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叛逆的孩子背後,都有個不肯長大的父母

2022-07-30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每個叛逆的孩子背後,都有個不肯長大的父母

作者 | 木人

被一位爸爸的做法感動到了。

兒子跟爺爺在家發生了爭吵,他接走了兒子。

上了車,兒子哭著把吵架的前因後果講了一遍,爸爸默默傾聽。兒子說了五六分鐘,此時爸爸伸出右手搭在兒子的肩膀上,說了第一句話:「你沒做錯什麼。」

兒子再次大哭,等兒子平靜下來,爸爸帶兒子開車繞了幾圈,聊天,就是沒提吵架的事,繞了一個小時,爸爸停下車,問兒子:「你對這件事怎麼看?」

孩子意識到自己情緒有些失控,爸爸問兒子要不要跟爺爺道歉,兒子點了頭。最後一場鬧劇就此化解。

太服氣了。爸爸用耐心、尊重和理解,贏得了孩子。如果或打或罵,免不了一場雞飛狗跳。

教育家董進宇說,每個叛逆的孩子背後,都有個不肯長大的父母。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是提醒父母仍需努力。

孩子叛逆,源於我們希望他聽話

當孩子叛逆,我們習慣說:「怎麼那麼不聽話不懂事?」

因為我們希望孩子聽話,聽我們的話,服從我們的安排,於是孩子的犯錯、惹禍,就變成了叛逆、不聽話。

當孩子被批評,訓斥多了,與我們的期待愈發背道而馳,於是孩子叛逆加倍。

電視劇《加油媽媽》中,身為律師的蘇青,工作繁忙,還有個患哮喘的小兒子,她希望作為哥哥的小夫可以聽話懂事,努力學習,讓自己少操點心。

可是小夫成績日漸下降,人也十分叛逆。

不僅抽煙、撒謊,打賞主播,還故意偷竊鬧進公安局;

跟同學鬧矛盾,被老師請家長,讓網友冒充自己父親;

餐桌上,他不喜歡的煎蛋,弟弟想吃,他直接扔進垃圾桶;

最後還誤以為父母離婚都爭著要弟弟,不要他,而獨自在房間燒全家福,引發火災。

這個曾經聽話懂事,成績好的孩子,忽然叛逆到簡直不正常。

可是沒有孩子喜歡叛逆,叛逆的表面總是表達著內心的訴求,就像小夫,叛逆不過是因為渴望被看見。

只有犯錯,媽媽才會去學校接他放學;

只有惹禍,媽媽才會關心看見他。

蘇青開始反省:「我們有沒有因為自己是父母,所以太自以為是,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有沒有因為自己是父母,所以總覺得自己是對的,這件事情有沒有是錯的?」

武志紅說:「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不願意繼續當『乖孩子』,仍然頻頻向孩子發號施令,期待孩子按照他們設計的『正確路線』發展,那麼孩子會用叛逆行為來向父母說『不』。」

我們要求孩子向東,孩子偏要往西。

父母希望孩子聽我的,孩子渴望獨立,於是開始反抗。

當拆掉「你要聽話」的籬笆,叛逆也就消失了

一個網友自嘲沒有叛逆期:

曾經自己說要燙頭,媽媽就帶他去,不僅給他燙頭,還鼓勵他染色,幾年後,媽媽問他,為啥你的叛逆期還沒來?

初中迷上上網,經常去網吧,媽媽阻攔不成,初中畢業直接給他找了個網管的暑假工,此後他再也不想上網了。

當我們習慣拆掉「你要聽話」的籬笆,孩子的叛逆也就消失了。

《超越》中的陳冕,父親認為她沒有滑冰天賦。後來,一直在學輪滑的她,聽說青島短道速滑隊招新,恰逢媽媽出差,出差前媽媽叮囑她,明天要及時參加輪滑定級賽,「只要你能贏,拿到二級運動員的資格,咱們就能進重點高中。」

等媽媽離開,陳冕急匆匆奔向青島,申請加入速滑隊。賽前還對媽媽撒謊,說自己在比賽現場。

最後得知真相的媽媽,態度太暖人了:

「你已經長大了,有權利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媽媽相信你肯定能行。」

「你要覺得你行,就證明給我看,當然了,也別硬撐著,實在不行就回家,媽媽在家裡等著你呢。」

女兒感動到要哭,真情告白:「媽媽,你真的太好了。」

最終,陳冕奪得冠軍,叛逆期就這樣順利度過。

如果當初,面對孩子撒謊,逃學,媽媽強勢要求孩子收拾行李,去學校繼續學業,會如何?

即使當時孩子乖乖回去,也許以後也會爆發更大的叛逆;

要求孩子回學校上課,孩子堅決不去,親子戰爭分分鐘爆發。

如果像劇中媽媽的態度,孩子的叛逆也就消失不見。

為人父母要明白,孩子聽話是可以讓我們省心,但孩子不聽話也可能發展成亮點。

父母不要認為自己比孩子,與歲月更熟,與生活交情更久,就自覺高人一等;

我們的經驗也許比孩子多一些,但是並非時時事事都判斷正確。

總是要求孩子聽我們的話,並不能增加父母的權威。

相反,給孩子空間,話語權和選擇權,懂得尊重孩子,反而會贏得孩子更多的愛和尊重。

擁有這樣的父母,孩子無需叛逆

叛逆不是問題,但需要父母身體力行地努力。

保持平常心,控制情緒

父母情緒暴躁容易激發孩子的叛逆,父母情緒穩定,叛逆就可以平穩度過。

東方甄選主播頓頓,有一個讓人羨慕的媽媽。

他小時候學習成績不錯,但有一次他考得比較差。因為班裡有一個同學跟他名字一模一樣,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比那個同學成績好,所以在領獎的時候,一般都是自己媽媽上台,但那次媽媽不知道自己沒考好,於是老師在念名字的時候,媽媽就上台領獎了,後面又當著所有家長的麵灰溜溜走下了講台。

但媽媽並沒有責怪他,還笑著問他:「你們班還有另外一個同學叫王濤啊?」這一幕定格在他心裡,他十分自責,此後加倍努力,變得更加優秀。

如果當時媽媽劈頭蓋臉地說他一頓,發脾氣,也許孩子就會破罐破摔,開始厭學。

而被溫柔以待的孩子,才長成了如今陽光優秀的模樣。

也許每一個暴躁發作的時刻,總有一種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怒氣,但是我們只要停頓一秒,深呼吸,輕輕扯起微笑的嘴角,牽動愉快的神經,就可以免去一場雞飛狗跳的鬧劇,避免親子關係的裂痕。

把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

復旦教授王德峰建議,從現在開始,把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和孩子的距離拉開了,美也就來了,孩子不吵不鬧了,親子關係也變好了。

把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保持界限感,尊重多一點,空間足一點,矛盾可以減少不少。

太遠的距離,容易滋生陌生和冷漠,所以我們可以少說話,但一定要多做飯,給孩子暖心行動守護。

無條件的愛不能缺席

心理學家說,叛逆背後的心理動機是無助,本質也是無助。

父母無條件的愛、理解和寬容,是熨帖一切憂傷和疼痛的良藥。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做錯什麼,錯要糾,但請告訴孩子,我愛你,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無論如何,請不要怕,父母永遠是你堅硬的鎧甲。

如此叛逆即使登場,也會優雅地離場。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願我們努力成為不叛逆的父母,收穫陽光健康的孩子,便是人間最大的幸福。

—— End ——

作者:木人,生活記錄家。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9f37ef28c6c184a37c7476679515b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