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級父母輔導孩子,重點不是完成作業,而是養成這些作業習慣

2019-09-28     神通奶爸

新學期已經開學一個月了,對於那些剛上小學的父母來說,最近大概沒有少焦頭爛額。

因為小學與幼兒園相比,在教學環境、教學任務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母會普遍覺得孩子的作業比幼兒園要多的多。同時因為孩子年齡小,沒有養成作業的習慣,識字量也有限,這就要求父母必須輔導孩子寫作業。

但這年齡的兒童又坐不住,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因此父母在輔導作業時會總感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磨磨蹭蹭,於是父母就控制不住脾氣,容易對孩子發火,大吼大叫。有網友就說,「開學才4周,我就把自己變成了白雪公主那惡毒的後媽了。」

對於孩子剛上一年級的父母,我想說,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養成孩子作業的良好習慣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哲人,臨終前留給弟子一道作業:怎樣才能使一塊空地不長野草?多年後,弟子們齊聚恩師墓前,來交這最後一份作業——答案是:在空地上種上莊稼。不長莊稼,就生野草。

如果父母在新學期沒有給孩子養成好的作業習慣,那麼孩子壞的作業習慣所占據,那以後的小學階段,父母就會感到特別累,因為你每天都要監督孩子、輔導孩子寫作業。

所以,孩子剛上一年級,既是困難的時候,也是關鍵的時期,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幫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業習慣。

一年級新生作業存在的問題

對於剛上一年級的新生來說,他們在寫作業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不識字,讀不懂題意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如果沒有提前學習認字的話,大部分孩子是不認字的,因此他們在做一些作業時就需要家長的輔助,讓父母給他們讀題,這也是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2、認知能力有限,不會做

儘管孩子在學校已經學習了相關的知識,但是因為認知能力的關係,他們在做作業時還是會經常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父母來幫助他們解答,從而幫助孩子理解記憶。

3、沒有時間觀念

孩子在幼兒園自由散漫慣了,以前也沒有寫過多少作業,因此沒有時間觀念,他們放學後更多的是先玩耍。上小學後,他們也不可能迅速的改變之前養成的習慣,放學後還是會先想著玩。而當他們玩夠了再寫作業時,時間可能就不夠了。這時候父母催,孩子心裡也急,作業肯定也寫不好。

4、沒有計劃性

因為孩子還小,以前作業也少,所以孩子做作業也不用計劃,寫完一個再做一個也能很快完成。但是孩子上小學後,單科作業增多,作業種類也增多,孩子如果沒有養成計劃習慣,還是想到什麼做什麼,那麼孩子很可能就出現丟三落四的情況。

對於絕大多數的父母來說,他們輔導孩子作業的目的還主要是在問題1、2上,儘管他們也是每天在輔導孩子作業,但是隨著孩子作業越來越多,他們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累。相反,對於那些意識到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作業習慣的父母,儘管孩子作業越來越多,但是他們的輔導卻越來越輕鬆,因為孩子可以逐漸脫離父母,自己掌控自己的作業。

父母如何輔導孩子,幫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對於剛上小學的孩子,父母的重點是養成孩子良好的作業習慣,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每晚監督孩子完成作業,糾正錯題上。

1、打造適合作業的環境

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業習慣,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寫作業的環境。你逼著孩子寫和引導孩子自己主動的寫,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父母每天抱著手機、電視看,卻讓孩子去寫作業,孩子難免會有負面情緒,會覺得「憑啥我不能看電視、玩手機」。相反,如果在孩子寫作業時,父母也看書、學習,營造了一個家庭的學習氛圍,那麼孩子不用逼著去寫,他自己就會積極主動的去寫作業。這就發揮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2、培養孩子養成寫作業的計劃性和時間觀念

其實這兩個習慣是相輔相成的。要做計劃必然就懂得時間觀念,有了時間觀念才能更好的做計劃。

孩子回家後,父母不要急著讓孩子立刻做作業,而是先帶盤點下當天的作業,然後根據作業的多少、難易程度規划下,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每門作業大概多長時間,做一個整體作業計劃,這樣孩子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自己的作業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到時候做不完作業拖拖拉拉的。

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參予,調動孩子積極性,儘量讓孩子自己制定。制定完成後,父母再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這樣多做幾次,孩子就能自己制定計劃了。良好的計劃可以有效的讓孩子把控自己的作業速度。

3、制定合適的目標,提高作業成就感

做作業很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一會就走神,喝喝水、玩玩橡皮,坐在那裡半天也寫不了多少作業。所以要想讓孩子能做好作業,就必須要培養孩子專注的能力。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呢?一個很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孩子設定合適的目標,通過成功完成任務獲得的成就感來提高兒童的專注。

一年級的孩子受限於大腦發育的原因,本身就不能長久的保持注意力,所以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需要觀察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根據孩子的精力制定合適的目標,這樣孩子會覺得輕鬆就能完成,獲得完成作業的成就感,大大提高自信。

相反,如果父母給孩子制定的目標過高,需要孩子長期保持注意力,這本身就是跟孩子的生理本能相違背,只會增加孩子的痛苦。而當孩子不能堅持時,孩子會內疚,父母也會覺得孩子不行,對孩子失望,最終導致孩子在做作業上喪失自信心,覺得自己不行。

注意事項:

1、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父母不要時刻坐在孩子身邊。

很多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時,習慣時刻坐在孩子身邊,盯緊孩子,一發現孩子有什麼錯誤就立刻指出,讓孩子當即改正,這種習慣非常不好。一方面,父母總坐在孩子身邊,孩子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會分心留意父母的行為,擔心父母又要說他做的不對;另一方面,父母時不時的指出孩子錯誤,等於是打斷了孩子集中注意力的過程。孩子本來在認真做題,父母突然吼一嗓子,孩子就會從做題的專注狀態中脫離,不利於孩子養成長久的注意力習慣。

父母最好跟孩子約定好,不會、不懂的題就跳過,等一會集中讓父母解答,這樣就更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

2、父母一定要控制情緒,不要因為作業的問題對孩子發火。

如果父母總是因為作業問題對孩子發火,那帶來的必然是孩子對於作業的牴觸情緒,誰也不想因為做一件事被別人罵。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作業拖拉、不認真等問題時,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跟孩子溝通,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而不是上來就劈頭蓋臉的臭罵一頓,結果孩子下次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總結

對於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新手父母,這時機遇也是挑戰,決定了父母以後輔導孩子作業是輕鬆還是受罪,是快樂還是痛苦。

如果父母錯過了培養孩子作業習慣的關鍵期,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的作業習慣,那麼將來父母再想給孩子糾正,困難將遠超現在的付出。所以,對於孩子剛上一年級的父母,一定要注重抓習慣,而不是只關注作業的完成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SwSe20BJleJMoPMa_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