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給去世父親發簡訊,卻收到意外回復……結局感人!

2022-08-19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女孩給去世父親發簡訊,卻收到意外回復……結局感人!

作者 | 桑梓

看到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女孩叫周周。

初二那年,爸爸去世,媽媽改嫁。再加上當時即將高考,精神壓力過大。

沒有抱任何希望的她,給已故爸爸用過的手機號,發了一條簡訊。

萬萬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她竟得到了回復,而且是以爸爸的口吻!

圖源:《朋友請聽好》

那以後,她經常會和電話那頭的「爸爸」聯繫,分享生活中的小事。

雖然,她知道那根本不是父親。

但這個聯結,確實成為了黑暗時期的一束光,雖然微弱,卻足夠點亮她的生活,激勵著她。

在「爸爸」的鼓勵下,周周最終如願以償,考上了北京的大學。

現在的她,已經參加工作了,生活一直在穩步向前……

這個故事播出後,一度掀起大家對「如何教孩子告別」的討論。

根據浙大一院的數據研究顯示,全世界每年有5000—5500萬人死亡,每當1人死亡,就可能會有5人喪失親人。

告別,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

學會好好告別,才能更坦然地迎接生命之光。

「告別焦慮」,可能正在困擾孩子

然而,卻不是每個人都像開頭的女孩那麼幸運,能夠從陰霾中走出來。

節目《不要小看我》中,一個叫霖霖的女孩牽動著萬千網友的心。

原來,霖霖的媽媽在去年得了急性白血病。

失去母親的她,世界仿佛轟然倒塌。

有一次,霖霖和同學們在後台準備演出,老師在一旁鼓勵大家:「要演出了,不要緊張,爸爸媽媽全在台下看著你們的。」

話語未落,同學們手舞足蹈,你一言我一語。

可聽到「媽媽」二字,霖霖頓時就繃不住了,嚎啕大哭起來。

同學拍了拍她肩膀,安慰道:「霖霖你別哭了,這次就能看到你媽媽了。」

霖霖哭得更大聲了:「我沒媽媽了,我媽媽死了。」

圖源:《不要小看我》

這一句話,讓現場的老師聞聲落淚。

然而,隨著媽媽離世,霖霖的情緒和性格也迎來了極大反轉。

以前,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但現在卻變得沉默拘謹。

從不會在爸爸面前提起媽媽,不願意敞開心扉。

但每次都會在幼兒園午休時,拽著老師的袖子,委屈巴巴地說:「我想媽媽了,很想念媽媽。」

她心裡仿佛有一扇厚重的門,把自己緊實地封閉了起來。

心理學上稱之為「告別焦慮症」。

面對父母離異、某個親人去世等重要事件,再缺乏旁邊親人的有效陪伴和疏導,孩子很難有強大的心理防禦機制去對抗。

久而久之,就會困在焦慮和迷茫中無法自拔。

忽視告別,對孩子更是一種折磨

然而,有的父母為了減少對孩子的傷害,會選擇隱瞞至親離開的消息。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故事。

初升高時,我考上了市裡重點高中的重點班。

一進班,就發現我那同桌很奇怪。

他身高一米八五,陽光帥氣,卻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往。

按理說,能考上重點班的學生,肯定都不差。可他卻整天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動不動就請假、逃課。

在第一次摸底考中,他的成績班裡墊底。沒人願意接觸這種「差生」,老師也對他置之不理。

然而,在一次體育課中,我得知了他的「秘密」。

原來,他以前成績一直很好,是全家人的希望。

初三那年,奶奶突發疾病,救治無效身亡。

為了不影響他的考試,全家人謊稱奶奶仍在住院,身體良好。

這一騙,就是半年多。

直到中考結束,家人才向他袒露了這一事實。

可一切都晚了。奶奶的最後一面,他此生也無緣再見。

這件事,在他心裡種下了極深的陰影和叛逆。

因為他從小是奶奶帶大的。

那些思念父母的漫漫長夜裡,都是奶奶抱著他,陪著他;

那些被朋友扔石子、被狗追的窘迫時刻,都是奶奶及時出現才幫他解了圍。

他的世界很小,小得只能裝下一個奶奶。

他不懂,為什麼連奶奶最後一面,家裡人都不讓他見?

「什麼狗屁重點高中,為了考它,我奶奶都沒了。」這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就這樣,他成績越來越差,性子越來越叛逆。

第二年,他就轉學了。

具體去了哪兒,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今年清明節時,他又回到了故土,發了一條朋友圈。

看吧。

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告別的力量。

那個沒有好好告別過的孩子,就像個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抑鬱、悲觀等情緒,對人生也更容易迷茫。

學會告別,是孩子的成長必修課

每個人,自出生起,就要不停地告別。

小到幼兒園告別,大到生命告別。

在每一次的告別中,我們才能真正得到成長。

學會好好告別,是每個孩子的成長必修課。

「告別教育」不應當浪漫化。

在一項調查中,學者針對5-7歲兒童做了一項研究,發現只要家長情緒穩定,然後簡潔、客觀地向孩子講述死亡、分離事件的真相,其實孩子是能夠理解的,安全感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所以,關於「告別教育」,不建議誇張,也不建議美化,用儘量簡單的語言,如實地和孩子解釋就可以。

助閱讀,展開教育。

實在不知道如何說,也可以藉助好的圖書或動畫。因為這些藝術作品的表達會更溫柔,也更容易讓孩子明白。

比如,《大耳朵圖圖》里有一集,圖圖害怕有一天父母會離開他。

於是,圖圖爸帶著他去看畢卡索的畫展,並告訴他:

「雖然畢卡索爺爺不在了,但他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美麗的畫作為禮物。

他的生命就活在這些禮物里,永遠陪伴著我們。」

多陪伴。

孩子之所以恐懼告別和死亡,是因為他們不想和所愛的人分開。

父母穩定的愛,是化解孩子情緒困擾的最好辦法。

平時,父母就應該多陪伴孩子,賦予他們內心的安全感和力量感。

當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滿足後,就不會那麼恐懼與擔憂了。

說起來,人生中難免會遇到生死別離。

所以,離合的關口,別忘了跟孩子談談「告別」這件事。

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輛列車,

中途會有人上車,也會有人下車。

遺憾和疼痛,在所難免。

若能以從容的姿態,勇敢地去直視,

我們的孩子多半會更強大,

智慧也會一點點增長。

—— End ——

作者:桑梓。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46ea74947ed7bb9f47e72d0c72ae8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