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珠三角,三十年北部灣

2019-08-26   北部灣商訊

素材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聲明:如有版權侵權疑問,請聯繫作者

三十年珠三角,三十年北部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三十多年間,綜合國力和國民經濟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國家陸續批准設立深圳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等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都取得了卓然不凡的成績。為了推動西部地區發展,縮小地區差異,2008年1月16日,國家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建立廣西北部灣經濟特區。

  北部灣經濟特區是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區,處於中國-東協自貿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中越「兩廊一圈」、泛珠三角經濟區、西南六省(區、市)協作等多個區域合作交匯點,南擁北部灣、背靠大西南、東連珠三角、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接壤,是中國沿海與東協國家進行陸上交往的樞紐,是促進中國與東協全面合作的重要橋樑和基地,區位優越,戰略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

  作為我國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協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對於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2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陳宣慶參加《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時,談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歷來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區域之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對促進廣西自身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近兩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僅僅只有北部灣,珠三角,海峽西岸,長三角,黃三角,渤海灣六個沿海經濟區排布其中。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珠三角、長三角和渤海灣魅力四射,盡情演繹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主角,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價值極,獲取了世界無數的掌聲與讚嘆。上世紀80年代,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帶火」珠三角;上世紀90年代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拉動長三角;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推動了環渤海灣經濟區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北部灣成為帶動中國西部發展的龍頭,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為北部灣經濟區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十年北部灣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從一個西部邊陲地區,變成多區域合作中心;從一個投資盲點,變成投資熱點;從一個經濟發展配角,變成廣西開放發展龍頭;從一個地方發展題材,變成國家發展戰略。未來北部灣經濟區活力十足,發展形勢越來越好。

  今天,放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增長進一步提速,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迅速提升,產業布局加快形成,千萬噸級煉油、大型林漿紙、電子產業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沿海鋼鐵、核電、鋁加工、精細化工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開放合作成效越來越明顯。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GDP、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區水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全面開放開發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

  有了中國—東協自貿區的主力,沉寂了千萬年的北部灣風生水起,千帆競發,舞動著西部崛起的龍頭,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