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大壯跟我吐槽說,升職以後工作太累了,每天吃飯都是速食快餐,業績壓力大到整晚難以入眠,第二天情緒狀態也不好,感覺自己真的快要「奔潰」了。
大壯是一名90後,年紀輕輕就坐上了公司高管的位置,我們都很羨慕他,但當他含著哭腔跟我們說「太累」時,我們才感覺到,真的是一份榮耀一份苦。
昨天我還看到一份招聘網站上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近7成的白領表示自己會崩潰。
而且年齡越來越偏低,甚至有超過20%的95後會經常出現情緒崩潰。
而情緒問題,帶給人身體上的負面傷害是極大的,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的人,會產生身體沉重、脫髮、血壓升高、月經不調甚至肺結節等的亞健康疾病。
前不久看到一個新聞,清華大學計算機碩士張斌,工作到凌晨一點,被人發現時猝死在馬桶上,還在發著最後一封工作郵件。
職場負面情緒問題,看似平平常常,每天都在發生,嚴重時卻可能導致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毀滅。
職場上常常有哪些情緒壓力的來源?
1、工作超負荷
很多公司都有加班文化,認為加班就是努力,就是敬業,而不加班的人,往往會被最快淘汰。
甚至有些公司是不定期的、無徵兆的加班,常常當你準備睡覺時,給你一個電話讓你回到公司加班。這種不給人生活空間的加班,最容易讓人產生負面情緒。
在原來的公司,我有個程式設計師的同事李鵬(化名),因為加班和女友爽約,導致了兩人的分手。在分手當天,下班後,他沒有坐電梯,而是坐在樓梯里奔潰大哭。
很多次,他和女友約好一起吃飯看電影,可是領導一個電話需要加班,就讓女友白等他半天;還有幾次約會,他接到領導電話,就需要急忙趕工作,而把女友晾在一邊。分後那晚他哭著問我:兄弟,工作難道真的比一切都重要嗎?
2、職場人際衝突
很多職場人際衝突,會讓一個人變得脆弱而敏感,甚至壓得一個人喘不過氣來。
在工作中,如果你業績突出,必然會遭到很多同事的嫉妒和閒言碎語,處處爭鋒相對,而如果一個人業績不好,必然會遭受領導的不滿與苛責,遇到脾氣不好的領導,還會經常挨罵,這就讓很多人因此而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
有一次,聽到領導在辦公室罵一個員工:「太低級了!太傻了!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干不好?!」最後甚至領導還用土話罵那位員工。我們在辦公室外聽到都心驚膽戰,更不用說挨罵的人了。
果不其然,過了一會哭著出來,邊哭邊趕工作,硬是加班到晚上2點完成了那份工作。很多時候,職場人的崩潰一文不值,沒過多久,他還被開除了。
3、工作缺乏成就感
職場上,很多人工作就像行屍走肉,毫無成就感,自己明明不想工作,卻又不得不放下興趣,選擇一份枯燥、單一的工作。
關鍵是這樣的工作還是996,你始終離不開它,這就讓在無形之中仍然給人巨大的心理壓力,難免讓人產生負面的情緒。
朋友因為要還房貸,選擇了一份薪資不錯但比較枯燥的行政工作,每天重複的工作就是幫領導列印、複印文字報告,有時還會遭到同事的小看,說這工作太沒價值。那一刻,你發現,成年人真的不講真相的,講的都是利益。
毫無成就感的工作,加上同事的蔑視,對一個人的情緒真的是毀滅性打擊。
4、工作中的意外
很多時候,工作上的意外也會讓人的情緒爆發。比如:文章寫到一半時,突然停電了,原來的文稿丟失了;和客戶提前約好時間,卻因為堵車失約,著急站在路邊大哭;馬上到月底,KPI 沒完成,卻沒無休止的會議拖延時間;中午點了外賣,馬上上班才送到······
很多小事,藏著職場人的尊嚴,有時一不小心,就會壓垮一個人的情緒。
二、職場上產生奔潰情緒的根源,其實就是這一點
那就是習得性無助效應!當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就稱為習得性無助。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動物時了「習得性無助」。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對於職場人來說,因為會產生習得性無助,主要有這四個心理狀態:
1、低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指個體希望從事有意義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獲得滿意結果的內在心理動力。
當職場人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時,他們往往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在工作時候往往也漫不經心,放棄自我,每當面臨一份比較艱難,超出自己舒適區的工作時,他們對於失敗的恐懼遠遠大於成功的希望,因而失去了對成功的渴望。
2、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個體對於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特徵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
職場人產生習得性無助時,對自我的評價會大大降低,他們往往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並不受歡迎,並且與同伴的關係也會日漸疏遠。
3、消極定勢
消極定勢,就是對自己的消極形象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他們從來都會以固定型思維看待一個人,而不會用發展型思維看待自己。犯錯後,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
面對同事的意見他們往往也很難接受,並且這種思維方式一致在重複不變地對待工作。
