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個事兒,
《史記》是個大事兒,
《史記》是個大難事兒
等一下,別走,故事有點長,
聽凱叔慢慢說……
01
這16個月,
我是撓著頭過來的。
每一天都硝煙瀰漫,心驚肉跳。
《史記》原文太難,怎麼講?
成百上千個名人,怎麼選?
恢弘的歷史架構,怎麼搭?
繁雜的知識背景,怎麼取捨?
這本身就是一個選擇。
有人問我:你們已經有《凱叔講歷史》了,
為什麼還一定要做《史記》?
《凱叔講歷史》是按照歷史順序講的,
意在幫孩子建立中國歷史的簡單架構,
但《史記》不一樣。
它是一部紀傳體通史,
開創了中國人記錄歷史的方式。
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的。
你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官修史書,
都不像中國這樣。
中國的官修史書是從《史記》開始,
就變成了紀傳體。
因為中國人相信,
人在歷史脈絡中起到的推動作用。
相信我們記錄好一個一個歷史關鍵人物的一生,
把這些人的一生串聯起來,
就變成了鮮活的歷史。
我們尊重人在歷史中的作用。
我們再往下挖,
每一個關鍵歷史人物,
他是怎麼在歷史中起作用的?
是通過一個一個關鍵時刻的選擇。
他的人生就是每一個選擇串聯起來的,
或精彩或不精彩,或黑暗或陽光。
換句話說,
整個歷史也是通過這些人的選擇串聯起來的。
這些選擇,
發生在幾千年前,只是一瞬間,
卻影響和推動著歷史的進程。
所以,給孩子講《史記》,
我想著重講講「選擇」。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在童年的時候,
自己做選擇的機會太少了。
這和原來一家夫妻倆生七八個孩子,
是不一樣的。
那時候孩子占用的平均資源少,
父母的平均精力也少,
所以自己做選擇的空間就會比較大。
但當我們全家人,一家六口,
把目光都聚焦到一兩個孩子身上的時候,
你會發現其實可供孩子用來成長的選擇太少了,
甚至孩子出門穿什麼衣服,報什麼興趣班,
都是爸爸媽媽說了算。
等他進入青春期的時候,需要獨立了,
因為之前沒有做過什麼選擇,
沒有見識過更多的選擇,
可能就很難獨立做選擇,
甚至沒有機會來驗證這個選擇的對錯。
所以,給孩子講講那些歷史人物的選擇,
我認為非常有意義。
如果他見識過什麼叫大選擇,
體驗過那樣的心情,
將來面對生活的選擇時,他不會慌。
02
給孩子講《史記》,
和給成人講《史記》不同。
因為目標不一樣,
想在孩子心裡種下的東西不一樣,
表達的方式也自然不一樣。
我給七歲以上的孩子講《史記》,
要講《史記》呈現的歷史框架嗎?
要講《史記》這部作品本身有多恢弘嗎?
不要。
比起《史記》本身,
我更希望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成長,
這才是我的目標。
講《史記》,第一個要講的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本身,就是一個被歷史選擇的人。
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有機會著書立說,
並不是所有的文字、故事、觀點、理念,
都可以穿越千年躺在我們的書案上,
這些人都是被選擇出來的。
司馬遷因為身上的某種特質,被命運選中了。
他寫那些歷史人物的時候,
是距離他兩千多年以前。
在這些歷史人物面前,
司馬遷也是個孩子。
炎黃、周武、劉邦、項羽、孔子、屈原、李廣、荊軻……
似乎冥冥之中,
都在望著司馬遷的背影,
笑眯眯地對他說:
「孩子,就是你了。
挑你想要的、認為美好的、有力量的、
代表你、我們和他們的那些故事,
把這些,傳下去! 」
司馬遷在最屈辱、最無助的時刻,
咬牙堅持寫完《史記》。
他選擇以每個人的一生,串聯起幾千年歷史;
他選擇的,是那些倜儻非常之人。
「倜儻非常」,這是司馬遷的原話。
於是,這些歷史人物才沒有被徹底埋沒。
《史記》本身最早塑造了中國人的人格。
比如,
我們崇尚統一,為什麼?
因為在秦始皇那個時候,
就孜孜不倦地要把這個龐大的土地統一起來,
當他統一了文字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這片土地的人們,
即使十里不同音,塑造出來的集體人格卻是一致的:
子子輩輩,渴盼統一。
我們崇尚家國,為什麼?
因為屈原的倜儻、風采、無奈、痛苦,
寧願選擇投江,絕不背棄楚國。
而在此前,韓國人可以到楚國當官,
魏國人可以為秦國效命去攻打魏國。
在《史記》之前有什麼對於屈原的記載嗎?
