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Gloria
01
看到一個暖心視頻:
內蒙古某商場內,一男孩不小心打翻手中的粥,雖然商鋪的人表示,保潔員會來打掃。
媽媽卻說:「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擔打掃責任。」
於是,男孩仔細把地面擦拭乾凈,把東西扔到垃圾桶後,才離開。
認真擦拭地面的孩子,耐心等待的媽媽,這麼有教養的母子太讓人暖心。
不由想起之前的一則新聞。
一媽媽帶著孩子坐地鐵,孩子喝牛奶時,不小心倒了一地。
孩子彎腰打算收拾,媽媽攔住他:「會有保潔員來。」
然後,帶著孩子換了個位置。
同樣的事情,因為媽媽不同的處理態度,讓兩個孩子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不同的選擇,背後反應的其實是家長不同的修養,以及孩子不同的教養。
智慧的父母知道,教育孩子的根本,是教會他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有教養,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起跑線。
02
有一次,去逛童裝店,遇到父母帶著個三四歲的孩子。
爸爸坐在沙發上玩手機,媽媽挑選衣服,孩子在店裡四處奔跑、大呼小叫。
媽媽抬頭看一眼,確認孩子沒事,就繼續挑衣服。
大家都挺無奈的,只好刻意避讓那孩子。
誰知道,那孩子突然站在店中央撒尿。
店長阻止不及,趕緊轉身拿來拖把:
「哎呦,出門就是廁所啊,怎麼尿這裡?」
孩子父母這才走過去,漫不經心地說:
「孩子小,有尿憋不住,你拖拖地就好了嘛。」
說著就把孩子抱走,店長看看拖把,又看看離開的一家三口,嘟囔著說:
「這都什麼人啊!」
身為父母,有責任教會孩子遵守公共場合的規則,不亂跑亂叫,更不要隨地大小便。
孩子小,或許還沒學會憋尿,尚可理解;
但當孩子尿在地上之後,作為家長,是不是應該把尿漬清理乾淨?起碼道個歉?
有教養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被大家喜歡和尊重。
那怎麼樣才算有教養?
心中裝著溫暖,謙卑而有禮,會為他人著想,更懂得遵守社會規則,我們稱之為「有教養」。
有人說:
「每次看到熊孩子惹禍生事,氣孩子,更氣父母,氣他們沒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更替孩子可憐,這些孩子現在越是張牙舞爪,長大後就容易處處撞壁。」
深以為然。
今天,他或許是個隨地撒尿的熊孩子;
明天,他或許就成了隨便打人的熊家長。
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句孩子的自白: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想讓孩子有教養,父母自己首先得有好修養。
不懂得以身作則的父母,帶給孩子更多的不是愛,而是傷害。
03
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等大了再教育也行。
那就大錯特錯了!
千萬勿以娃小而不為,孩子越小,父母的言傳身教就越重要。
前不久,南京某地鐵站,兩歲多的小孫子,憋不住在地上尿尿。
爺爺連忙借來拖把拖乾淨,奶奶一邊指揮,一邊彎腰監督是不是拖乾淨了:
「可別把別人滑到了!」
網友熱評:
真是太有素質了,身體力行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對那個還憋不住尿的孩子來說,他或許還沒學會自主如廁,但肯定在爺爺奶奶的舉動中明白,隨地大小便是不對的,要保持公共場所的乾淨整潔。
他的心裡也會埋下教養的種子。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大家都誇她女兒禮貌有教養,詢問她是怎麼培養的?
教授說很簡單,就是父母從小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比如他們家吃飯,永遠是長輩先上桌,老人先動筷子,孩子才能動筷子。
如果爸爸加班晚歸,一定會先拿盤子,把桌上的菜都撥一份出來,專門給爸爸留著。
從沒刻意教過,但孩子從小,就特別懂得照顧人。
這種教養,其實都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里,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的。
孩子優秀的素質和良好的習慣,真的來源於養育者從小的言傳身教。
04
孩子的教養,也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培養。
我的一位朋友,暑假帶孩子去旅遊,孩子提出要坐火車去。
火車要坐二十幾個小時,朋友想,這正好是對孩子的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
她和孩子約定:
「旅途時間長,隨時都有乘客休息,在火車上一定要小聲說話,注意行為。」
結果,整個旅程非常順利,不到三歲的孩子,每每要說話,都會捏著嗓子小聲說,連去廁所都輕手輕腳的。
朋友說:「旅途很辛苦,但對寶貝來說是很好的體驗。」
比起帶孩子去旅遊長見識,父母教給孩子要遵守的禮儀,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它會在孩子的內心生根發芽,綻放出教養的溫暖光芒。
一位圖書館志願者說,按規定閱讀者一次只能拿三本書,看完要放回原位。
但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有一天,她遇到一位非常棒的媽媽。
離閉館時間還有半小時,一孩子順手把繪本放到她車上,喊著媽媽去吃肯德基。
媽媽連忙跟志願者道歉,然後把書拿回來,又搬了車裡一堆亂的書,交代孩子:
「寶貝,要吃肯德基可以,不過這個姐姐做什麼你也要跟著做什麼,做得好,媽媽就獎勵你去吃。」
孩子就跟著志願者整理了半個多小時的書。
整完之後,志願者對他說謝謝,孩子回:「好累呀!」
媽媽說:
「你看,你做都會累,姐姐肯定也累,所以以後自己拿的書,自己放到原位好不好?」
孩子害羞了,又專門和志願者說了聲對不起。
志願者感嘆:
「我真的好想說肯德基我請,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肯定錯不了。」
不得不說,這兩位媽媽的教育方式真的很贊,在和風細雨里,讓孩子領受到教養的美妙滋味。
正如楊絳所說:
「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家風對於孩子的影響,便是如此。」
05
有一回,在路邊遇見一個殘疾人,他沒有手,用嘴巴咬住筆,寫字掙錢。
一些人在邊上指指點點:「可憐得很啊,連個手都沒有。」
他們說的是事實,不過聽起來還是讓人不舒服。
就在這時,一個八九歲的男孩,過去買字:
「叔叔,你寫的字太漂亮了,我媽媽說,要我向你學習,努力學會寫一手好字。」
賣字人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起來,還要額外送孩子一副字。
被孩子婉拒了。
孩子買了字,禮貌地說了再見,蹦跳著走向媽媽。
我聽見她媽媽說:
「叔叔很棒,他身殘志不殘,會寫字,還能自食其力,我們都要學習他這樣的精神,你也要特別努力,長大了,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果然,一個如此暖心的孩子背後,原來有著這麼一位有教養的母親。
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每一個孩子的模樣,都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里。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明白,教養才是行走一生最強大的武器,它會賜予自己走向寬廣世界的無窮力量。
- End -
作者:Gloria,修辭學碩士,曾任國企高管,現為全職媽媽。八一八婚姻和愛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兒和育己的感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