4、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麼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自我感受。
面對一件工作時,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失敗的體驗和感受,因而會沒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會放棄,由於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經常體驗到強烈的焦慮不安,卻又仿佛遭受外界的「束縛」,身心會遭受巨大的損害。
在具體表現上,職場人會因為習得性無助效應,展現出四個階段的行為:
1、努力進行反應卻要體驗各種失敗與挫折
比如你明明不想遲早,卻感覺有這樣或那樣的意外,讓你與「準時」失之交臂;你明明想在工作彙報上好好展示自己的業績,一到場上卻發現吞吞吐吐說不出話;
為了某個目標,職場人做出了很多努力,卻最後在「不可控的狀態」下體驗到了各種的失敗和挫折。
2、產生不可控的失敗認知
第一個階段完成後,職場人會發現自己的反應和結果沒有關係,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會失敗,產生「自己無法控制行為結果和外部事件」的認知。
比如產生這樣的感覺:明明早出發, 你看還是自己遲到了;明明準備好了彙報,還是那麼糟;自己無論多麼努力,都無法控制結果。
3、將「將來結果也不可控」的期待擴大
到了第三個階段,職場人會認為自己反應無效,發展無望,即便努力也無法產生自己理想的成果,既然沒有用,那麼自己就不如放棄努力。
最後將心理負面期待擴大,那麼,我上班的意義在哪裡?我何必那麼努力?不如每天睡覺好了?這就是很多職場人崩潰的心理根源。
4、表現出動機 、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害
因為有了無助感,職場人在接下來的工作上,會從動機、認知和情緒上受到損害。他們會預感到不可控,預感到接下來的無助,而感到崩潰。
比如有些人「路怒症」,因為堵車而情緒崩潰,在車裡大哭。難道是因為一次堵車導致的嗎?其實是因為自己的多方面的失控感導致的,他認為自己再也無法改變現狀,無論自己多努力,也會迎來一次次「不可控的結果」。
職場人如何改變習得性無助,改變心智模式呢?
雖然很多職場人都有釋放壓力的方法,但是很多人由於不能從心理根源改變,因而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讓自己真正改變心智模式。
1、構建成長型心智模式
《終身成長》一書中的副標題是: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擁有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人,堅信一個人的在終身成長的,他們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投入熱情,教育,努力和堅持來發展自己品質才能,每個人都能通過實踐和體驗得到改變和成長。
一般來說,構建成長型心智模式有4步:
- 理解:首先要理解兩種心智模式的不同,固定型心智模式認為失敗和犯錯後無法彌補,所以會拚命避免和躲藏;而擁有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人,會認為一個人成長必須經歷挫折和錯誤,關鍵是能從錯誤和失敗中汲取教訓。
- 反思:抽取一段獨處的時間,思考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擁有固定型心智模式,然後去反思這個模式是如何影響你的,比如遇到給領導彙報演講,固定型心智模式會說:「別去了,萬一錯了以後就完蛋了!」
- 說服:用成長型心智模式來說服固定型的心智模式,告訴它其實錯誤沒有那麼可怕。
- 行動:基於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引導,採取對你的工作更有幫助的積極行動,探索擁抱變化,從而讓自己擺脫崩潰,迎來成長。
當你擁有了成長型的心智模式,你會發現所有的事都不一樣了。一切都是那麼明亮、快闊。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做一個成長型心智的人,而不是固定型心智的人。
2、尋找壓力來源,正視壓力的存在
在職場中,無法避免會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而此時如果你極力躲避,壓力並不會因此而減少或者降低,反而會因為拖延導致壓力越來越大。
這時候,我們只需要正式壓力的存在,並且把壓力當做對自己的一份考驗和鍛鍊,積極思考解決方案,就能幫助自己越來越厲害。
3、時常冥想,緩解壓力
在平時,要養成冥想的習慣,冥想可以讓你接受壓力,並且能夠幫你放鬆舒緩壓力。
下面是兩款簡易冥想的具體操作方式:
呼吸意識冥想法,通過體會和調整呼吸節奏來集中心念,養成順暢自然的呼吸節奏。工作休息的時間,留出6分鐘,閉眼用心觀察自己的呼吸,在觀察時全然放鬆,感受身體的重量,把注意力集中在緊張的肌肉或關節處,使其放鬆。
意象冥想法,想像一些美好的、讓我們身心愉悅的事物,比如想像自己置身於一片大草原中。這時,即便身處忙碌壓抑的辦公室環境中,也能為自己的精神注入一股新鮮的能量。
職場負面情緒,就是一把雙刃劍。調節的好,可以為職場增加動力,提升自己;而如果深受困擾,不妨找到原因,從心智模式開始改變,構建自己的職場競爭力,讓你的職場路走的更穩健!
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職場崩潰的瞬間,就可以找到很多關於職場情緒的文章,幫你找到解決情緒問題的實用方法。
—— END ——
責任編輯 | 清風
- 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改變習慣,刷新認知,規避風險,快速逆襲。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一起升職加薪、成長為出類拔萃職場精英。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