,還放到首頁大圖推薦位,卻把他們家拿手的湯泡肚尖放到了不起眼的地方,不過如果我是店家,我也會這麼干,價錢差不多,費時費力,又不容易惹眼的菜,自然不是推薦的重點。

子龍脫袍是曲園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名菜,其實這是個鱔魚菜,是以香菜梗、冬筍絲和鱔魚絲同炒,吃的是個咸鮮口味,因為以白色為底色,被人附會到一身白衣的趙子龍身上。其實這個菜本身跟趙雲並沒有什麼關係,倒是當年李宗仁接替蔣介石擔任國民政府代總統的時候,用這個菜招待過當時的國府大員,也算是國民黨在大陸分崩離析前的最後大餐了吧。這個菜的最大要點就在於鮮,由於調味料只有少許的鹽和胡椒,完全糊弄不得,所以鱔魚一定要極新鮮,烹制的火候一定要極精準,方見其好。如今曲園雖依然保留著這個菜,但要提前一天打電話預定,就是說好您哪天來,來之前,專門要為這個菜備料,可見這個菜的要求有多高,也正是因為要求高,所以如今北京敢應承這個菜的也只有曲園這樣的老字號。

髮絲百葉也是湘菜里的經典菜,在北京大多數的湘菜館裡見不到的,其實就是炒牛百葉。這個菜吃的主要是刀工和火候,之所以叫髮絲百葉,就是形容這百葉切的如同頭髮絲一般細,為的就是大火爆炒,能讓百葉快速、均勻地成熟,這樣出湯少,而吃起來格外脆嫩,純是一個手藝菜,主料是百葉,調味無非就是鹽、胡椒和醋,在平凡中見神奇。當然,說刀工細膩,不僅僅只是百葉切的細,細也要有限度,真切的如文絲豆腐一般,百葉的韌度可就蕩然無存了,既要細,又要吃出百葉的脆感,這可就是大廚的藝術了。

曲園名菜——子龍脫袍

我們以往對湖南菜的認識都是所謂"怕不辣",也就是今人所說的"無辣不歡",但曲園的很多經典菜肴其實都是不見辣的,而且也是獨此一家。除了上述三款以外,還有一道組庵豆腐,這是當年湖南省主席譚延闓家廚留下的名菜,不過我上次吃還是多年前,如今大概已經不列在菜單當中了。再有,比如豆椒肉絲、湘味莧菜、曲園丸子、東安雞、左宗棠雞,也都很有特色,也很好吃,但仍算不上獨家,或者說,跟上述這三款無法相提並論。所以,如果您對曲園不熟悉,或者說對湘菜的宴席菜不熟悉,我覺得這三個特色菜一定要嘗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M25yWwBJleJMoPMwgse.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