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心病」,大多是被父母「逼」出來的,別再執迷不悟了

2019-07-10   菜菜談教兒育女

一位母親給我留言,說她五歲的女兒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別人跟她打招呼她也不回應。和小朋友在一起玩,都是別人欺負她的份,她總是受委屈的那一個。

遇到這樣的孩子,很多人可能以為是性格的原因。

同樣也不排除,這個孩子受到過挫敗和打擊,而到目前為止,其父母還渾然不知。

同事霞的女兒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霞跟我說,有一次孩子幼兒園搞活動,有一個讓孩子獨自上舞台分享的節目。

霞心想,女兒第一次登台,很有紀念意義,特意帶著女兒去買了一件白色的公主裙。霞的女兒本來長的就漂亮,穿上新裙子後,愈發好看。

霞心想,女兒露臉的機會來了。

與媽媽相比,小女孩卻顯得悶悶不樂。頭晚睡覺的時候,她跟霞說不想上舞台表演節目。霞沒有在意孩子的低落的情緒和擔憂,依舊跟孩子說,這是你人生第一次登台,更是一次自我展示的機會,一定要好好表現。

結果可想而知,站在舞台上,霞的女兒用小手抓住兩邊的裙擺,漲紅著小臉,半天沒說出一句話。砸了!

霞給我打電話時,是帶女兒回家的路上。她的語氣有點生無可戀,喪氣的跟我說:「我女兒是不是這輩子跟舞台無緣了?」我問她是不是孩子在身邊,她說是。我說千萬數落孩子,她現在最需要的是安慰,別在孩子面前否定她,畢竟一次失敗代表不了一輩子。

每個孩子都有個體的承受力,但當外界給予她的期望超過她的承受力時,她就會茫然無措。

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除了給予正面的引導和鼓勵以外,不要逼孩子做她不想做的事,會把孩子的信心逼掉。

沒有信心的孩子,會把自己的頭縮進殼裡,以求得安全感。

每個孩子自有她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急於求成,拔苗助長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身為父母,過早的「逼」孩子做以下六件事,反而適得其反,不利於孩子成長。

【1】逼積極發言

如果有一天老師跟你說,孩子在班裡很積極,每次都搶著回答問題。相信,很多父母都會心花怒放,心裡美美的。

而那些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在班裡從沒有發過言的父母,開始焦躁不安了。趕忙找老師探究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也能積極發言。

上課積極發言的孩子真的都是在認真聽講嗎?未必。

記得一位小學二年級的班主任寫過一篇關於孩子上課發言的文章。

這位班主任在文中指出,孩子上課期間舉手發言,也不全是好事。當孩子一心一意想舉手回答問題的時候,會把注意力放在舉手搶答上面,而忽略了老師的講課內容。

孩子也都是最會察言觀色的人,看到老師經常表揚那些舉手積極的學生,也很想被老師表揚,就會積極的回答問題。有的孩子即使不知道答案,看到其他同學舉手,他也趕快舉手,老師問到他時,卻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因此,老師不要盲目的給學生灌輸「舉手思維」,最好也不能以是否舉手判斷孩子的表現。

【2】逼讀書認字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孩子不認識字的時候,就讓孩子去背一些文言文,古詩文,詩歌。並且規定每周背幾首背幾篇,給孩子排的課程表比自己的上班時間還要準時。

我們要知道,教育孩子不能盲目的跟從,應該遵循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畢竟您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不一樣。

孩子提前背誦一些古詩詞,確實有助於他今後的學習,但是孩子記得快,忘的也快,如果父母只是一時心血來潮,不能夠持續的為孩子營造學習的氛圍,於自己,於孩子都是一種痛苦。

在孩子受教育的路上,父母不應該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

別人比自己的孩子多背幾首詩,多算幾道題沒什麼大不了。最關鍵的是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學的能力和一些好的習慣。

【3】逼勇敢嘗試

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勵以後會大膽一些,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打內心裏面不想做的事,父母非要逼著孩子去做,反而會適得其反,給孩子心裡造成陰影。

父母對孩子期望越大,孩子越擔心自己失敗。當孩子在擔心和後怕中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有壓力。

因此,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某種參賽抱有一種雲淡風輕的感覺,這樣就會給孩子緩解壓力。

對於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如果孩子真的不願意參加,父母也不要強求。有時候遵從孩子的意願,反而會讓孩子內心釋然。

【4】逼分房睡覺

中國人現在比較喜歡模仿外國人,無論從生活習性或者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跟著外國人學習,以為是趕時髦。

其實不然,外國人有外國人的風土人情,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關於孩子幾歲的時候,最適合與父母分床睡這個話題,也是父母經常談論的話題。

我認為孩子在7歲之前,都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孩子性格不同,時間也不應該相同。

有的孩子從開始上幼兒園,就跟父母分床睡,很自然而然的發生,也不哭也不鬧,這樣就可以分開睡了。

有的孩子父母跟他分床睡,又哭又鬧,反而會給自己造成心理恐懼感。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狠心的,和孩子分開睡,我感覺不妥。

父母應該從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時期起,給孩子灌輸一些獨立睡覺的思想,讓孩子先從心理上接受。孩子在經歷了這個過程以後,父母某一天再跟其分床睡,孩子從心理上也能夠接納了。

教育不能一刀切

不能一味的「堵」,而應該「疏」。特別在教育孩子方面,越急越辦不成事,越急反而會弄巧成拙。

【5】逼進食吃飯

我曾經也經歷過讓孩子進食吃飯的苦惱。

晨妞從小體質變偏瘦,為了讓孩子多吃飯,我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但效果都不好。

現在想想是自己的方法用錯了,真的要聽老人的話,孩子餓了自會吃,你逼著他吃反而會不消化,容易生病。

孩子沒有餓病的,都是撐病的。

晨妞上幼兒園時,幼兒園的飯菜本來就不錯,下午4點多吃完飯以後回到家裡,喝點湯就可以了。

我們吃晚飯的時候,我擔心她餓著,還要硬逼著她再吃點東西。但這種做法反而導致吃的東西太多,晚上消化不了,使她的的脾胃更加虛弱。

晨妞小時候,每次生病都是因為吃的太多,積食上火引起的,現在想想真後悔。

【6】逼與人打招呼

和孩子走在路上,如果碰到熟悉的人,看見孩子沒有跟他們打招呼,你是不是會覺得很沒面子?轉過頭來埋怨孩子沒禮貌呢?

甚至我們會在串門走親戚之前提前叮囑自己的孩子,見到親人要打招呼,這是禮貌的行為。

讓孩子從小養成有禮貌的好習慣,不用你提醒,孩子自然會做到位。

培養有禮貌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是等到孩子上小學五六年級才時時提醒他。

當孩子把禮貌用語當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即使你不提醒他,他照樣會禮貌待人。

而那些往往逼著孩子與熟人打招呼,關鍵時刻在督促孩子的做法,已經晚了。

其實有時候孩子打不打招呼,也沒什麼大不了,關鍵是父母面子上過不去,擔心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沒有教養,說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

心靈感悟:

好孩子不是「逼」出來的,逼孩子做一些事會在不知情的環境下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父母「逼」孩子體現出的是父母的焦慮和不成熟,父母的這種表現只會給孩子帶來負擔。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