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燒餅:美味的秘密

2019-09-30     中華人APP

周村燒餅是山東淄博傳統美食之一,因產於周村而得名。其外形圓而色黃,正面粘滿芝麻,背面小孔密布,薄似秋葉,一嚼即碎,酥脆可口,深受人們喜愛。

周村燒餅源於漢代的"胡餅",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據記載,周村人自古善養蠶桑,所產絲綢經陸路或商船沿絲綢之路銷往中亞地區,這無疑中就促成了兩地之間的貿易文化的往來,其中就包括胡餅。

早在漢代,就有賣胡餅的商販來到周村。當時的胡餅很厚,圓鼓鼓的,兩面粘有芝麻,當地的餅店師傅結合焦餅的做法加以改進,烤出酥脆可口的大酥燒餅。不過,大酥燒餅還不是周村燒餅,只是它的雛形。

周村燒餅

真正的周村燒餅,是當時一位叫郭雲龍的先生在一種馬蹄形燒餅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清光緒年間,郭雲龍來到周村當燒餅學徒,學成之後在魚店街開辦了"聚合齋"燒餅鋪。有一次,當地有名的巨商孟洛川請他喝茶,並拿出京城福順老店製作的點心"面薄脆"讓他品嘗。這種薄薄的點心烤得微黃,吃起來比大酥燒餅更加酥脆。郭雲龍深受啟發,便嘗試著做出來,果然受到歡迎。

周村燒餅的製作工藝十分獨特,全過程分為八步。首先在選料上,精選強筋麵粉、粒大飽滿的芝麻和優質蔗糖。其次,把水和麵粉混和在一起時,用70℃左右的溫水和好。接下來分成大小適中的面坯。然後用手揉捏,順勢揪下指肚般大小的劑子,在手心揉捏,增加面的韌性。最後,將劑子揉成圓球,整齊地排列在面板上。

為防止劑子麵皮發乾,可以在上面蓋一層塑料膜。面醒一會後,取出一塊劑子,放在盤上,用手壓扁,接著沾水,抹在劑子的表面,然後翻轉,再用手壓住劑子迅速旋轉成薄厚均勻的餅坯。合格的生餅坯子要求薄如蟬翼、餅面完整、略呈圓形。

面點師在製作周村燒餅

接下來是著麻。盛放芝麻的容器,叫做晃斗,每次開工之前,先將芝麻裝在斗盆里,用勺子將芝麻均勻地撒入晃斗,然後雙手端平,前後晃動,使芝麻在斗內平整分布,厚度均勻。著麻時,雙手輕夾生餅,讓沾水的一面朝下,然後輕輕一放,一觸即可。接著就是貼餅,生餅著麻後要立即貼在烘烤爐的鏊子上,烤熟即可。

以前,周村的燒餅味道很單一。如今周村燒餅有咸、甜兩種味道,甜的香甜可口、久食不厭;鹹的可開食慾,令人愛不釋口。但細分的話,有甜、五香、奶油、海鮮、麻辣、新鮮蔬菜等多個系列品種。

雖然,周村燒餅歷史悠久,但真正出名是在清末。當時因經營綢緞而聞名的著名商號八大祥,也專門定購周村燒餅發往埠外作為饋贈品,後來一度成為皇宮中的貢品。在此基礎上,周村燒餅從此名揚天下。

包裝精美的周村燒餅

不過,在過去食品單一、生活水平低下的時代,周村燒餅成為人們難得一見的食品。清末至20世紀70年代,周村人每逢過年走親訪友,殷實人家必帶的禮物便是周村燒餅。但在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計劃經濟限制,周村燒餅處於瀕危狀態,曾一度從市場上消失。直到20世紀90年代,周村燒餅有了復甦發展的社會環境。

如今逢年過節,周村燒餅又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首選禮品。並且在2008年,"周村燒餅傳統手工技藝"成功申報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h1yi20BMH2_cNUgm4qG.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