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我們這一輩或者老一輩的家長似乎都很推崇「挫折教育」,認為只有經歷過挫折孩子才能好好成長。
我們是被這樣教育過來的,就覺得這樣的方式理應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好像這種方式並不適用於現在的孩子了。
大家理解的「挫折教育」是什麼樣的呢?
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挫折教育」就是刻意、故意地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來使其克服成長的過程。
常常會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念叨「就是現在的環境太過舒適了你們才不會成長」、「你們應該去到艱苦環境里受受挫折」、「這點小困難你都克服不了,以後要怎麼辦」之類的話,而且絕大多數時候是站在旁邊冷眼旁觀,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理解。
我認識一對博士夫婦,兩人都在外企工作,但對孩子的教育卻十分嚴格。沒有完成作業前不准吃飯,周末只有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平時很少給予孩子鼓勵和讚美,覺得嚴厲對待才能使其成長。
但在我觀察中發現,這樣的教育長期以往只會讓小朋友喪失對自己的自信心,行事過程會顯得畏畏縮縮,缺乏勇敢,時刻害怕被父母責備。
那到底所謂的「挫折教育」是什麼呢?
是讓孩子在通過教育的過程,能夠學會怎麼樣去面對挫折。「挫折教育」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對它的理解。
怎麼樣才能正確進行「挫折教育」?
第一,需要讓他明白父母會一直是他的後援,給予他精神支持。當孩子面對挫折時,這一點無疑是很重要的。
要知道冷眼旁觀是對處於挫折中的孩子的二次傷害,也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可以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給予一些適當的增援和鼓勵,有時候一個鼓勵的擁抱、一個安慰的眼神,或者你輕輕拍拍他的肩膀,都能夠給孩子一點克服困難的勇氣。
第二,讓他能夠認識到失敗並不可怕。在人生中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失敗,而這些失敗,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而已。
社會上有很多孩子承受不住打擊,可能是考試失利,可能是情感受挫,可能是朋友爭執等等,因為這些原因就對人生不抱期望甚至是選擇輕生。
對孩子的誇獎和照顧要有個限度,不能讓他太過自滿,會受不了批評和打擊。也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在孩子失敗時表現失望會無形中給他壓迫感,要告訴他無論結果如何,只要過程盡力了就好。
第三,讓孩子面對挫折,最主要的還是要鍛鍊他面對挫折的能力。
能夠在挫折的過程中學習, 培養他解決事情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對孩子的事情全部大包大攬,每個年齡段都有他可以獨自完成的事情,能夠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完成,不然過分依賴父母,之後遇事也會等著父母來幫他解決,父母也並不是每個瞬間都能做個超人。
正確地讓孩子面對挫折,而不是刻意去造成一些挫折讓他面對,也不是就讓他處於一種艱苦的環境。
每種環境再結合各種因素會造就不一樣的人,當然有「寒門出貴子」的情況,但也有很多沒出的,並不是將孩子放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就能成才。
要知道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在學步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學會,總要摔幾次跤,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他們摔跤的時候能夠扶一把,或者給他們加油打氣,相信他們都能成長為你期望的樣子。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zRt9HABnkjnB-0zOa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