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外向、話多的人,在與人交談的時候特別喜歡講故事,講起來滔滔不絕,感覺他的故事永遠沒完?而話少、性格內向的人則常常是不喜歡、不會講故事,即使是聊天需要,他也會直接用三言兩語一筆帶過,非常枯燥乏味,對觀眾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
講故事是語言表達能力的一部分,在有些社交活動中,講故事可能要占整個社交活動時間的50%,甚至更多。為了讓孩子之後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訓練好他講故事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媽媽,你剛剛打球衝刺的時候,好像一隻獵豹哦,感覺比電視上那些飛人跑得都快」,這是5歲的小寶隨口說的一句話。小寶的語言表達能力這麼好,和經常聽故事離不了關係。
小寶一周歲的時候還是「單蹦豆」,這時候孩子還小,看不出性格如何,我從這時候開始就對小寶進行語言訓練。讓小寶對我講的故事複述,剛開始的時候難免磕磕絆絆,一個故事總要半天才能完成,但在鼓勵下慢慢地愈加熟練,現在都能坐在小朋友中間給他們講故事了。
每個小朋友都天生愛聽故事,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不僅能夠讓孩子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更是對孩子語言教育的最好啟蒙。但要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不然對於孩子來說,也只是一段乏味又冗長的對話而已。那麼,講故事的方法有哪些呢?
選擇內容適合孩子的故事
01
給孩子講故事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故事書有很多種類,對於比較低齡的孩子來說,最好是選用童話故事書。這時候孩子對周圍的一切正處於好奇的狀態,童話故事是以兒童幻想為特徵,從不同角度讓孩子們了解到奇異美妙的現實生活,了解世界的真善美。
家長們也要注意小男生和小女生愛聽的故事可能不太一樣,我通常會給小寶讀一些騎士戰勝惡龍拯救公主,獅子王之類的故事,他很喜歡這些勇敢的主人公,每次都說長大之後要像這些主人公一樣勇往直前,不向困難低頭。
注重故事的質量,不要急於求成
02
很多家長覺得講故事就是每天給孩子換不同的故事講就行了,其實不是的,講故事是為了讓孩子有好的感覺、引起他的興趣,並且能夠成為孩子語言庫里的一份材料。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詢問孩子是否能夠聽懂,內容稍長故事可以多重複幾遍,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故事是感興趣的。
巧妙地使用生動的詞語
03
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不要直接照搬故事書上的文字,太過死板和生硬的故事,我想小孩子也沒有興趣聽,還可能影響他的語言發展。在敘述故事時,可以儘量使用活潑誇張的語言,把人物和故事情節講清楚,聲情並茂,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故事裡的角色,會使故事更有趣味性。
我在給小寶講故事的過程有也有犯了一個錯誤,有段時間我發現他在我講故事的時候心不在焉,問了才知道他覺得我講得故事不好聽。於是我嘗試著轉換了一下,敘述故事的時候儘量使用描述性的語言而不是解釋性的語言。比如說「今天天氣冷,我穿得多」可以說成「今天空氣好冷啊,我裹了件大棉襖,還穿了奶奶織的羊毛背心」。
留有懸念,讓孩子發揮想像
04
家長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只是自己單方面地對孩子說,也要引導孩子開口,讓孩子想像,並鼓勵他們描述出所想的。留懸念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大家在聽故事的時候聽到一半突然停止,都會對接下來的故事有好奇心,在停止的這段空隙會對之後的故事產生一些聯想,這對孩子語言表達和想像力的培養都是有好處的。
小寶上幼兒園之後給他講故事的時間就變少了,有時候一天只能給他講半個故事,我就會在精彩的地方停下,小寶就會一直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有時吃飯突然停下問我,「媽媽,接下去的情節該不會是...」,我都會告訴他想得不錯,可以沿著這個思路繼續想像。
所以說,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語言學習課堂,讓孩子在故事中體會感情,在語言說出自己的看法,用想像豐富故事的情節,孩子的口才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成為一個更好的他。
(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qa5yHEBfGB4SiUwnIy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