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六期節目之後,「樂隊的夏天2」首輪小組突圍賽落下帷幕,參與節目的33支樂隊可謂各具特色,最後共有20支樂隊晉級,闖入下一階段。在這六期當中,有樂迷們對節目期待的喜悅,有來自音樂作品的共鳴和感動,同時也輸送了更強烈的衝突和爭議,這其中包括娛樂性與音樂性的衝突、舞台效果與樂隊內核的衝突,以及專業樂迷與樂隊表現的衝突等等。
如果說第一季「樂夏」,是將國內樂隊文化帶向大眾視野的一次展示和介紹的話,那麼第二季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更多話題性,並將「樂夏」這個節目,在綜藝的道路上越帶越遠。
專業樂迷能否指引大眾?
「到了現場,觀眾投票不可控,樂評人嘴又欠……怎麼弄啊?愛誰誰,先躁起來吧!」
節目開場的時候,馬東這句帶有娛樂色彩的話精準預言了節目形態。大眾與專業之間、台上與台下之間確實「躁」起來了。在現場,大眾樂迷擁有更多的票數,而專業樂迷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音樂相關從業者也好,樂評人也罷,在節目中的設置,都起到引導,並在樂迷與音樂間架設橋樑的作用。
但批評性的評論,總講究對事不對人,在關於「水木年華」的評論中,「四十多歲的人還唱青春再見」「油膩」等這些說法確實有些刺耳了。而針對「白日夢症候群樂隊」音樂中缺少內核的評論,以及他後續在微博上的解釋,大體上可以認可。但那句「太好孩子了」,也著實容易引起爭議,本來是音樂與樂隊氣質是否契合的問題,演變成了選秀歌手能不能做這樣的音樂的問題。
樂隊文化的重點在於每個成員的觀念氣質與音樂風格間的融會貫通、表達一致。專業樂迷似乎也更代表理性的一面,死死守住樂隊文化標準這一底線。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可能使他們陷入理性的自負,將自己框在既有的認知模式里。對於在主流領域有一定成就,但依然懷揣樂隊夢想的人來講,在場的部分樂隊,以及張亞東也紛紛表示是尊重和佩服的。這樣的狀態同樣是一種掙扎,如果能將自己的經歷通過作品表達出來,那也可看作是一種內核。如節目後台採訪中「水木年華」的廖傑所說:「當一個人擁有了一切,他又捨得放下一切,再從零開始,跟本來就從零開始比起來,哪個更搖滾呢?」
專業樂迷的這種理性,或者說保守,還體現在第三組的比賽中,取得晉級的「康姆士」和「島嶼心情」,在現場紛紛引起共鳴,後者甚至引發現場合唱,取得了當天大眾樂迷較高的投票。而專業樂迷的投票卻並不高。真正拿到專業樂迷較高投票的卻依舊是「後海大鯊魚」「Carsick Cars」這些成熟的具有一定人氣的樂隊。
大眾對專業,感性對理性。節目的立意是推廣樂隊文化,促進文化多元性。而樂隊文化本身就複雜多元,很難精準概括某支樂隊的風格。在節目現場除了音樂性、歌詞內容、舞台表現、自身人氣以外,還有很多可以評價的維度。所以標準統一其實不可能實現。面對這種情況,無論對於哪類評價者都是個挑戰,之於專業樂迷而言,保持理性的同時,也更需要反思。
樂隊文化與綜藝套路
節目中祭出專業樂迷的做法,也迅速被社交媒體解讀為故意製造話題,增加節目效果,是綜藝節目的一貫套路。其實早在2018年「樂夏」還處於策劃階段時,就曾看到過相關的質疑——流量明星、歪曲剪輯、故意編纂煽情段落等綜藝效果,甚至引來的飯圈兒惡習,是否會對樂隊文化構成影響。關於這一點,我想說,這些都往往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有投資贊助的節目,都是資本加持,必然逐利,綜藝的套路也必然會添加進去。關鍵是在不改變節目立意的情況下,做到趨利避害。
但「樂夏」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原創性很強,在國際範圍內,能和它對標的音樂類綜藝節目幾乎沒有。換句話講,它沒有可完全套用、複製的成功模式。最終能產生怎樣的效果,都是在摸索中不斷疊代出來的。這對於節目組而言是挑戰,對於投資方來講也是風險。好在節目總的用心和真誠,使第一季取得了成功。
而更大的不同是,樂隊文化雖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西方早就經歷了從興起到鼎盛,進入主流視野。但在當代的國內,依然還處在地下、半地下狀態,且多不被人理解。在節目中,「島嶼心情」樂隊通過一首《8+8=8》,講述了自己做樂隊期間,不被家人和朋友所理解的處境,也引發了現場超級樂迷大張偉的一通感慨和共鳴。如果說當今搖滾樂非要反抗些什麼,那便是對自己周遭環境的打碎和重建。
所以我們更希望在這個立意為推廣樂隊文化、促進文化多元的節目中,表現有關展示樂隊經歷、生活境遇的內容、那些能夠展現樂隊自身精神力量的內容,帶話題、帶流量這些綜藝套路可以有,但是別太多。
至於「樂夏」的力量,是否能推動樂隊文化在大眾文化中的變革,還要交給時間去驗證。最後我也想說,無論是大眾與專業之間的衝突,還是節目立意與綜藝效果之間的矛盾,有爭議的地方就一定有思考。只是在觀點的輸出上,少一些情緒化、結論化的表達。「樂夏」還是個嬰兒,還需要更動態地看待它。
文|暝瞑
編輯|史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ey44XMBeElxlkkaNJ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