沒有。
是司馬遷把放大鏡放在屈原身上時,
愛國這件事才變成了中國人集體人格的一部分。
我們相信堅韌,為什麼?
因為張騫出使西域,半路上就被匈奴人抓走了,
被扣押了十多年。
可當他終於找到機會逃出來,
他都不知道漢武帝還記不記得他這個人,
也不知道國家還需不需要他做這件事兒……
他仍然選擇:繼續西行。
歷史上對他這個行為的評價是:
鑿空。
他打開了一片天。
於是中國人相信堅韌,
言必信、行必果。
……
是這一個個選擇,一個個人格的塑造,
流傳至今,
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感覺,
我和身邊的這個黑頭髮黃皮膚的人,
在某種程度上,有很多的一致性,
這就叫集體人格。
而這些,是我想傳遞給孩子們的。
孩子在和這些歷史人物交流的過程中,
增長的不只是知識,更是見識。
孩子會思考這些人選擇的背後,
他們在想什麼,
是什麼讓他做出了這樣的或正確或錯誤的決定。
比如,
為什麼秦始皇在身體已經到了很差的地步,
一定要自己拿著弓弩,坐著大船在東海走了500多公里,
就為了射殺一條大魚?
為什麼項羽明知道劉邦可能會成為今後的隱患,
仍然在鴻門宴上選擇了放過他?
……
當孩子把歷史人物的一生,
以及他所做的所有的重要抉擇,
都串聯在一起的時候,
他就會知道,歷史也好,人生也好,
都是邏輯自洽的。
未來,當孩子在做任何選擇的時候,
他只要做到自己的邏輯自洽,
即使這個選擇錯誤,
他都不會後悔,
他自己會勇敢地為這個選擇買單。
這是孩子們在聽完《凱叔史記》
第一集《報任安書》後,
對「選擇」的理解:
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
未來的「選擇」
可能就藏在今天的「選擇」里
微小的選擇,也可能改變歷史
隨著故事展開,
孩子們看待人的視角,
也愈發開闊、深刻。
絕境中的司馬遷,依然可以勇敢地做選擇
姬發的成功、紂王的失敗
早在他們的選擇中埋下伏筆
古人的智慧,也可以為我所用
還有孩子說:「聽故事,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看見孩子們能有這樣的見解,
我覺得我們的努力是值得的。
如果,這一年,
能和凱叔一起把《凱叔史記》從頭到尾聽完,
你會發現,孩子身上還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真的不得了。
你看,在《凱叔史記》里,
孩子們的思想都是迸發的狀態。
未來他再面對歷史的時候,
和其他的小朋友聊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他會更自信。
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這不正是我們的初心嗎?
03
《凱叔史記》,是我們的選擇。
這一次,我們希望交付給孩子的,
是一部活生生、熱乎乎,人物眉眼撲面而來,孩子們還聽得懂的《史記》。
在這裡,孩子可以——
「
見 52位倜儻非常之人
《凱叔史記》會帶孩子認識52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見證他們那些關鍵時刻的選擇。
這,就是見識。
我們用一個個倜儻非常之人,搭起一座橋樑,讓孩子們去探索更多選擇的勇氣和智慧。
聽 52講「凱叔有話說」
這個板塊是幹嘛的?我跟同事開玩笑,這其實叫「凱叔捨不得」。有些東西,我捨不得不講。不然我覺得虧得慌,孩子虧,我也虧。
比如說給孩子講「武王伐紂」。為什麼要用伐?為什麼不是征?為什麼不是討?那這裡邊就是特別有意思。
中國文字可是一字一義,平時我們說征討,實際上征和討不一樣,伐也不一樣。征,是帝王自上而下打仗才能用征,平叛才能用征。討,討賊才能用討。伐,是平等關係才能用伐。可為什麼周武王和紂王不是平等關係,他還用伐呢?在「凱叔有話說」里就會給孩子講清楚。
「
看 52篇精彩原文摘錄和譯文
其實,給孩子講《史記》,字字直譯過來是不難的。
但如果能讓孩子聽起來極其流暢,並且真的能聽懂,不覺得晦澀,像聽故事一樣,像音樂一樣流淌在他心裡,這件事情是難的。
所以,我們表達的譯文是更洒脫,更生活的。因為我做的不是教科書,是讓《史記》中古文的美,和白話文的美遙相呼應。
上線時,我問過孩子們一個問題:
「你相信嗎?人,永遠都有選擇。」
你現在不必急於回答,我們一起打開這部《凱叔史記》,回到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