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班」被叫停,當尖子生和學渣在一個班裡學習,成績會怎樣呢

2020-11-16     父母堂

原標題:「快慢班」被叫停,當尖子生和學渣在一個班裡學習,成績會怎樣呢

去年11月,教育部明令禁止中小學分重點班和普通班,至今這條「禁止」分班的規定過去1年,當學霸和學渣捆綁在一個班上學習,有人獲益了嗎?

(圖片來源於:微博@中國新聞網)

去年的這個時候,教育部在召開通氣會時提出了「堅決禁止分班考試,實行均衡編班」等內容。

其實,自去年「通知」頒布之後,不少地區的中小學依舊還是會「偷偷地」分班,有些小學只是改變了重點班和普通班的稱法。

日前,為了進一步規範中小班陽光分班,合肥市教育局於10月底發布了《合肥市中小學辦學行為「十不得」》,其中一條就是不得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依據分班和排座位,違規者嚴重的還將依法撤銷教師資格。

禁止分班,是為了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當時就引起一片譁然,這般為了所謂的教育「公平」的政策,真的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成績嗎?

1

家長:

有人歡喜有人愁

反對分班的家長,主要認為中小學是屬於義務教育階段,分班必然會出現台上和台下的各種競爭,競爭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快樂學習,可能還會讓孩子提前進入「內卷化」的簡單重複競爭。

支持分班的家長,則認為分班才能因材施教,畢竟孩子的水平不一樣,全部放在一個班上課,「會不會讓腦子聰明又自律的學生被小混混帶壞?」或者「把學渣和清華北大的苗子放一起,不是在互相耽誤嗎」

華中師大進行「家長對初中分班的態度」調查中,可發現,家長對於分班的支持率達到63.8%。並且學習成績越好的學生家長越傾向於支持學校分重點班和普通班。

2

教師:

教學很難把控節奏

在中小學分班與否的爭論中,經常被提及的就是教育公平問題。

知乎中有個老師,曾經也是「有教無類」的擁躉,然而,當她工作了10年之後,她越發覺得「分層次教育——分班制是很有必要的」

她所執教的學校里,聚集了全市前100+名的學生,然而當她教減數分裂時,學生們還是顯示出了巨大的差異。

老師那邊輸出同樣的內容,聰明的學生吃不飽,笨的學生消化不了。

減數分裂的題目她講了四遍,學生也做了四遍。有的學生在她講第二遍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有的學生卻還是似懂非懂,當再一次遇到同類型題目時,依舊不會做。

因此,她認為如果不分班就會導致:同樣的課程內容,有學生消化不了,而有學生吃不飽。

同時知乎中還有一個當老師的用戶也支持分班,這位老師甚至直言:

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一個同時能教好不同水平學生的老師太難得了,50個人里也未必會出現一個,因為學生之間理解能力差異之大,是老師永遠想像不到的。

而在分班的情況下,教師們能更高效地運轉教育資源,面對水平好一點的學生可以講得快一些,還可以進行拓展延伸;當面對水平差一些的學生時,就可以放慢速度,不斷重複重難點。

這種方式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好學生、差生和老師之間的多贏。

作為學生,他們是否支持分班呢?不少學生用自己的初中和高中的經歷進行了說明。

這個學生的初中是不分班的,班裡有超級學霸,也有成績很差的學生期間學霸也並沒有去幫助那些成績差的孩子,學霸依舊會選擇和學霸一起學習。老師在講課時只能顧著中間段的人,無法顧及所有的學生,發展如何全靠自己。

到了高中分班後發現,分班真是好處多多。因為大家水平差不多,學習氛圍很好,教師也能很好地顧及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

而不支持分班的學生則認為,這不僅容易降低差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於教育公平,還容易造成兩極分化。同時會傷害到一些學生的心靈。

有一個學生甚至直言自己就是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分去了差班,而原本跟自己成績差不多的同學都去了好班,所以自己心態就崩了。

而對於中小學是否應該分班,有網友甚至說這應該回到「社會應不應該分好學校和差學校」的問題上。

因為好學校是需要有好成績作為敲門磚的,所以分設重點班和普通班有其合理性,或者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既然分班制和不分班制各有各的利弊,那是否有平衡的方式呢?國外遇到類似問題又是如何處理的?

3

公平和效率

永遠是硬幣的兩面

跟我們不同的是,在美國的中小學階段,他們會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將他們分到不同的班級去學習。比如根據英語能力的高低分成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

但是這個分班不是固定的,而是會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成績進行流動調整。

也就是說美國的分班其實是建立在走班制的基礎上的,走班制可以用不同課程的方法把不同能力的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分到不同的班裡面去學習,讓學生可以得到最有針對性的教育,也讓同一個程度的學生之間可以互助。同時,這樣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此外,因為學生挑選的是課程,而不是教師,就保證了不會出現「挑名師」的不公平現象,因為「名師」開的課並不一定是該學生需要上的課,或者是適合Ta能力水平的課。

而這個「挑名師」的現象也確實是引起我國家長對中小學分班制爭論的關鍵因素。就如同之前《求學指南》所組織開展的「分班調查」顯示,小學分班中,家長最看重的就是師資,達到了75%,成為分班時壓倒性的考慮因素。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每個孩子的基礎不同,他們接受知識的速度也不同。也許會有人說,這樣正好有利於讓學習好的學生帶動差生,大家一起進步。

但是事實卻是有時候不愛學習的孩子還會影響到那些想學習的孩子,這對於那些愛學習的孩子是不公平的。並且也不利於教師提高教育的效率。畢竟公平和效率永遠是硬幣的兩面。

以教育的角度來看,小學階段確實不適合分班,過早給孩子貼標籤,容易因為心理暗示,影響到孩子對自身學習潛力的認同感。

但到了初高中,隨著課業難度的增加以及學生認知差距的拉大,從教學效率的角度來看,分班學習的效果應該會更好些。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低效」,其實應當被歸因於「資源錯配」。

當然,即使中學開始真的分出了快慢班,也並不等於只培養重點班的學生,「放棄」普通班學生。只是快慢班的設置,是根據學生不同認知水平篩選更適合的教師,以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sWYznUBxV5JH8q_7Vj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