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經歷這件事的孩子,表面乖巧,內心卻有一個「洞」,難幸福

2019-11-02   菜菜談教兒育女

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跟我說:「老師,我沒有理想,我就想一個人過一輩子。」

有一次上作文課,我給學生出了一個作文題目——《我的理想》。

大部分學生看到作文題目後,低頭思索片刻,手敲鍵盤,開始寫作。唯獨班裡的魏同學,遲遲沒有行動。而他,卻是班裡寫作水平不錯的學生之一。

「怎麼不寫呢?」我走到他身邊詢問。

他靦腆的用手撓了撓頭說:「老師,我的理想很簡單,就是想一個人過一輩子。」

我內心驚訝於他佛系的想法,卻告訴自己不能把這種驚訝表現在臉上。我知道他內心很敏感,也很脆弱。

「你們現在都是花季少年,就像窗外那輪剛剛穿透雲層的太陽,咋會沒理想呢?」我打趣說。

「老師,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想自己過完這一生。」

最終,他的作文還是按照我出的題目寫好了,但全篇內容並沒有寫自己真實的想法——想自己一個人過一輩子,而是在寫理想與夢想之間的關係。

慢慢的與他熟悉了,才知道他小時候的經歷,也理解了他十七歲的年齡為何有七十歲心境的原因。

從他記事開始,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與他一年見不了兩次面。

奶奶出門時,為了他的安全考慮,就把他鎖在家裡,讓他在家寫作業。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五年。

上初中的時候,他的父母掏了很多錢讓他上縣城最貴的私立中學,因不能適應,沒上一年,他又回來了。

一個孩子,在最需要母愛和父愛的時候,父母卻不在他身邊。他很少感知到父母的愛,也很少感受到家的溫暖,更不懂得什麼是天倫之樂。

慢慢的,他適應了孤獨,適應了父母的缺席,也適應了獨自一人。

心理學家說:一個人之所以對某件事沒有嚮往,是因為他從未體驗過擁有它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就如同一個不會去愛的人,從來都沒有見過愛的模樣。

與班裡其他調皮搗蛋的孩子相比,他很安靜,甚至乖巧。

他從不在課堂上睡覺,和同學聊得來,對老師彬彬有禮,卻很少主動和他人互動,總是一個人坐在牆角發獃。

每次看到這個學生,不由得想起一句話:

要培養一個心理健全的孩子,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心理學大師阿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作為父母,一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陪伴孩子。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足的生活,而是當他想起父母時,他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