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孩子一哭鬧起來,家長們就拿起手機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玩遊戲或者播放動畫片,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這種行為正在慢慢減弱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很多孩子由於在語言發育的過程中忽視了語言的培養,導致在之後的生活中孩子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其實生活中很多狀況會導致孩子語言表達存在問題。
1
看電視過多。
開頭有說過,很多時候家長把電子產品當成制止孩子哭鬧的工具,2歲以下嬰幼兒看電視時間過多,會讓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下降,剝奪孩子的思考能力,對電視的過度關注,讓孩子對其他人的關注減少,讓他沒有想要表達的慾望。
2
心理言語機制發育沒有成熟。
心理言語機制是指語言在大腦內的加工和表達啟動過程,加工過程包括詞彙、句子和語法的加工。如果孩子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語言表達不好,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每個孩子之間的心理言語機制有個體差異,有早有晚。
3
家人包辦讓孩子沒有表達動力。
關於這個問題,可能每個家長都會不小心對孩子呵護過頭,朋友家的小孩是獨生子女,他們夫妻倆也是家裡的獨苗,他們家的小孩集六個家長的寵愛於一身。
一次到訪他們家,看到孩子正坐在床上看電視,而孩子的奶奶給他擺了張小飯桌到床上,寶貝的各項事情根本就不用想就有人幫他準備好了。如果孩子的需要和願望不用提出就可以得到滿足,孩子就沒有表達的動力。
4
缺乏語言交流環境。
大人本身對於語言表達沒有慾望,比較沉默寡言,又很少帶孩子出門和同齡小朋友交流,孩子想交流也找不到對象,就很容易造成語言匱乏的環境。
這是很需要重視的,有個同事平時很少和別人來往,一整天下來總是不說一句話,本身不喜歡社會交流,更別來帶孩子出門和朋友玩耍,孩子處於這種氛圍也總是怯怯的,上次在街上遇見也只敢躲在同事身後不說話。
5
語言理解能力差。
理解是語言的基礎,孩子處於一個語言貧乏的環境,缺少對語言的理解,自然對語言表達有影響。
6
對故事情景和情節的構建能力差。
孩子在兩歲之後能否把一件經歷或者一個故事敘述清楚,是由大腦的認知能力為基礎,還和大腦的判斷能力、記憶能力,大腦內故事情節的構建相關的。
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對孩子的個性有影響,表達能力好的孩子樂觀積極,喜歡交朋友,表達能力差的孩子人際交往差,沉默寡言;而且口頭語言能力是學習文字的基礎,對孩子識字、造句、寫文章也有很大影響。身為家長,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呢?
01
強化邏輯。有些孩子敢於表達,但說起來話天馬行空,一會兒東一會西讓人摸不著頭腦,這種情況就是語言沒有邏輯。需要培養小孩的順序感,讓他了解陳述一件事情的順序,還有一個事件由哪些因素構成,在小孩思維跳脫時要適時引導。
02
增加詞彙。孩子要把話說的清楚、有條理,就需要豐富詞彙量,才能在他想表達時有「話」說。詞彙量的增加除了多聽、多說之外,閱讀也是很重要的。
我會和小孩約定每天有半小時的親子閱讀時間,因為小孩沒有辦法識別很多字,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家長輔助觀看的。除此之外,可以試試和孩子玩詞語接龍和傳話遊戲,我家孩子對這兩項遊戲總是樂此不疲,在豐富孩子詞彙的同時,還能培養他的表達能力。
03
提供表現機會。有些孩子在說話的時候會膽怯結巴,是缺少和別人的交流經驗,可以讓孩子把每次在眾人面前表達當作一次試膽遊戲。
孩子對朗誦有興趣,但每次面對很多人時總是緊張,我告訴他在面向大家時如果緊張,可以把大家都想像成南瓜,讓孩子在家人面前講話,再慢慢擴展到親戚、朋友、陌生人,當孩子就逐漸習慣在大家面前發言時,緊張感就會消失,鍛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膽量。
04
注意循序漸進。孩子的語言表達不是一天就能改變的,孩子有他自身的發育規律,在不給孩子施加太多壓力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發言,幫助孩子好好組織語言,讓他「詞能達意」。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讓我們細心呵護,讓他們好好成長。
(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W7MI3EBrZ4kL1ViizeP.html