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最近把市面上主流的數學思維啟蒙課和練習冊都實測了一遍的萌媽。
五年前,我剛建立這個公眾號的時候,我們可以獲得的「科學育兒」的靠譜內容還很少;但是,到了今天,丁香媽媽、育學園、知貝等一系列機構已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能夠為0~3歲的媽媽們提供靠譜的養育知識。
靠譜的「養娃」知識,咱們有得學、有得查;但靠譜的「教育」知識,現在我們還很難辨別。
為什麼?因為教育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實在太厲害了!
各家教育機構都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個說自己的教研團隊來自清華北大,那個說自己的課程研發來自哈佛牛津,真是讓人眼花繚亂——最後,看看這些課程機構也都差不多,索性就看誰優惠力度大,也就選誰了。
可是,教育孩子,我們缺的真的是那麼幾十塊、幾百塊嗎?當然不是,我們害怕的是「選錯課程、浪費時間」——孩子辛辛苦苦學了一年,最後發現英語還是蹦不出句子,說得最熟悉的是試聽課的那幾個「apple」、「banana」;數學倒是可以從1數到100,還會加減法豎式了,可一做題還是出錯,題型變了更是一臉懵圈。
花了錢,不知道自己買的是啥,長期效果如何——這是家長在給孩子選課時面臨的最大問題。
今年「3·15」,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消息顯示,2019年共受理各類教育培訓服務投訴10915件,同比上升55.6%——正是因為教育培訓行業信息公開的程度較低,家長報名時能獲取的信息面較窄,對培訓機構的了解度不高,因此高達65.8%的家庭表示遇到過非常不滿意的地方。
資料來源:http://www.xinhuanet.com/2020-03/15/c_1125715715.htm
怎麼辦呢?厲害的家庭早就開始自己行動了,那就是「家庭學科啟蒙」。
真正意義上的家庭學科啟蒙,是根據孩子的年齡、認知風格、學習習慣和性格特點來進行的——這個我們在上周的「今日好課」家庭數學啟蒙分享會中,講了100多個生活小遊戲。
我摘錄幾個小遊戲給大家看看,生活中的數學啟蒙是什麼樣的:
起床後
當孩子穿好衣服後,可以鼓勵他們搭配衣服的顏色。
「今天我們穿黃色的衣服。你能找到帶黃色鴨子的襯衫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鼓勵他們尋找衣服上的圖案。例如具有交替顏色、條紋或格子、正方形或圓形或圖片的圖案,又或者大的花色緊隨著小的花色等。
鼓勵孩子找到並描述這些圖案,「我的襯衫上有花紋,花紋是紅色、藍色、紅色、藍色」,這就是最初的「模式啟蒙」。模式是我們用來解決問題的工具,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接下來的事情。
外出時
讓孩子「估計」一下步行或開車到幼兒園或者公園需要多少分鐘。之後,我和孩子一起使用手錶、時鐘等計時,看看實際花費了多少時間,再鼓勵孩子將自己估計的時間和實際時間進行比較。
「我覺得去哥哥的幼兒園要花1個小時!」小乖說。最後我們發現下樓、過街、走到幼兒園門口,只花了5分鐘。「哇,1個小時真的很長!還好我們5分鐘就到達了」。這樣的聯繫將幫助孩子發展對時間流逝的意識,也會教給他們重要的思維方式:先估算,再通過實際測量,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排隊時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在地毯、壁紙、衣服、家具上尋找重複出現的任何圖案,並將找到的規律(模式)說出來:「這件衣服有藍色條紋,先是藍色的條紋,然後是黑色的條紋,然後又是藍色的條紋,然後又是黑色的條紋……」
鼓勵孩子用手指跟著描繪在椅子或衣服上發現的圖案。用手指追蹤這樣的痕跡,有助於幫助孩子理解形狀——他們喜歡連接和探索的感覺。
在孩子6歲以前,家長要做的絕對不是「機械式教學」,例如刷題,例如讓孩子從1數到100,例如讓孩子背誦加法表甚至乘法表——這都是我們所反對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5歲以前,就熟練地掌握了上述技能,不代表他們的數學厲害,只證明一件事:他們的「類比推理能力」和「工作記憶」還不錯;但不代表他們的數學能力能在未來持續領先。
因為,學科學習不是由一場考試決定的,而是需要長期做好兩件事:「邏輯思維的訓練」和「(運算)技能的訓練」,只有讓這兩種訓練平衡發展,孩子的學科能力才會長期處於不敗之地。
5歲以前,家長可以在家做學科啟蒙;5歲以後,家長又該怎麼辦呢?
