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餘額還剩一半多點,你年初立的flag還剩幾個沒倒?
說好要讀50本書的,讀完幾本了?
說好減掉10斤的,買回來的跑步機是不是成晾衣架了?
說好戒炸雞戒奶茶的,是不是常常經不住誘惑,吃完滿滿負罪感?
flag常立常倒,常倒常立,似乎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態,完了還不忘自嘲一句「立flag就是為了打臉的」。
其實,捫心自問,我們真的不想真正改變自己嗎?
但改變的希望,總被不能自律的自己狠狠打碎。盤桓於希望與失望的無限循環中,我們除了自嘲,還有點無奈吧。
實現自己立下的flag,就這麼難麼?
確實,實現flag的路上,到處都是陷阱等著你掉進去。
要想flag長立不倒,我們先要辨認這些陷阱,並找到克服它們的方法。
比起實現計劃,我們更享受立flag時的「自我感覺良好」
常立flag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立flag時雄心壯志,執行時唉聲嘆氣。
為什麼會這樣?
有人會說,因為flag立的不科學,不符合自己當下的能力。
一個英語4級勉強能過的人,卻要立個「今年考專八」的flag,不是等著打臉麼?
也有人會說,因為flag立太多了,目標分散,導致一個都完成不了。
他們說得都對。但我有一個更厲害的解釋:
因為人的本能就喜歡「不用付出任何努力的成就感」,而能夠給我們帶來這種成就感的行為,就是立flag。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反駁,不用付出努力,怎麼會有成就感呢?
那你就不知道了吧,立flag,就能起到這種效果。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先引入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虛假希望綜合徵」。
這個概念的提出者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珍妮特·波利維和皮特·赫爾曼。
他們發現,人最容易做出改變的時刻,是在我們的低谷期,比如,回顧過去一年發現自己沒什麼進步和成就的時候。
這時,我們就會下決心做出改變,比如立個新年flag啥的,把對「更好的自己」的期望全寫進計劃里。
但是,這時就要注意了,我們馬上就會陷入「虛假希望綜合徵」的陷阱:
- 做出改變的決定後,我們立刻有了放鬆感和控制感,我們覺得自己能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 這個計劃越宏偉,我們的自我感覺就會越好。我們似乎已經看見自己改頭換面,成為人生贏家的樣子了。
有了這個解釋,我終於明白自己以前「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是怎麼回事了。
立flag、做出改變的決定,是一種典型的「即時滿足感」——我們什麼都還沒做,就已經自我感覺良好。
相反,真正做出改變,卻需要「延遲滿足」,需要經歷挑戰和挫折。
當我們第一次經歷挫折時,失望、無力感、自我懷疑,就會取代最初良好的感覺。這時,大多數人就會徹底放棄努力。
但是,放棄努力,意味著我們沒有絲毫進步。下一次,對自己的失望會再度襲來,我們又會再次做出改變的決定,從而陷入新的「虛假希望綜合徵」。
而這,就是我們需要不斷立flag的潛在心理。
我們總是用「改變的承諾」而不是「改變」,來改善我們的心情。
在一期《奇葩說》里,李誕說過一段話,大意是這樣: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段壓抑慾望的歷史,是延時滿足的過程。但今天,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我們越來越追求即時滿足。
比如我們玩手游,打死一個敵人有什麼獎勵,升級一個裝備有哪些性能的提升,這些都是即刻就能得到的滿足。
這讓我們容易在需要耐心和意志力的任務上失去耐心,比如改變自己,比如挑戰一個更困難的學習或工作任務。
這也讓我們看待「虛假希望」時,認為它比「真正的改變」更有誘惑力。
但如果你已經知道了「虛假希望綜合徵」這回事,我相信下次再立flag時,你一定會更警惕,不會讓自己僅僅停留於「自我感覺良好」,而會真正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改變「進一步退兩步」,都是「道德許可效應」惹的禍
如果你幸運地躲過了立flag的「虛假希望綜合徵」陷阱,那麼先要恭喜你。
但接下來的陷阱也不少,還是不能放鬆警惕。
這部分,我們就說說改變路上的第二個陷阱「道德許可效應」。
這個效應,簡單說是: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時,你覺得自己獲得了道德許可證,這就意味著,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衝動,而衝動常常會允許你做壞事。——《自控力:史丹福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課程》凱利·麥格尼格爾
與這個效應相似的一個想法就是:我已經這麼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
而我們心中認為的獎勵,常常是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比如大餐、甜食、遊戲、追劇、葛優躺。
《自控力》這本書里寫道:
所有被我們道德化的東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如果你去鍛鍊了就說自己很「好」,沒去鍛鍊就說自己很「壞」,那麼你很可能因為今天去鍛鍊了,明天就不去了。如果你去處理了一個重要項目就說自己很「好」,拖延著不去處理就說自己很「壞」,那麼你很可能因為早上取得了進步,下午就變懶散了。
如果,我們不給自己要做的事「好」和「壞」的定義,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擺脫「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呢?
很難。因為我們的文化,總是將「進步」定義為「好」,因此,我們會認為,學習是好的,健身是好的,高效完成工作是好的。
而一旦我們做完了這些「好」的事情,接下來,就可以縱容自己一下了。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會將進步當成自己放鬆的藉口。
「道德許可效應」影響下,我們會陷入「進步的悖論」: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麼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
這就意味著,有時候,我們前進一步,會導致緊接著退後兩步。
那麼,該如何擺脫這個陷阱呢?
