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強迫孩子學習嗎?就是不感興趣怎麼辦

2020-07-16   萌媽小教室

原標題:要強迫孩子學習嗎?就是不感興趣怎麼辦

大家好,我是笑抽了的萌媽。

事情是這樣的。

最近搬到新家,添置了一些孩子喜歡的小手帕,然後他們吃飯的時候也要用來墊在桌子上,簡直愛不釋手。

今天晚上,小萌特別開心地給大家布置「小手帕」,我還想呢:明明就買了三條,怎麼能給四個人都布置上呢?

這時,萌爸拿起了面前的手帕,仔細看了看,問道:「小萌,這是什麼?」

小萌吃著飯,頭也不抬地說:「抹布啊。我看手帕不夠了,就給了你一塊抹布!」

給了你一塊抹布……

一塊抹布……

抹布……

就在萌爸無語凝噎時,突然看到抹布上寫了幾行字: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總要看到生活好的一面)

萌爸哭笑不得地說:「好的一面,就是好歹我還有塊布嗎……」

於是,大家都笑翻在現場。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快樂教育」這件事。

你們知道嗎?「快樂教育」其實源自「自尊心運動」,而後者已經被證明是極其失敗的。

自尊心運動

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提出,人們所面對的大多數心理或情感問題都可以歸因於自卑,所以父母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

自此以後,「自尊心運動」逐漸席捲了歐美,「快樂教育」的理念開始在歐美逐漸流行起來。這種理念強調要讓孩子從學習中獲得快樂,進行無壓力地自願學習等等。

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父母和老師所採取的方式是不斷的誇獎孩子,告訴他們足夠聰明、足夠有才華,就可以讓他們足夠自信,而這種自信足以支撐他們去挑戰困難。

這也就有了歐美老師口中最著名的那句話:「你只是很特別。」

什麼叫「特別」呢?好也是特別、不好也是特別、和別人不一樣就是特別,只需要看到自己的特別,那就不用和別人去比、只用做自己就好了。

這套不斷的誇獎、不斷地維護孩子的自尊的舉措,就是20世紀90年代風靡北美的「自尊心運動」。

對「自尊心運動」的質疑和反思

靠誇獎去維護孩子的自尊,主張一定要讓孩子「快樂學習」,真的能讓孩子過得更好嗎?

20世紀90年代,一項針對美國父母的調查發現,將近85%的父母都認為應該表揚孩子的能力,讓孩子獲得足夠的信心。

但是,對上述家庭的追蹤研究發現,當他們的孩子走上了工作崗位後,周圍卻是「賞罰分明」的社會環境,不再有人時常對他們進行表揚、獎勵和認可。

這些成年後的「孩子」在進入社會以後,面對挫折和壓力不知所措, 甚至無法撐過新工作的第一天。

2014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布拉德·布希曼(Brad Bushman)和荷蘭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聯合研究,旨在測試父母給予孩子的稱讚類型會如何影響他們對失敗的反應方式。

在第一個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357個說荷蘭語的父母一些讚美之詞。研究發現,父母對低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加「偏心」,為了鼓勵他們,父母往往會更多地肯定這些孩子的能力,例如「你真的很聰明」「你真棒」;而給予那些自信的孩子更多過程的表揚。

隨後,研究人員從荷蘭的學校招募了313名年齡在8~13歲之間的兒童,讓他們進行一項在線遊戲,遊戲結束後,網站將彈出兩種表揚:

一種是對能力的稱讚「哇,你真棒!」,另一種是對過程的稱讚「哇,你做得真棒」,以及第三組沒有任何稱讚。

結果表明,受到「能力」稱讚的孩子在失敗後,比受到「過程」稱讚的孩子,更有可能感到羞恥;尤其是那些自尊心本來就更低、更不自信的孩子,在最初受到能力稱讚,但卻遭遇失敗以後,他們的羞恥感更為明顯。

這個研究說明什麼呢?

當父母面對不自信的孩子時,往往會希望他們提起自信,從而去稱讚他們「你很棒」;但是,這樣的稱讚往往適得其反。

這些孩子在失敗以後更容易感到羞恥,情緒也更加脆弱。

從「自尊心運動」到「快樂教育」

自尊心運動衍生出了「快樂教育」,這種教育一直在將要順應孩子、迎合孩子、將學習遊戲化,好讓孩子更適應學習——甚至到了一種「諂媚」的地步。

從這樣的快樂教育裡面衍生出來的,是什麼?