從啟蒙逐漸過度到學習,家長不可能在家給孩子上私塾,包辦所有的教學內容;關鍵還是給孩子選定適合的教育資源:選好課、選好書,還要從中篩選出適合孩子的。
那麼,家長要怎麼給孩子選課呢?
家長在選課之前,可以試著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問題一: 熱銷的,就值得買嗎?
這個問題在育兒市場上很常見,但現在我們知道,很多所謂熱銷的孕婦產品(例如月子牙刷、防輻射服)等等,可能真就是智商稅。別管它的廣告有多漂亮,但從實際功效來說,可能適得其反。
給孩子選課、選書也是如此。有的書號稱風格唯美,但凌亂的畫面設置、在繪本上強行喧賓奪主,其實是不利於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的。
問題二:教具多,就值得買嗎?
豐富的教具,能給家長很強的「獲得感」,也就是感覺買得值。但是,這些教具的使用是否會存在過激的情況?例如讓孩子玩著玩著就學會了千位數的加減法計算,但實際為什麼要進位、加法的本質是什麼?剛剛我們提到的「邏輯思維的訓練」沒有發展起來,僅僅是「運算技能的套路熟練」,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但當市場看到有教具的課就賣得好時,紛紛開始為課程提供配套教具,每家看起來又都差不多了,又如何選擇呢?
問題三:直播課、錄播課、APP,怎麼選?
什麼樣的孩子適合直播課?什麼樣的孩子適合錄播課?錄播課和數學APP之間,應該如何抉擇和取捨?
所以,選課、選書的關鍵,還是看課程的內容設置本身,到底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年齡、認知風格、學習習慣和性格——而不是單純看孩子是不是「喜歡」。
興趣是早期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但僅僅有興趣還不足以推動孩子的持續學習,甚至在嘗試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
可怕的是,市場為了迎合孩子的「興趣」,將課程教學內容嚴重「遊戲化」了;導致孩子看似學了,其實在玩;關鍵是還沒有玩懂、玩透,只不過讓家長心理安慰一句:孩子喜歡,又順便學學,挺好的。
那麼,接下來進入正軌的課堂學習以後,我們不可能要求老師的教學也遊戲化,孩子不適應正式的課堂教學,又該怎麼辦呢?
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
首先,把市面上主流的數學啟蒙課程和練習題全部實測了一遍。
我們實測的課程
我們實測的書
像「xx派」這種存在購課風險的課程,以及一些並不適合數學啟蒙的書,在實測這一輪,就直接被我們篩除出去了。
其次,根據不同的維度,幫助家長選擇課程。
比如,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學習特點)和基礎(先驗知識)的不同,我們給出了這樣維度的推薦
聰敏好動的猴娃,勤勉好學的牛娃,放養自由的狼娃和從零開始的兔娃,所需要的課程當然不一樣。
家長的能力程度不同,是不是能教、是不是有足夠的時間陪,也應該成為選課時候的重要參考標準。
那些家長就是學霸的高知家庭,嬉笑怒罵皆成學問,日常會話也教知識——這,可不是普通家庭能比擬的呀。
第三,在此基礎上,我們再提供實測課程的相關信息,讓家長選擇。
這些信息還包括部分機構只以低價甚至免費的試聽課作為「誘餌」,對正課價格三緘其口的售價信息——畢竟,誰的錢都不是白來的;我們對價格的搜集和整理,也能幫助大家更好地做出選擇。
讓最了解自家孩子、自己能力和實際家庭情況的家長,更好地根據家庭狀況做出適合的選擇——這就是我們今晚9點要做的事。
今晚9點的「數學好課對接會」是收費的,19.9元/人。
這個費用,大家可以理解為一起湊錢用來試聽和實測市面上所有的數學啟蒙課程和書,從而得到了靠譜的建議和分析。
今晚的課程時間大約為1小時,同時還有聽課會員的獨家福利——也就是在其他渠道買不到、超低折扣的獨家數學課程。光是這個折扣,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課後,還有三重禮物免費贈送:
1. 分享會的PDF講義
2. 數學啟蒙好書書單
3. 課程語音實錄,可永久回聽
最後,重要的事要再強調一下,買課以後記得添加小助手鈴鐺鐺的微信號(jinrihaoke001),上課、課後資料的事,都是由她來統一負責的
好啦,咱們今晚9點見唄!
END
編輯:萌媽 排版:萌媽
部分圖片來自於免費網站unsplash.com
如有侵權請告知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