首先,《自控力》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
從本質上看,道德許可就是一種身份危機。我們之所以會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真正的自己想做壞事。從這點來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只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但我們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看待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就要知道,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呀,我們在計劃改變時,就需要不斷調整對自我的認知:「真正的自我」就是那個想變好的自己,而不是那個衝動、懶散、容易受誘惑的自己。
其次,在我們執行改變計劃時,不斷提醒自己真正的目標是什麼,當下的誘惑會對我們實現目標產生什麼威脅。這樣,你會獲得對抗誘惑的更強大的力量。
「明日復明日」,因為我們錯誤地相信「明天的自己更有效率」
碰到困難的題,今天先玩會兒,放到明天做吧。
這項工作還沒到截止日期,先不做,明天再做。
節食?明天再說吧,今天先吃飽。
……
不管我們想成為什麼樣「更好的自己」,「明天再說」的想法都是我們改變自己的很大障礙。
不知有這種想法的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你對待明天的自己,就好像對待一個陌生人。
這個陌生人,沒有拖延症,有源源不絕的能量來面對無聊、困難的任務,有驚人的自控力,面對美食毫不衝動……
不是嗎?
如果你沒有把明天的自己當做一個陌生人,你怎麼會認為,明天的自己跟現在的自己,完全不一樣呢?
如果你沒有把明天的自己當做一個陌生人,你怎麼會,把今天的自己不願意做的任務,一股腦丟給明天的自己呢?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艾米麗·普羅寧的實驗,證明了我們對未來的自己的錯誤想像:實驗中,被試者總是給未來的自己安排更多的任務、更多的公益時間。但當未來到來時,被試根本沒法完成這些任務。
我們的這種錯誤想像,是一種對未來自己的「理想化」,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做到現在的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腦成像的研究也發現,大腦會把未來的自己當成別人,具體表現在,我們考慮現在自己和未來自己時,運用的是大腦中不同的區域。當我們考慮未來自己時,大腦的活動跟我們考慮別人的事情時一樣。
如果任由「理想化」的想像左右自己,你就會發現,到了未來的自己其實跟今天一樣慫。除非,你能意識到這一點,並真正開始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但話說回來,如果你決定讓自己真正變得不一樣了,那幹嘛要等到明天呢?今天就是改變的最好時機嘛。
制定「屬於自己的目標」,發揮「我想要」的力量
制定屬於自己的目標,這話聽起來有點奇怪,難道還會制定屬於別人的目標嗎?
但還真別說,很有可能,你就定過不少屬於別人的目標。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身處社會當中,總會有意無意受到別人的影響,把與別人攀比、把跟風或者把別人對自己的期待當成了自己的目標。
- 比如,你想學英語,是因為朋友圈裡都是學英語打卡的人,你覺得不學習就會被大家甩開。
- 比如,你想跑馬拉松,是因為周圍的朋友都在跑步,覺得自己不跑跟不上潮流。
- 比如,你體態勻稱但卻想減肥,是因為這個社會的審美風格是「以瘦為美」。
我們制定各種各樣得到計劃,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更好的自己」的模樣,卻不是我們自己描繪的,而是聽別人說的。
如果我們制定的目標,是潛移默化中被他人強加的,我們怎麼會有動力實現它呢?
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現代人擁有自控力,得益於我們的前額皮質。前額皮質又可以分成三個區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種力量。
「我要做」能幫你處理困難、充滿壓力的工作,「我不要」能幫你抵制誘惑、克制衝動。
「我想要」區域會記錄你的慾望和目標,這個區域的細胞活動越劇烈,你採取行動和拒絕誘惑的能力就越強。也就是說,你的目標越堅定、越明確,你就越有可能克服困難實現它。
因此,制定「屬於自己的目標」非常重要。只有這個目標是你的自發目標,你才更有動力去實現它。
以我自己為例,我以前就知道跑步對健康有好處,但我拖了很久都沒有執行跑步這個計劃,是因為像我這麼年輕、身體沒毛病的人,很難體會到不健康的痛楚,因而也很難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
但某一天,我看到了一個說法:跑步能緩解焦慮、振奮精神、提高大腦的效率。
那一刻,我找到了跑步這件事對我的真正意義,因此,我必須立刻啟動這項運動計劃。
從「跑步對健康有益」到「跑步對控制情緒和提升效率有益」,通過轉換看問題的視角,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動機」。跑步於我,也成了「自發的目標」。
同時,我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我不用跟別人比跑程的長短,也不比跑步的速度,因為那些都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只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持續慢跑,刺激身體釋放內啡肽,以改善心情,振奮精神,提升效率。
你只有從被別人影響的慣性中跳出來,真正想清楚你想改變的那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才算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目標」。有了它,你才能在面對「虛假希望綜合徵」、「道德許可效應」、「對明天的理想化」這些陷阱時,找到自己的動力和動機。
結語
總結一下我們立flag想要改變自己時,會面臨的3種陷阱以及1個注意點:
1、「虛假希望綜合徵」讓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自我感覺良好。相反,真正做出改變,卻需要「延遲滿足」,經歷挑戰和挫折。
2、「道德許可效應」會讓我們將進步當成自己放鬆的藉口,從而導致我們進一步退兩步。
3、「對明天的理想化」讓我們誤以為,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好、更有意志力、更有效率,從而把困難推給明天。
4、改變的動力越強烈,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只有當你的目標,是你發自內心的願望和想要,這個目標才能讓你有強烈的動力。因此制定「屬於自己的目標」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