是反對課業壓力,結果導致老師教得越來越少,父母只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自己去教孩子;

是反對6歲以前的任何學習,以至於很多家長都說孩子2歲以後開始認字、對字感興趣、指著字問來問去,但家長不敢教,害怕一教就像某些自媒體所指責的「誤事」;

是還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學,就要講什麼「遊戲式學習」,靠動畫、配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至於孩子早期接受了各類遊戲化APP的洗禮以後,到了小學課堂,不適應課堂教學;

是去講明星如何順應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但不去講別人家家長能給孩子的選擇「容錯」和「兜底」的實力……

學習是快樂的嗎?

前陣子,我和好課君深夜爭論起來,爭論的點在於「學習到底是不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我的觀點是:學習是人類的天性,孩子自主探索、發現、假設、驗證,這是他們生來的需求;

好課君則認為:學習是一件很累的事,是反天性的;每個人,天生就是喜歡偷懶的,最好拿來就能直接用。

後來我們仔細探討了一下,覺得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事情的一面。

學習是快樂的嗎?

我認為:學習是快樂的,但並不總是快樂的。

之前我有舉過一個例子:學習就如同爬山一樣,上坡的時候是很辛苦的,但一旦登頂了,那種快樂其實是無與倫比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解題時思考、困惑、焦灼,但一旦解出了答案,那種大腦「叮」一下被點亮的感覺,簡直不要太美妙!

學了、學懂了,當然快樂;但是在學習的過程、爬山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快樂。

該強迫孩子學習嗎?

其實,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

也許,他們的學習不同於我們所定義的「書本學習」;

也許,他擅長的點不同於我們所理解的「學校學習」;

也許,他喜歡的事不同於我們所認為的「背誦學習」……

但是,他們真的會自發地探索、實驗和學習。

在你決定要「強迫他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觀察他、試著理解他,再去引導。

如果是單純地「強制他學習」,也許能持續;但如果不能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外力一撤,孩子自己就放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少優秀的孩子到了大學以後,脫離了父母的監管,立刻就徹底鬆弛下來了。

關於「學習是否需要強迫」這件事,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首先,從興趣出發的學習,孩子學得快樂主動,家長不需要強迫。

在這個前提下,家長完全無需強迫孩子學習,孩子自己就自覺自愿地學習和探索了。這類知識要麼是學了就能用、反饋即時的,要麼就是孩子真的感興趣的

其次,家長能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或者闡明學習的重要性,也不需要強迫。

大學的時候什麼時候最愛學習?是考前一個月,是考證之前兩個星期,是面試之前一周。

知道學習的內容有用時,就會願意學習;這就是利益驅動的學習,也是不錯的;曉之以理,誘之以利,也就不需要強迫。

第三,最壞的情況:孩子就是提不起興趣,也無法說服孩子這些知識有用,是否需要強迫他學?

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或者至少在國內,對普通家庭來說,是需要的。

主張「快樂教育」的歐美教育體系,實際上容錯率是非常高的;即便學習成績不咋地,也可以靠打工獲得不錯(不考慮天災人禍)。

但是在國內,學習不好最後混得不錯的,從數據上來看,仍然是少數——而且那些混得不錯的,雖然不擅長「學校學習」,但都是削尖了腦袋在社會大學裡不斷學習的。

我更願意將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稱之為「必要」。

「義務教育」為什麼是國家出錢?說到底,還是希望孩子能掌握一定的、必要的知識,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疫情期間,我家小萌在家上網課;我會和他約定好,完成每日計劃中的學習部分,就可以自己自由去玩耍了。

坦率地說,在我家這個「完成每日計劃中的學習部分」的約定中,雖然沒有打罵用強,但本質仍然是一種要求。

沒辦法,我家沒有金山銀山,不可能為他所有的選擇兜底;我只能說,確保他能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這個「主業」不出錯的前提下,他願意嘗試可以去嘗試;如果副業比主業要好我也支持。

但如果他要丟掉主業,直接開搞我無法為其兜底的副業,我可能挺難接受的。

我絕對不贊同「通過打罵來強迫孩子學習」,但我會一直去擺正孩子的學習態度,讓他知道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

你怎麼看?評論區聊聊唄!

END

編輯:萌媽 排版:萌媽

如有侵權請告知我進行刪除

喜歡的話點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